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的代际传递是各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学术界也有对应的词叫「学二代」。

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了中国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现象,也就是,父母学历高的情况下,子女会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些学生理所当然地被看作 「学二代」。

笔者身边就有一位很具代表性的「学二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成长轨迹和科研历程。

「学二代」 的科研历程

他出生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他的父母因相同的专业兴趣而结合,互相扶持,各自有所建树,虽不说是大牛,但也是 985 院校小有名气的博导。

他从小就与书籍相伴,而且不乏专业书籍。父母经常在餐桌的闲聊中讨论专业问题,也谈论学术界的人和事。

带他出去玩,父亲也总是能把一件事情往科学和科普上引导,也不管他是不是听得懂。

对他而言,探索与思考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家庭传承的一部分。

这些优良的品质给了他不同于常人的成长过程,背靠高校的附属学校,离家近、师资优秀、课外活动丰富、学习资料充足。

一路走来,他培养了对获取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也得到父母双学霸的指导,学习成绩遥遥领先,过程也更加轻松和高效。

个人努力和文化资本加持进名校

不出所料,他考入顶尖高校读本科。没出国的原因主要是考虑自己没住过校,直接去国外不适应。

在父母的关怀下,他顺利拜入专业领域的大牛门下,本科阶段就早早定下研究方向,进入实验室跟随师兄师姐学习。

在老师的关怀和同门的关照下,他本科阶段即发表两篇论文申报一项发明专利,研究做得扎扎实实,也靠着这些成果拿到几个本科生奖项。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为他申请出国读博的申请材料上增加了沉重的砝码。

读博肯定是痛苦的,好在因为早早入得科研门径,选的导师不仅水平高,而且对学生很关心,这大大缓解了他国外求学的压力。

他的课题充满挑战性,也充满希望。导师深知这项研究的难度,给予了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他也不负众望,接连攻克几个难关。

课题很难,好运不会总是陪伴,但好歹问题最后都得到解决。提交完博士论文,在等待答辩的空隙内,导师很大方地允许他自由安排。

他趁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借机去了七八个国家旅游。

博士答辩很顺利,甚至有答辩专家当场邀请他去做博后。在参考导师和父母的意见后,他来到全球顶尖的课题组做博后。

因为博士期间的成果已经足够他找一个不错的高校,博后期间他并没有着急发表论文。

他把 boss 关注的研究完成后,还把几项研究推进到接近完成,这是他的退路,也是他的起点。

成功入职某 985 高校

做完博后,手持业内大牛的推荐信,他成功入职东部某 985 高校。

在父母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可以抱的大腿。

带着国外几项接近完成的成果,他上手很快。几篇论文陆续发表出来,各种项目也手到擒来。满满当当的成果,足以支撑他独立建组,也没有耽误自己成家。

顺利通过考核后,他的关注点放到成果的转化上,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盟了两个公司。

其中一个成功孵化,具备了造血功能,这为他带来了丰厚的额外收入。

名利双收的他在成为博导后重拾初心,回归科研。

现在,他想培养几个有前途的博士,一方面传承衣钵,一方面可以协助公司的发展 —— 他有这个自信,无论如何都能让他们吃上专业的饭碗。

作为一名「学二代」,他也曾被周围人质疑逆袭靠拼爹,他的985 博导父亲多次出面澄清:不是学术不端,而是「过度参与」。

「学术继承者」在蔓延

看完这位「学二代」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多少能代表一部分成器的「学二代」。当然,也有很多父母是985教授,孩子是学渣的案例,这里暂且不聊。

成器的「学二代」从小就接受优良的教育,获得了很多同龄人不具备的优势,也就是文化资本,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科研天赋,在学术界有所作为似乎是可以预见的。

当下,「学二代」凭借先天的教育资源优势大量占据科研岗位,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

一项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研资料(CGSS)2013 年至 2017 年间三期记录的研究揭示,高等学府教育体系内部存在显著的「学术继承者」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该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父母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子女继续深造的可能性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性。

换言之,高学历家庭出身的学生往往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异,这暗示了其教育机会与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家族的教育背景。

类似的研究给出了相同的结论。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中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传递现象,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好、城市身份的个体更有可能成为学二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学二代」蔓延,并非中国独有

2022 年,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调查了 7204 名美国的高校终身教授后,统计他们父母的经济地位和最高教育水平,在与同一时期平均的人口发展进行对比后,发现这些终身教授中,父母有一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是 22.2%,父母双博士的比例也有 3.7%。

这个数据,是普通人的 25 倍!而在名校中,还要再翻一番。

要知道,在一致的时期内,美国只有不到 1% 的人具有博士学位。

在回溯历史后,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学术圈中已经维持了近 50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看来,学二代已经成为全球学界的普遍现象。如果优秀的学二代在竞争中是合规合法、符合程序正义,大家羡慕嫉妒一下也就过去了,最多怪自己没投好胎,可怕就是那种遭人恨的骚操作。

部分「学二代」在加剧不公平竞争?

国内就曾多次发生知名教授利用手中资源为子女铺路的案例,更有通过手中的权力,剥夺学生的成果放在自己子女身上的案例。

前段时间,北邮某导师被自己学生联名举报,其中就有这位导师派两名学生,为临近中考的女儿捉刀科研创新比赛的事。

奇葩的是,两位国内顶尖双一流研究生所参与的初中科研比赛,最终成绩竟然连榜单都没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官微

究竟是这届初中生的水平如此恐怖,还是「枪手」太多,奖项不够分?相信明眼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无独有偶,2020 年,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某被举报,其中也有多次把其研究生的实验成果和论文署上女儿名字的「罪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也是在这一年,西南交通大学的大四女生陈某被同学联名举报,称其在大学期间所修 21 门必修课中,有多门缓考补考。

按规定,在保研中只能算 60 分,而她却以补考分数计算并因此获得保研资格。陈某是本校教职工子女,父亲是硕导,母亲是博导,两人均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西南交大官网

最终,校方发布处理通报,实锤陈某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成绩中存在弄虚作假, 决定取消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还是在这一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两名学生,在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时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正是这两个小学生的父亲。

虽然,他坚称自己没有参与孩子的竞赛,但最终被辞去学校职位似乎又说明了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我就不在此一一讲述。越来越多不合规的操作,也让大家对 「学二代」 们产生警惕。

最后,笔者想说,学二代中外皆有,承袭家学之风,确实无可厚非,但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则绝对不行!千万不能让这些人把科研的根基搞坏。

我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公平的竞争环境依旧承载着无数普通科研人「改变命运」 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