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人们或许很难把康有为,和瑞典一个小岛联系起来,这就好比慈禧喝过可乐、坐过奔驰一样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作为戊戌变法爱国名士的康有为,为何斥巨资在一百多年前的瑞士,买下一座小岛呢?

瑞士小岛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为躲避清廷追捕,不得不开启自己长达十六年的流亡生涯,先后去到三十一个国家,期间一度与同样流亡海外的孙中山结识。

两人虽然都想救国图存,但康有为归根结底还是保皇党,而孙中山又刚好是推翻封建帝制的,所以两人分歧很大,最终还是没能达成合作。

康有为本想在海外成立“保皇会”,企图通过海外舆论施压,迫使国内恢复君主专制,然而却还是无济于事,于是康有为便决定静下心来,好好趁此出国机会睁眼看世界,亲身体会一下其他国家的人文风俗、政治体制,汲取一些新的灵感。

1904年,当康有为一路漂泊到瑞典的时候,顿时被这个北欧小国的迷人风光深深吸引,在一番游览之后,康有为赞不绝口地写下了“瑞典风光之美,沙丘巴登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沙丘巴登岛,就是令康有为不惜斥巨资买下的小岛。

这座岛上有一片茂密的白桦树林,景致秀丽、四周湖光碧波荡漾,恍若一座世外桃源。

康有为对岛上风景赞不绝口,当即决定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度过余生,于是他便斥一百五十万巨资,把这座岛屿买了下来,改名为“康有为岛”。

不仅如此,康有为还又花一笔重金,在岛上修建了一个古典中式花园,还种植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植物,比如梅兰竹菊,他还给这个花园取名“北海草堂”,以及纪念自己此前在北海求学的那段最难忘时光,在岛上甚至还挂着一面五色旗,时刻表示自己对于大清帝国的忠诚。

至于居所的亭台楼阁,那也必须是雕梁画栋、豪华至极,据说就连仆人厨师,总共都有四五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这位昔日震惊中外的变法领袖,就暂时放下雄心壮志和漂泊不定,在这片与世隔绝之地安息下来,过了好几年悠闲惬意的养老生活,俨然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

闲暇时间,他就将自己逃亡期间,游历美西方各国的见闻,统统汇合起来,写成一本《欧洲十一国游记》,让更多国人睁眼看世界。

直到1907年,康有为母亲逝世噩耗传来,他这才离开小岛,悲痛回国奔丧,未曾想,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这座小岛。

那么,康有为流亡海外,他哪里来的这么多钱,用来买下瑞典小岛?他又为何后来一直到1927年去世,都没有再回过小岛呢?

后世研究发现,这一切,或许都跟康有为撒下的一个弥天大谎,有着密切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逃海外之后,无论是遇见孙中山、还是其他海外华侨,康有为都声称自己有光绪帝的“衣带诏”,而海外华侨们本就钦佩康有为的事迹,又听说康有为有光绪的“衣带诏”,自然更是对康有为相当热情,好吃好喝好住地招待着。

也正是在热情华侨们的支持下,康有为这才有了成立“保皇会”的想法,然而,成立这个保皇会最大的作用,不是实现他的报国理想,而是为了敛财!

他以光绪帝的“衣带诏”为借口,宣称自己奉光绪帝密令外出寻求帮助,找时机回京勤王,但凡为革命立功的,由自己作证,回去以后都能被光绪帝封官进爵。

康有为说得煞有其事,再加之他确实有戊戌变法、公车上书的壮举,又手持和光绪帝的合影,所以很多人都对他说的话信以为真,纷纷加入保皇会,争取成为营救光绪大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要想加入“保皇会”,必须得缴纳会费,一开始的会费还比较低,只要一美元,然而逐渐地,康有为便不再满足这点钱,很快又成立营救光绪的众筹基金,吸引爱国华侨募捐善款,并把会费提高到五美元。

敛财之路

那些会员们都以为这些会费是拿去救光绪帝,搞爱国变法的,所以也没想太多,殊不知,康有为压根就不是光绪帝的代言人,他所说的光绪帝“衣带诏”,经过后世研究证实,是写给一位四品军机大臣的,里面只提到了谭嗣同、李光地和林旭等人,唯独没有提到康有为。

然而衣带诏里提到的这些人,全都英勇就义了,或许康有为正是觉得这些人都死无对证,才起了打着光绪帝代言人的名义,进行坑蒙拐骗的想法。

一开始,康有为确实拿着这些会费善款,用来干正事,但是随着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就不禁刺激了他心中的贪欲,忍不住将这些钱揣进自己裤腰包疯狂挥霍,以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做法,自然引起保皇会其他成员的不满,然而康有为眼见这个国家的华人不好忽悠了,就换个国家的华人忽悠,反正华人早已遍布全球各地,当时海外五百万华人,每人就算只缴纳五美元会费,都是两千五百美元会费,也难怪康有为流亡国外却丝毫不见落魄,依旧奢侈潇洒自在。

康有为拿着这笔巨额会费是如何挥霍的呢?那就是满世界各国置办房地产,瑞士小岛不过只是其中一个。

那么,后来的康有为为何只在他最喜欢的瑞士小岛,居住短暂三年就回国呢?回国之后,为何又没有再回到岛上去过?这座岛如今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