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2岁的张爱玲谢绝了夏衍的挽留,以“继续因抗战而中止的香港大学学业”为由,从上海乘火车至广州,再沿广九铁路南下。在一个蝉声聒噪的大热天,跨过罗湖桥,只身来到香港。

然而,久别重逢的香港并没有立刻接纳她。无奈之下,东渡日本,投奔昔日港大同学、“闺蜜”炎樱,结果也不如意。再度返港,只得靠翻译英美文学谋生。在一次应征翻译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活动中,张爱玲结识了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的宋淇。

此时,香港电影正在经历粤语片向国语片的转型。从上海涌入的资本、人才以及来自东南亚的收购重组,令香港影业蓬勃发展。1956年,宋淇出任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制片部经理。应他的邀请,已赴美定居的张爱玲开始重操沪上旧业——编剧。之后八年,张爱玲大约创作了10个剧本,借以度过了一生经济最困窘的阶段。这一时期,略迟于“电懋”成立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简称“邵氏”)也竭力在台湾、澳门以及东南亚、海外华人社区扩张其电影版图。“电懋”与“邵氏”竞相打造的制片流水线,启动了香港影业的现代化、工业化、规模化、国际化。1970年代开始,香港取代上海,成为“东方好莱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锣湾夜市 供图 庞勉

煤气灯街和石板街

好莱坞在香港译作“荷李活”或“荷里活”。二十多年前,有部电影叫《香港有个荷里活》,里面虚构了一处荷里活高尚社区。现实中,香港也不乏这个称谓,稍加留意,便能看到,以此冠名的广场、餐厅、冰室……当然,最著名的要属荷李活道。

从中环地铁站出来,我顺着雪厂街徒步,近在咫尺的太平山趁着高楼的缝隙插播“快闪”。据旅港文人叶灵凤先生的考证,雪厂街因1845年修建贮存天然冰块(港人称冰为雪)的冷库得名。当时中环尚未填海,雪厂街与皇后大道中的交会处濒临港湾,便于来自美国的运冰船卸载。

穿过斑马线,雪厂街变成一段拐弯的坡道,车辆来往如梭。上行百余步,左手边两盏英伦风格的煤气路灯,很眼熟。走近细瞧,数十级敦实的花岗岩石阶铺叠而下,底端望柱也有两盏。没错,这里就是煤气灯街。

煤气灯街系坊间昵称,其本名为都爹利街,始自1846年英商乔治·都爹利(George Duddell)于此购地。都爹利可谓香港开埠初期的冒险家代表。1844年,23岁的他抵港贩卖鸦片,后转营运输、五金和面包等行业致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轰动全港的“毒面包”案发生后,英人改往他开在下环(今湾仔)的都爹利面包店消费。结果,该店被愤怒的华人焚毁。1887年,都爹利去世。于此前后,花岗岩石阶建成,两侧条石栏杆采用简洁典雅的托斯卡纳柱,与我参观过的广州粤海关大楼同款。而煤气路灯安装年份未能确定,据灯泡型号推测,应是1922年或稍晚。二战结束后,全港的煤气路灯渐被电灯替换。随之消逝的,还有每个晨昏,灯夫持竿逐一点亮或熄灭灯火的场面。仅剩的这四盏本拟送入博物馆,后又决定原处保留,并在1948年2月恢复照明。

于是,“几级石阶”“短仄的街道”“最后的煤气灯”成为维多利亚年代孑遗香港的意象之一。同时,其复古、浪漫、怀旧的气息也吸引了香港影视圈来此取景。我知道的,MV有梅艳芳《梦伴》、张国荣《有谁共鸣》、陈百强《感情到老》;港剧有《妙手仁心》《法证先锋》等;港片有周润发《你情我愿》、任达华《砵兰街大少》、张国荣《金枝玉叶》、刘德华《江湖》等。而周星驰《喜剧之王》给当年二十出头的我印象尤深:18岁的柳飘飘(张柏芝饰),两条麻花辫,一袭水兵服,清纯无敌地站在这里回眸,然后小鹿般蹦跳着走下石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下往上,煤气灯街就是香港明星的舞台。 摄影 庞勉

