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谊跨山海,华章共谱写。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北京对口援藏工作已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

30年来,北京市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拉萨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坚持“继承+创新”“严管+厚爱”,先后选派1280名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为西藏的发展献策出力。

教育为本 点亮学子希望之光

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2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10年来,北京市教育援藏坚持党建引领、首善标准、需求导向,共有299名干部教师进藏支教。他们用“爱”与“情”点亮了雪域高原学子求知的目光,为西藏教育事业提质增效赋能助力。

“京藏宏志班”就是北京教育援藏团队把握学生精准需求,在中学阶段的一个尝试。2017年,北京援藏指挥部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设立首个“京藏宏志班”,投资50万元用于师资、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建设,并提供生活补贴。同时,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在宏志班项目上不断实践创新,制定了基础保障、学业提升、文化建设、课程创新、综素培养等五大工程。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扩展至6个年级,共资助700余名学生。

旦增德曲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一“京藏宏志班”的一名学生,2023年10月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北京交往交流交融“三交”活动。活动中,她与同学们参观了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走进北京中学与同学们共学共读,获得了特别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如今,通过援藏教师与当地教师10年的努力,援建学校办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100%,重本率79%,成为西藏各族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成果被教育部评为“2023年度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我们持续推出交融式集团化访学、两地同心见字如面书信交友、国学诵读、学生国家大剧院专场演出等品牌活动,更加关注两地学生的实际获得,促进青少年心心交融。”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援藏教育领队周晓宇说。近年来,拉萨教育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师资队伍进步明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持续深入。未来,将继续举首都教育全系统之力,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助力拉萨教育高质量发展“路线图”转化为“实景图”。

医疗为基 筑牢百姓健康基石

2019年9月30日,西藏自治区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挂牌,这是全国首家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志着西藏在全国第一个建成了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更标志着西藏开启了本地助产士规范化培训的进程。

在这背后,离不开北京援藏医生的辛勤付出。2015年8月,北京市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来到拉萨,拉开了医疗人才成规模、成建制组团援藏的序幕。

2017年8月,在北京援藏专家的带领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全区7市地率先完成“三甲”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完成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西藏自治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自2021年以来,北京援藏专家协同本地干部开展自治区首例胎儿胸膜腔穿刺、首次诊断西藏地区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炎等新技术、新项目102项。

如今,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可治的大病病种达到300种,年门急诊量31万余人次,住院量1.7万余人次,手术量6000余台次,以较强的诊疗能力在全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实现“大病不出藏”发挥了作用。

“北京医疗援藏旨在通过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医疗援藏从单纯的‘输血’模式转变为‘造血’和‘活血’模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拉萨市卫健委副主任、北京援藏医疗领队张晓光说。

实践中,北京援藏指挥部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以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学术活动等形式,全面提升本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徒弟”学习有针对性和突破性。两地医院通过“以院包科”“师带徒”等方式,大力培养本土医疗人才,帮助制定规范化、制度化、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诊疗制度,努力提升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实现“小病不出区县”的目标,北京援藏医疗团队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政策成果,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高原百姓看病更放心、更方便。2014年,北京市总投资1258万元建设当雄县羊八井镇卫生院项目,并进行标准化配备,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更先进、更科学、更便利的医疗服务……

产业为重 激活古城发展动能

产业援藏是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有效路径。30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文化教育支援等领域,累计投入援藏资金64.6亿元,实施援藏项目788个,其中80%以上投入到民生和基层领域,为拉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2021年7月,堆龙德庆区德庆镇门堆村村民次仁旺珍喝着用自家门口直饮水站打的直饮水做的酥油茶,心里甜滋滋的。这得益于北京市投入援藏资金4200万元实施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健康饮水项目。“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健康饮水项目在堆龙德庆区布局100余处直饮水站配发取水工具,惠及2.6万余户、9.1万人。

“感谢北京援藏的好政策,我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越变越好。”次仁旺珍激动地说。两年间,从远距离背水到自来水入户,再到无偿享用健康直饮水,次仁旺珍吃水实现了“三级跳”。

同样是水,当雄县纳木错圣水厂的建成投产,则更多地致力于群众增收。纳木错圣水厂产业扶贫建设项目为2018年援藏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其中援藏资金2143万元,产业扶贫资金4000万元。纳木错圣水厂建成投产后,仅2017年和2018年项目分红129.7万元,带动111户297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增收。

长期以来,拉萨蔬菜短缺。北京市援藏干部到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北京高效日光温室移植过来,发展拉萨的“菜篮子”。自2017年起,北京市累计投入援藏资金5499.2万元,实施尼木县高原种植业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自尼木县高原种植业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运营以来,已兑现9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分红12.62万元。

30年来,北京援藏工作在拉萨城市建设、智力支援等领域产业项目多点开花,在激活着拉萨这座古城发展动能的同时,成为两地心连心的历史见证。

心连心,情更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王明哲对拉萨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拉萨发展、富民兴藏是两地共同奋斗的目标,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弘扬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主动对接拉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在改善民生、招商引资、‘三交’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的群众,为拉萨市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

图/文 西藏日报记者 卢文静 刘斯宇 裴聪 北京日报记者 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