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专家”赵菊英账号被封禁

“教育专家”赵菊英,终于被封号了。

6月17日,有人发现赵菊英的社交媒体账号“家访中国”被封。

其他多个账号如“赵菊英家庭教育”“赵菊英家访中国”等也变成私密状态,主页显示并未发布作品。

图源:抖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

对此,许多网友都拍手称快。在相关评论区表示“终于被封了”“早该被封”……

图源: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微博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好奇,这个赵菊英究竟是何许人也?

事情还要从一段简单粗暴的家访视频说起。

“砸!这是你爹还是你妈?”听着赵菊英的怒喝,视频中的男孩先是被戒尺抽打手心,随后又被强迫着亲手用锤子砸碎了心爱的模型手办。

图源:新京报官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新京报官微

与此同时,男孩房间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正在运转。赵菊英语气严厉地告诫男孩,“我随时来监控,监控不要给我再动。

这一幕并非个例,几天后,又再次出现在一位初二女孩家里。

“你初二了呀,怎么搞得像幼儿园大班的一样,这简直就是穿尿不湿的宝宝嘛……”

视频中,赵菊英指点着女孩书桌上的各种小摆件及卡片,认为它们会分散女孩一半的注意力,要求女孩将其扔进楼下的垃圾桶里。

这些视频均由赵菊英自行发布。据其所说,她是以“教育专家”的身份受家长之邀,前往全国各地提供“一对一学习指导”。

这一系列“家访”视频很快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赵菊英的行为太过粗暴,令人窒息,并称之为“霸凌式教育”,认为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在赵菊英社交媒体账号的公开介绍中,她的履历头衔可谓十分光鲜。然而,一些奇怪之处还是没能瞒过媒体和网友的慧眼。

例如,赵菊英自称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庭学校双讲师,但该协会认证官网上却查无此人。她在著作自述中多次称自己“不会英语”,却考取了多门英语国家的证书。她说自己是美国萨提亚高级心理咨询师、台湾童玉娟绘画高级心理咨询师,但早在2017年9月15日,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认定就已经被取消。

图源:赵菊英谈教育 视频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赵菊英谈教育 视频号

舆情逐渐发酵。5月6日,甘肃嘉峪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赵菊英于2023年从该市某小学退休,针对网友们反映的问题,教育局将介入调查。

目前,赵菊英主要账号已经被封,多家官方媒体都对其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我们仍然需要对这一事件所揭示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否则,即使没了赵菊英,也很可能还会有张菊英、李菊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生教育专家层出不穷

近年来,我们总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野生”教育专家。他们顶着各种各样的丰富履历,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大谈特谈,然后开始卖货、卖课。

前有“女强人”董太太,鼓吹精英式教育,售卖所谓的名门贵族教育课程后被曝连夜跑路,成功吸金几千万。

后有“神童妈”赵菊英,手握天才教子法,自称其公司是国内青少年领域的一线教育品牌,兜售多种付费课。

赵菊英公司课程 图源:网络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菊英公司课程 图源:网络截图

这些“霸凌式教育”“精英式教育”能有市场,凭借的是家长们的“鸡娃焦虑”。

易中天曾说,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

其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最朴素的愿望,本质还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本身不应该受到指摘。

但如果父母过度焦虑,就很有可能走偏道路,甚至被有心人利用。最终只会损伤亲子关系,更会伤害到孩子的身心。

以赵菊英为例,在她的每个视频里,这位“名师”一进门就会开始传递焦虑。

“考不上xxx,人生就完了”是她的口头禅。“肤浅”“无知”“幼稚”“没用”“垃圾”,是她经常用来贬低孩子们课外爱好的话。

在某些父母眼里,可能会觉得赵菊英是自己的“嘴替”,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但仔细想想,家长心中的教育焦虑,是否也有一部分是被这些将教育商业化的“野生专家”灌输、煽动的?

毕竟,只有制造出越多焦虑,才能更好地贩卖焦虑的“解法”。

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父母往往会不堪重负,从而把孩子的教育自主权外包出去。从前是学校、补习辅导班,现在是神童家长,是所谓教育专家。

白岩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梦想。

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应当言传身教,何必将教育外包。小心最后花钱出力,也只是便宜了割韭菜专家们手里的镰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给病态教育提供市场

赵菊英事件引发热议后,人民网评表示,虽然其账号已经被封,但这种现象仍需追问。

对于这种疑似靠出格言行来提升关注度、消费孩子、误导家长和社会的行为,平台不能惯着,不能纵容其发生发酵;家长不能配合,不能任其毒害孩子;监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不能任其传播毒观念。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不给病态教育观以市场、以空间。

而要想缓解教育焦虑,澄清教育行业生态,不仅需要在公共服务上发力,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也需要家长们主动更新教育理念,推动家庭教育方式进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许多人都会被原生家庭影响一生,这是不可否认的。

因此,家长要放松心态,不应盲目寄希望于所谓教育专家,外包教育责任。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民日报此前点评赵菊英的“霸凌式教育”时也提到:“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启发,不是控制。从爱出发,用心发现,就能找到教育的路径。”

图源:微博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微博截图

孩子们不需要被PUA强加人生意义,也不需要被惩罚式教育隐蔽地控制。

他们需要的是在爱与尊重的土壤中自由成长,尽情呼吸。只有根扎牢了,孩子才能自由畅快地吸收知识与智慧。

即使应试升学、努力实现阶级跃升是孩子们的人生大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要为此牺牲除此之外的一切兴趣爱好,乃至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长过于追求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甚至用惩罚和恐吓来强迫孩子学习,那么,不仅无法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可能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北大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先生曾提到过: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自己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甚至会放弃自己。

要知道,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更是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是让一个人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孩子在成龙、成凤、成器、成材之前,最应该先成为的,是一个健康快乐、拥有完善人格的人。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在被教育焦虑裹挟前,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的初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希望有一天,赵菊英们的“霸凌式教育”,再也不会有市场。

作者 |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