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先别急,按照刚才的调解方案,我再来跟对方聊聊。”日前,在市司法局官林司法所调解室里,调解员张正洋正与官林镇法律顾问一起,为前来求助的群众排忧解难。由律师坐班,与司法所调解员进行联合“会诊”,是官林司法所每周三的固定动作。在这些法律专家的帮助下,群众的心结得到了纾解。

近年来,官林司法所深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司法行政事务,实现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劳动保障、信访接访、政策咨询等“六位一体”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和谐“稳压器”作用。2023年以来,该司法所联合各部门,指导参与调处各类案件共计1109起,筑牢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

为使矛盾纠纷化解效果最大化,官林司法所积极借助“外脑外力”,通过与官林法庭、派出所、政法和社会管理局等部门深化联动,有效开展公调、访调、劳调、诉调、援调等工作对接,编织了一张矛盾纠纷化解的“无缝网络”。作为宜兴市的产业重镇,官林镇线缆企业众多,企业用工量较大,劳动争议也较多。为此,官林司法所联合镇政法和社会管理局建立劳动争议无缝对接处理机制,在官林镇综治中心设置专门窗口,由司法所调解员与官林镇政法和社会管理局的人社专员常驻,“一站式”化解劳动争议。“简单的讨薪问题,直接在窗口就能解决,复杂一些的,我们会进行联合商讨。”官林司法所所长刘婷婷说。最近,官林镇王师傅的烦心事就在此得到了化解。原来,他在官林镇某企业工作时不慎摔伤头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他为工伤,后经鉴定,王师傅构成七级伤残。但由于他当时临近60周岁,与单位的劳动合同即将到期,因此,双方因为后续的赔偿和补偿问题产生争执。眼看矛盾僵持不下,王师傅来到了窗口寻求帮助。得知情况后,司法所调解员与人社专员、律师、社区民警积极联系企业,多次上门协商对接,反复组织双方进行沟通,终于促成双方达成了一致赔偿意见。“多亏调解员的帮忙,我的事顺利解决了!”王师傅感激道。

村(社区)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如何在村(社区)层面融合“乡土”办法和专业力量,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为此,官林司法所依托调解员“一周一村(社区)”流动办公,将重心下移,同时借助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的力量,架起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连心桥”。在官林镇白茫村调解服务室中,官林司法所调解员常和该村党总支书记蒋叶君一起,与村里的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共商调解良方。2022年7月,白茫村村民梁女士租用无人机对自己的藕塘喷洒农药,部分农药飘到了隔壁尹女士的稻田中,导致数十亩田地的水稻受损严重。尹女士找到梁女士要赔偿,梁女士却说:“是风力的问题,又不是我故意的。”两人因此吵得不可开交。得知此事的蒋叶君立即联系官林司法所,由村里的老党员、法律明白人帮忙穿针引线,并会同派出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共同协调解决矛盾。历经十多次调解后,梁女士最终答应赔偿2万元,这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近年来,在官林司法所“指挥棒”引导下,官林镇各村(社区)挖掘优势资源,组建基层矛盾调解“生力军”,目前共建有村级调解组织18个,有效促进了基层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让学法懂法真正迈进群众“门槛”,走进群众“心坎”,是官林司法所持之以恒提升法律服务质量的目标。在官林市民广场附近,由官林司法所打造的“法治一条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经常饭后来这里散散步,顺便读一读上面的法律小故事,学习一下法律知识。”居住在附近的李女士说。近年来,官林司法所已建设“法治一条街”“民法典全生命周期法治文化墙”等法治文化阵地8个,并依托每年的法治宣传日,联合多部门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座谈会、专题讲座、送法进企业、法治文化汇演等多元形式,为群众带来丰富的法治文化“大餐”。得益于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实践,官林司法所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司法所”“江苏省优秀司法所”“江苏省法律援助先进集体”等荣誉。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