与都爹利街一样,砵甸乍街也以俗名“石板街”响亮。走完雪厂街、途经拍过《金枝玉叶》内景的艺穗会,从云咸街拐进荷李活道后,我注意到了它。

砵甸乍即Henry Pottinger,内地译作璞鼎查、波廷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他接替义律率领英军攻陷厦门、镇海、吴淞、镇江等地,强迫清政府与之签署《南京条约》。1843年,正式升任首位港督,宣布“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香港由是摇身变作包括鸦片在内的国际商品集散地,而华人得到的“尊重”是一纸宵禁令——限制夜行。此外,他于中环、上环一带兴建维多利亚城,修筑十多条道路。但未及命名,便因过度揽权被弹劾,在1844年5月下台,成了任期最短的港督。这些道路,后来大多冠以英国本土或港府高官的姓名。唯独荷李活道,是第二任港督戴维斯以自己家乡小镇命名,那时美国还没有好莱坞。

1856年,砵甸乍客死马耳他。两年后,砵甸乍街正式得名,但华人已习惯称之为石板街。那个时候,港府在维多利亚城实行华洋分治,北接皇后大道、南连荷李活道的石板街就是界线,以东为洋人商住区,以西乃华人商住区。直至19世纪70年代华商崛起,方告打破。

百余年间,这条依45度山坡铺设的街道,镶嵌于繁华闹市。沿街建筑早已屡次刷新,但长约两百米、足够两辆汽车并驶的路面,层层覆盖着鱼鳞般的麻石块,仍然葆有香港老市井的风貌。信步其上,我的脚底还能体验到当初为防滑刻意做出的高低凹凸。如今可能是有待复苏的原因,石板街上曾经五颜六色的铁皮摊档变得稀落,只剩北段那里,较为密集。

好在,从若干经典港片中还能领略当时的影像。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里王佳芝(汤唯饰)一行演出结束后,兴奋得沿着这条街去吃宵夜庆祝;《龙凤斗》里盗生(刘德华饰)拿起相机给盗太(郑秀文饰)拍照的那一幕;《文雀》里阿祺(任达华饰)骑单车来石板街采风,邂逅神秘女子珍妮(林熙蕾饰);《十月围城》最后陈少白(梁家辉饰)拉着人力车狂奔,击毙清廷鹰犬;《无间道3》里陈永仁(梁朝伟饰)走在石板街,边啃苹果边打电话,被上司逼去看心理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次出现在香港电影里的“石板街” 摄影 庞勉

大馆与文武庙

“对晤住,我系差人。”在《无间道1》的“天台对峙”中,陈永仁讲出这句台词,亮明身份。虽然剧情没有交代他归属哪所警署,但他的档案被对手刘建明(

刘德华饰

)删除前,一直作为机密“深锁”中区警署的电脑系统。当时的中区警署就位于荷李活道,《无间道3》公映的翌年即2004年,才正式迁往中环中港道。其旧址遂改称前(

)中区警署,以示区分。

走回荷李活道才发现,原来前中区警署的地标——1919年启用的警察总部大楼距石板街南端不过数步之遥。《英雄本色》中的宋子杰(张国荣饰)、《美少年之恋》中的Sam(吴彦祖饰)、《重庆森林》中的663(梁朝伟饰)都曾在这里“当差”。由于大楼装修,临近荷李活道的外墙绑上了安全防护网,我无法入内参观。好彩的是,旁边的砵甸乍闸(大门)敞开,数株枝叶浓密的树木自楼后伸出欢迎的手臂。

