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海生

初识黄河小浪底

初识黄河小浪底

有人说,河南处处有风景、到处是文化。我觉得,这句话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作为渊源流长、厚重悠久的中原文化发祥地,河南历史人物辈出、时代故事众多,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多年前,就听说小浪底是黄河的“总闸门”,水是清的。可到了我们宁夏,黄河水却成为混黄的,好奇心促使我想一探究竟。

机会终于来了。两个多月前,我只身一人来到洛阳,开启了探径小浪底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浪底距洛阳市区40公里,通有公交车。4月8日一早,我来到303路公交始发站,顺利登上这趟直达车。不足50分钟,便抵达小浪底景区南门。

刚下车,一位当地老乡拦住我说:“你从这里进去只能看到大坝出水口,绝对看不到大坝进水口。坐我的三轮车吧,我把你拉到大坝上游,还不用买票。”

我说:“我已年过七十,全国景区都免票。”老乡回道:“门票虽免,但观光车票不免。”想想他说的也对,权且就信他一回。于是,我便成就了他这单“生意”。

坐上三轮车跑了20多分钟,足足有10公里。岸边立有一块高1米、宽50公分的岩石,上刻“小浪底”3个红字。下车后,我站在岸边离大坝大约500米处。远望大坝,虽然看不出什么端倪,但水确实是清的。我问老乡:“水有多深?”答曰:“少说12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浪底是俗称,全称叫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003年,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水利景观设施主要是拦河大坝、泄洪口、黄河故道等,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排沙、改善库区和下游生态环境、维持母亲河健康运行。

大坝长1667米,坝底宽864米、坝顶宽15米,大坝高154米,将近50层楼房高。真想漫步大坝,一睹雄伟壮观之风采。但老乡说:“有武警24小时站岗放哨,游客闲人甭说上坝,离大坝五米就会被拦住,除非你持有特别通行证。”老乡把车停在路边,他领我穿过一片树林后离大坝只有一百米。这里离大坝距离最近,我总算领略了大坝的雄伟与壮观。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以宏大的国际性工程为依托、以黄河文化和水利文化为内涵、以形象工程文化为特色,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展示宏伟壮阔的治黄工程。景区位于黄河中游之滨最后一个峽谷口——愚公故里。河的右边,就是王屋山。黄河文化与水利文化在这里完美交汇融通,各种草木植物上千种、动物上百种。这里出产的黄河大鲤鱼远近闻名,且天蓝水清、树荫草绿。四季如春翠鸟鸣、一年似锦野花香,犹如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三轮车来到景区东门,我付完车费后刷身份证进去,跟随别的旅行团队(有导游)来到大坝泄洪口观景台。听完导游介绍,我对黄河最大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有了更深了解。此工程从1994年开工建设,历时10年,直到2004年完工。库区搬迁农民20多万、耗资300多亿人民币、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其规模之大、地质构造之复杂、施工难度之险,堪称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并最终建成了这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多功能为一体的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枢纽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导游介绍:最为壮观与激动人心的时候,莫过于每年六七月汛期到来,成千上万的游人在观景台凭栏赏浪。数股激流从泄洪洞奔腾而出汹涌澎湃,白浪滔天、气吞山河。层层巨浪掀起,犹如万马奔腾、巨龙腾飞,远远就能听到隆隆水声。水雾高高抛起,洒向游人头脸以及身上,大有钱塘江观潮之感。这一幕,不仅展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更成为中国治黄史上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

从观景台下来,我跨过小浪底黄河公路大桥来到大坝前。注目大坝壮景、一览浪底奇观,令我感动不已、浮想联翩。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小浪底水利枢纽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最重要的区段之一。看完大坝,有两种选择去往景区公交车站点。一是步行,二是乘坐观光车。不赶时间,又想多看看,我便选择了前者。我沿着观光车行驶山道,慢悠悠地一面看、一面举起手机拍照。“小浪底”三个用石块垒砌出来的大字,每个字都有一个足球场大。再往前走,竟然有一片人工竹林。竹林间,有一条石板小道。我十分好奇地钻了进去,不一会儿竟听到哗哗的水声,原来是一帘溪瀑。虽然说落差不大,只有五米多高,但也让我惊喜不已。拍照之余,我即兴作吟了一首小诗以记此行。

竹林幽径过溪泉,

白瀑如帘浅水寒。

回响隆隆山谷外,

云雾蔼蔼向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作者张海生 河南鄢陵县人,195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72年2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宁夏石炭井沟口农场农工,乌兰矿工人,石炭井矿务局四矿生产技术科技术员,石炭井矿务局集体企业文秘员,大武口洗煤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厂行政科副科长、党支部书记、厂工会离退休办党支部书记等职,2013年9月退休。喜爱文学诗词写作,作品散见于区内外诸报刊杂志。

原文编辑:曹益民 赵苏平 巩天宝

本文编辑:徐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