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了,该给朱琦打个电话了,联系一下他吧。”
1974年6月20日,朱德朱老总对他的夫人康克清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口中的朱琦,是他唯一的儿子,也是他非常看重的国家建设后辈,听他说完,康克清却一动不动。朱老总有些疑惑,也意识到夫人应该有什么事瞒着自己。
康克清看着朱老总的眼睛,犹豫了很久,终于对他说出了实情。
早在十天以前,朱琦就已经因病去世,在这十天的时间里,家里人已经把追悼会开了,朱琦也已经入土为安。
朱老总英明一世,到头来,却无法和自己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
他落寞地说出了一句话,让康克清久久无法释怀。
朱老总父子二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在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朱老总说了什么?
严于律己,家风甚严
“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但有时候,我也有点怕他。”谈起朱老总,他唯一的儿子朱琦总是会这么说。
在朱琦心中,父亲是所向披靡的大元帅,是国家建立和建设的有功之臣,是无数革命后辈学习的榜样。
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这样一个模范般的指路人,朱琦倍感幸运。
人人皆知,朱琦是朱老总的独生儿子,所以大家以为,他从小到大会受到父亲无限的疼爱。但实际上,面对自己的独子,朱老总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1916年,朱琦出生在四川,整个童年时期,他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深刻。
记忆里,他很少与父亲见面,朱老总常年为了革命工作在外奔波,朱琦一直由母亲抚养和照顾。
母亲去世以后,他又跟着继母生活,实在有些颠沛流离。
此时此刻,朱老总正在革命前线,为了国家解放事业而奋斗。战场之上,他总是亲临一线,在炮火连天的环境里,一心一意地斗争。
虽然朱琦几乎没有见过父亲,但他从母亲和亲朋好友口中听到过许多关于朱老总的事迹。
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盖世的英雄,虽然没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但父亲却做着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颗崇拜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1937年,朱琦对家里人说,自己想去参军,想去把日本侵略者赶跑,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尽管心中万分不舍,但家里人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然而遗憾的是,还没正式行动,他就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周总理得知此事,对一干地下人员说明了情况。
朱总的儿子,现在在国民党的手中,万幸的是,对方还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地下党同志得想办法,在他的真实身份曝光之前,把他给救回来。
朱老总心中虽然十分担心儿子,但还是一再叮嘱所有参与营救行动的人注意安全。
朱琦的命是命,营救人员的命也是命,他希望所有人在执行任务时,尽量顾及自己的安全。
朱老总的一颗大爱之心,从这段话中也可见一斑。
由于国民党人并未意识到朱琦身份的重要性,所以我党同志的营救行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很快,朱琦就被送到了延安。
父子二人时隔二十多年,终于重逢。
可朱老总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会给你任何特殊的照顾,你也不能因为是我的儿子就搞特殊化。党组织需要你去前线,你就得认认真真执行任务。”
朱琦本就是一位思想觉悟极高的年轻人,听到父亲的话,他没有任何犹豫,接受了党组织的安排,在最危险的地方历练。
朱老总身边的警卫员劝他:“您就这一个儿子,忍心看着他每天干这么危险的事吗?要不咱们还是想个办法,把他调到后方来吧。”
朱老总坚定回答:“想什么办法?没有办法!部队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爹妈的儿子,难道每个人的爹妈都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儿子保护起来吗?”
在他心中,部队当中的每一个战士都是平等的,他的儿子,没有资格,更没有权利去享受特权。
上世纪40年代,由于腿部受伤,朱琦落下了终身残疾,他只能退出军队一线,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工作。
有一年,延安举办宴会,朱老总作为军中首长,自然需要亲自露面,他的儿子朱琦,也跟在父亲的身后,参加了这次聚会。
聚会结束以后,按照惯例,部队首长们将会被汽车送到驻扎地点。朱德自然也有一辆公车,凭他的身份,也当得起专车接送的待遇。
此时,工作人员想要让朱琦一起上车,顺便把父子二人共同送回驻扎地,朱琦的腿脚不便,也算是特殊情况就算别人看到了,也不会对此多说什么。
可朱老总却要求儿子从车上下去,坚决不许儿子坐车回去。
在他看来,部队当中应该遵守严格的制度,他的儿子,绝对不能因为腿脚不便,就擅自坐车。
他作为军队首长,更不可能为儿子开这个先例。
经此一事,部队当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朱老总对自己的儿子格外严格。
有时候旁观者甚至会忍不住想,朱老总的心肠未免太过冷硬,面对自己的儿子,他有时候的做法毫不留情。
可作为当事人,朱琦对父亲却始终没有怨言,他知道,父亲所做的一切,父亲讲给他的句句叮嘱,都是为了他好。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需要时刻严于律己,需要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朱老总的儿子,他更不能给父亲丢脸,不能让威名赫赫的首长蒙羞。
其实,朱老总不仅对儿子严格,对自己更是严格,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朱琦才会成长为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
不搞特殊,生活拮据
1955年,全国举行了大授衔仪式,从革命年代一路走来的军中将领,都凭借过往的功绩,获得了相应的军衔荣誉。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指挥,朱老总当之无愧,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成为解放军中的第一人。
按照相关规定,他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其中一份工资是工作岗位酬劳,另一份工资则是元帅工资。