前中区警署昔称中央警署,共有枪房、警察总部大楼、沐浴楼、宿舍等数座形式各异、年代不同的建筑物。其中,以警察总部大楼背对的营房大楼最为古老。营房大楼按其英文发音Barrack Block,又名“巴叻楼”,通体高三层,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基座、梯级、地板均由花岗石筑成,楼体为砖结构。此外,针对香港的亚热带气候特别设计了别具特色的游廊。1864年落成后,总警署(香港警察总部的前身,1954年迁离)及维持中环治安的中区警署入驻。连同其西侧的中央裁判司署(法院,1979年结役)、后方的域多利监狱(维多利亚的另一个音译名,2006年结役)组成了一个集司法、执法、惩教于一体的建筑群。简单点讲,一名嫌犯在中区警署落案,送中央裁判司署定罪,再送域多利监狱服刑,都可以在这个建筑群内“足不出户”地完成。也就是从这时起,港人认为这里权力最大,故称之为“大馆”。

成龙主演的《A计划》系列电影,许多镜头都在大馆拍摄。留意的话,还能看出银幕上的营房大楼是四层。这是1905年,为解决警队编制扩充,又加建了一层。捎带说一句,域多利监狱在20世纪30年代和日占时期,分别关押过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另一个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他于牢里写出《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名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森严的大馆,已成为休闲胜地。 摄影 庞勉

开埠之初,香港法院引入英式的手按《圣经》宣誓。但此举,对当时极少信仰基督教的华人来说,收效甚微。不得已,香港法院一度默许华人照“斩鸡头、烧黄纸”的旧俗,在上环文武庙仲裁事务、解决纠纷、处理诉讼。

通常说来,文武庙是供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帝的处所。当我一边浏览荷李活道林立的古董店,一边徐徐西行,直至跨进花脊碧瓦的上环文武庙时,与关帝一起端坐其内的,却是掌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摆在神像前的一支“神笔”和一把大刀,已被信众摸得锃亮。

相传,上环文武庙系清嘉庆年间海盗张保仔所建。但此说,无从稽考。根据庙内现存的铜钟铭文显示,始建应不晚于1847年,由“发财立品”的华人富豪卢亚贵、谭亚才出资。卢亚贵又名卢亚景、斯文景,疍家人,早年当过海盗,后受清廷招安,到广州任六品官。鸦片战争期间,他弃官不做,在珠江口走私,向英军补给。港岛被占后,他又炒地皮,开娼楼、赌档、烟馆、市场、戏院敛财。然而“好景不长”,1851年的罕见大火焚毁他的几十幢物业,卢亚贵自此销声匿迹。谭亚才又名谭才、谭亚财,广东开平人,承办建筑起家。开平爆发土、客争斗之际,曾带领雇佣兵乘坐军舰返乡支援。

1855年和1856年,上环一带连遭祝融光顾,华人损失惨重。为此,上环文武庙于1857年开始举行盂兰胜会及文武二帝巡游,施孤(施济孤魂祭拜野鬼)济贫,故而香火渐盛。1872年,香港著名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简称东华)的东华医院启用,华商名流悉数至此拜祭,再出席揭幕典礼。之后每年,东华在此春秋二祭,令上环文武庙闻名远近。在漆金雕龙的档中(屏门)那里,我看到一幅金牌匾,上书四个大字“神威普佑”,却无题款。这是时年九岁的光绪皇帝御笔,意在表彰东华募款66.5万港元赈济华北“丁戊奇荒”的义举。

绕过档中,满眼“红墙金壁、闪闪发光”,无数螺旋式的塔香垂悬半空,写有香客名字的红纸片轻微晃动,青烟袅娜,光影恍惚,“仿佛另一个天地的洞穴”…… 在匍匐跪拜的人群中,我发现了《胭脂扣》中如花(梅艳芳饰)的颀长背影,耳边响起那句凄婉的对白:“十二少,谢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胭脂盒我挂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不会再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街头拍婚纱照的情侣,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摄影 庞勉

