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结束,家长和同学们的焦虑还没有停止,专业选择的问题再次让大家焦头烂额。如果说高考是一试定终身,那么选错专业就是毁一生。说个更扎心的真相,选错专业,可能连考公都没有合适的职位可以选。于是市面上催生了高考志愿填报行业,近2万的志愿填报服务依然吸引家长们蜂拥而至。但是时代风云变幻,花钱填志愿买得了心安,却买不来一帆风顺的人生。今天我们梳理了各行各业大咖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去思考——当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From Letsight

微信号:letsight520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站在时代前沿看专业


站在时代前沿,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类型人才?当前高考生应选择什么专业?

关于这个问题,各界大咖们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呢?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在过去的10年、15年里几乎每个在正式场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会说,计算机科学、编程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看来,情况几乎完全相反。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编程将变得更加简单,未来的工作更加需要注重创新性和创作力。

他认为人类生物学才是未来,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专业,他首先考虑人类相关的生物学

未来生命工程即将到来,生命科学将成为一个工程领域,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领域。

另一位AI圈牛人,OpenAI的创始人Sam Altman却不这么认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认为编程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技能,学习编程就是为了学会如何思考,科技时代的生产工具都需要编程来作为基础。

马斯克从技术层面来看,认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可能是新能源、人工智能以及合成生物学。

曾经也有人问马斯克,如果给一位14岁的小孩建议专业,他会建议什么专业。

马斯克说,物理学很好,可以提供好的思维框架,可以发现违反直觉的事物。工程学也不错;历史也很好,可以了解人性。如果只推荐一个,他推荐了物理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观点和中科院物理所曹则贤教授的观点一致,曹教授曾说过学好了物理学,干什么不行呢?!

他们的建议和我们传统认知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观念不谋而合。

大咖们的观点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各的说法,但共同点都在于选择他们建议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工程领域都是当下发展势头最旺盛的行业。

孟晚舟的观点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她在一次演讲的时候说到,她如果帮儿子选专业,一定要避开和机器竞争的专业,因为人干不过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问题来了,什么专业才是避开和机器竞争的专业呢?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专业呢?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制胜未来靠专业还是能力?


前不久,张朝阳和周鸿祎在直播中谈及为高考生推荐什么专业时,周鸿祎推荐了人工智能、能源和生物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话锋一转,他强调其实拥有探索心、好奇心、持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专业并不重要。

张朝阳则推荐数学专业,因为学好数学未来可以向各个方向转行。

他建议报专业不要随大流被主流观念束缚,女生喜欢理科就报理科,男生喜欢文科也可以选择文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专业选择都有“性别偏见”,认为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男生学文科就是屈才。

工科出身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提到,女性细致、思维缜密等特点如今同样是工程领域不可缺少的,女生一定不要低估自己。

在专业选择上,到底是越“专”越好,还是越“基础”越好,一直争论不休。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提醒家长,要颠覆“本科专业决定一辈子”的观念。

他建议,本科尽量选一些通识性强的专业,比如中国文学或外国文学、数学、物理、经济学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无用专业”和基础学科可能比学会计、精算、播音主持等技术类专业更好。

未来时代瞬息万变,当下的热门专业在未来并非就能长红,即使热门如计算机专业也已经进入饱和状态。

本科阶段恰好是打基础的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通过基础学科、通识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要学一门技术还重要。

这些底层能力才是让一个人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高,对于未来各种职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曾在耶鲁大学校长职位担任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在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将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提到,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这句话颠覆了传统“专业确定命运”的观念,我们也应该要认识到,大学学的不是某一个专业,而是学会学习。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没有常青的专业,热爱方能致远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教授在采访中表示,专业的冷和热从来都不是固态的,它始终在不断变化。最好的“热门”不是外在的“火热”,而是内心的“热爱”。

她建议专业选择应该遵循内心,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而不是所谓的“热门专业”。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曾提到,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最重要。

他认为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至少会让你的大学四年的质量非常好。在大学四年里,每天学习的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社会发展无法预料,但是你所热爱的事情将会跟随一生。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使未来不能赚大钱,也至少有大学美好的生活。但是如果为了迎合社会选择一个可能带来高薪的专业,学得枯燥无味反倒不合算。

1958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时候就谈论过专业选择的问题。

他说:“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他,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当初我哥哥要我学开矿、造铁路,我也没听他的话。自己变来变去变成一个老不成器的人。

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会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

坚持热爱有时候需要承受别人的质疑和不理解。

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考上北大考古专业。女孩崇拜的考古界权威樊锦诗教授专门写信鼓励她“静心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个女孩一手好牌打烂了,很难理解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不报金融、医学、计算机这些别人抢破头都想进的专业,而选择一个冷门又没什么“钱途”的考古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理由,纯粹是出于喜欢。

今年,钟芳蓉已经通过了研究生院的考核,即将攻读硕士学位。她的导师赞许她考古知识扎实,发掘技能高超,完全有资质成为顶尖考古专家。

面对质疑,钟芳蓉没有动摇自己的内心,而是坚持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在这样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上的确是一股清流。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专业选择是一场博弈


看了那么多建议,依然选不出“好的专业”。

其实专业选择就是一场博弈。

首先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博弈,到底是选择家长喜欢的,还是遵循孩子的喜好?

其次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博弈,应该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还是从本心出发选择热爱的专业?

最后是未来发展和当下决策之间的博弈,选择当下热门的专业,毕业后、10年后是否还是热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高考专业填报面前,家长和孩子面对的就是人生错综复杂的选择,有多少个专业摆在面前就有多少条路。

大多数孩子最后只有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无疑成了人生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次博弈。

但多重博弈下才发现,人根本不可能做出最佳决策,选出最好的专业。

或许多年以后回头看才发现,决定一生最关键的时刻,可能不是高考,也不一定是专业。

反正选哪一个专业都不可能有绝对顺利的人生,选哪个专业都会有反对的声音,在纷纷扰扰之下,倒不如遵循内心,选择热爱的专业。

最后,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条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的,孩子才是作出选择的主角,家长作为副驾迟早是要下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