得知此事以后,朱老总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后者。
他认为,元帅只是一个头衔,他并没有在元帅对应的岗位上做出什么实事,因此,他坚决拒绝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对元帅工资辞而不受。
况且,那个时候的中国经济条件十分落后,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一切工作都需要金钱的支撑,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绝不愿意因为一己私利,损害国家利益,哪怕这份利益是他应得的。
不管旁人如何劝说,他都不接受元帅工资,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出面劝说,朱老总也一再推辞,态度坚决。
由于朱家人口众多,所以朱老总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不搞特殊化的朱老总,还主动向党中央申请,降低自己的工资水平。
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经带头,主席甚至明确表态,在这段苦难时期熬过之前,他坚决不抽烟,不吃肉。作为党中央核心领导人之一,朱老总自然也不甘落后。
本来生活条件就十分紧张,如今工资水平下降,一家人就更为窘迫。
朱老总和夫人康克清,一起在自家门前刨出了一块地,自给自足,种起了新鲜蔬菜。他们不仅自己吃,还会把这些蔬菜送给党中央的同僚以及朱老总手下的士兵。
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朱琦在个人成长问题上,处理事情也十分谨慎。
1948年,受到组织上的安排,朱琦来到石家庄的铁路局工作。
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一年的时间,我党也已经在解放战争中奠定胜局。
占据着社会群体大多数比例的工人阶级,需要开展国家建设工作,迎接新社会的到来。
各大行业的基层和一线,目前正处于人才紧缺的情况,朱琦来到铁路局,也从最基层的工人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在单位里,人人都知道朱老总的名号。但是大家都不知道,那个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劳动模范朱琦,就是朱老总唯一的儿子。
他不依靠父亲的光环,不依靠家庭的背景,硬生生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事业发展之路。
提起儿子在铁路局工作的这段经历,朱老总总是分外自豪。
他曾经坐过儿子亲自驾驶的货车,看到过儿子在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的模样,那是属于一位共和国工人的最饱满的精神状态。
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中,朱老总很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
他相信,有这样一群兢兢业业的后辈存在,新中国未来的建设一定充满希望。
骨肉至亲,悲痛分离
1972年,朱琦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管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继母,都希望他能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好好调养身体。
但当时单位正是缺人的时候,各项重要工作都需要朱琦亲自处理,他和他的父亲一样,忙起来就变成工作狂,顾不上吃饭,也顾不上休息。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病情也越拖越严重,一直到1974年,他的精力实在难以为继,才不得不选择病退。
离开工作岗位,对于一个兢兢业业的国家建设人才来说,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但年轻时落下的伤病,年岁增长后新增的病痛,都让朱琦感受到了无能为力。
与其执着留在岗位上,拖累其他同事的工作,不如该退则退,不去影响集体的工作成果。
哪怕是病退,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也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单位的工作情况。
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十分糟糕,不能随意下床走动,更没有办法去看望父亲。
朱老总也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等闲不会轻易出门。
他挂念儿子,只得时常让夫人康克清给朱琦家里打电话,通过电话线听听孩子的声音。
大约是年事已高,他在后辈们的面前也不再维持身为元帅的威严,此时的他更像是一位慈父,在面对朱琦,面对他唯一的儿子时,呵护备至,嘘寒问暖。
通常情况下,康克清隔个两三天,就会给朱琦家里打电话,可是1974年6月20日,朱老总突然发现,夫人已经十天没有与孩子联系了。
过去几天,康克清的表现也十分奇怪。
她经常出门,不知道去了何处,也不知道做了什么,朱老总只记得,她每天回来时,脸上都是疲惫的神色,眼睛还红红的,仿佛痛哭过一场。
想来想去,他的心脏不受控制跳动起来,或许是父子有所感应,他竟然第一时间联想到,朱琦可能出了问题。
在朱老总的反复询问之下,康克清终于对他说了实话,原来早在十天前,也就是6月10日,朱琦已经因为心脏病发,不治身亡。
整整十天过去,作为亲生父亲,朱老总这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早已不在人世的消息。
他好像一瞬间更加苍老,沉默许久之后,终于缓缓开口说:“你们做得不对,一开始不告诉我,让我现在才知道,他上过中央党校,也在基层干过,现在走这么早,可惜了,可惜了……”
他的语气中满是辛酸,一个父亲如何能在面临儿子的死讯时,还保持平静的情绪呢?
接下来两年的时间,也是朱老总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时常想起朱琦,想起自己唯一的儿子。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对得起组织上的托付,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期盼。可是作为父亲,他对朱琦,有着深深的愧疚。
1976年,朱老总与世长辞,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他和儿子能再相逢。
结语: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间至悲至痛之事。
得朱老总耳濡目染的朱琦,是一位优秀的国家建设栋梁之材,可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未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身为父亲,朱老总大爱无言,始终用沉默的爱笼罩着朱琦,也笼罩着他深深牵挂的人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