铜锣湾

我搭乘叮叮车游到铜锣湾。于我,摩登梦幻、节奏明快的铜锣湾街头,“一卡卡叮叮车”仿佛一只只花蝴蝶,东西穿梭,带来别致的体验和文艺的感受,不由想起从前车马的慢。

叮叮车其实是一种有轨电车,到站或行驶中“叮叮”作响,提醒乘客落车或路人避让。很多人知道,张爱玲说过:“香港是一座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但这系小说句子,当不得真。在更能袒露作者心迹的散文《公寓生活记趣》里,她忆及:“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一点电车的韵味”——我怀疑如花那句台词“我最熟悉的也只有电车而已”即脱胎于此——那时,张爱玲不知道她的“二大爷”——“那位坐只箩筐在城墙上缒下去的”两江总督张人骏,早在1909年就被奉作香港电车的首位贵宾。

有轨电车起源欧洲,香港在1904年引进营运。路轨初期铺设坚尼地城—铜锣湾,后延至筲箕湾。车厂设在罗素街,即如今铜锣湾时代广场的位置。1950年代,车厂自行设计、组装的第五代电车(现为第七代)“上线”。就是从这时起,电车频频“露脸”港片。《十号风波》《烈火青春》《胭脂扣》《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古惑仔》《春娇与志明》《新警察故事》《月满轩尼诗》《PTU》……车厢内,搬演咸淡甜辣的情节;车窗外,始终流淌新旧中西的街景,包括铜锣湾这处繁华多元的符号。必须指出的是,电车弯弯曲曲的路轨,大致还原了港岛北岸120年前的那条海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环叮叮车街景 视觉中国 图

在铜锣湾,36层高的希慎广场并不显眼,却以尖货云集和独霸三层楼面的诚品书店著称。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早期香港电影的取景地之一。当然,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座山。

1923年,44岁的广东新会籍富商利希慎轰动香港——豪掷385万港元从英资怡和洋行收购时为荒山野岭的铜锣湾东角鹅头山。正式接手后,利希慎将之易名为利园山,山上辟建中式游乐场利园、山下营造欧式剧院利舞台。因紧邻电车站台,交通便利,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是现今铜锣湾利园区得名的由来。1928年利希慎去世前,与同乡、华语电影先驱黎北海(影星黎姿的伯祖父)合办的香港影片公司,就在利园山拍摄了香港首部古装大片《左慈戏曹》。

到了1950年代,利氏后人抓住铜锣湾填海需求土石的机会,推倒利园山,建起希慎广场前身兴利中心,铺设利园山道及纪念双亲的希慎道、兰芳道(利希慎元配黄兰芳),以家乡四邑命名的新会道、新宁(台山旧称)道、开平道、恩平道,以家乡学者命名的白沙道(明代学者陈白沙)、启超道(近代学者梁启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行共响节上的街头演出乐队 供图 庞勉

走出希慎广场南门,台阶下,竟是一个人头攒动的露天大派对。平素车来车往的启超道、白沙道和恩平道统统被隔断出来,摆满五颜六色的档口,变身老楼新屋之间盛载欢声笑语的容器。挤到二胡与大提琴正在合奏的舞台前,我才明白,原来是利园区参与香港“18 区日夜都缤纷”活动而举办的“流行共响节”。旨在渲染铜锣湾作为时尚潮流集散地的独特魅力以及非一般的街头文化体验,强调“态度,就是文化”,聚拢人气,令市道更旺。

东西走向的启超道以UrbanCityBeats为主题,歌唱、舞蹈、演奏等街头艺术,此起彼伏。白沙道与启超道平行,以UrbanCulture为主题,提倡个性化的生活美学,展示潮流服饰摊位、古着、经典绅士理发(Barber)、身体彩绘等。那里陈列的两辆古董电单车,是欧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款式,常常作为港片市井追逐戏码的道具。围观过后,我也不能免俗地排队过了一把临时文身的瘾,在小臂上打印一枚小小的电单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行共响节上的青年人 供图 庞勉

南北走向的恩平道以UrbanFlavours为主题,五颜六色、香气四溢的地道美食、新兴酒水和当地农场蔬果,把启超道、白沙道串联起来。眼花缭乱之中,我接过一支彩虹似的波板糖,跟20年前电影《功夫》里的,很像……

庞勉

责编 杨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