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解放军305医院内乱成一团。

数名医生、护士神色慌张地朝着不远处的病房赶去,可是经过一阵详细的检查之后,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无奈与悲痛。

随即,一条噩耗传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家总理周恩来同志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消息一经传出,举国哗然,国人纷纷走上街头、为这位心目中的好总理送最后一程。

1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总理的身体状况就一直不好。

毕竟作为新中国的政府首脑,面对这个经历过百年战乱、早已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家,周恩来深知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么重。

所以,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

经济落后,老百姓经常饿肚子。周总理便组织恢复国民经济,用3年时间将全国的农业总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让老百姓都能吃上饱饭。

工业底子薄,根本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周总理便提出开展“五年计划”,在“一五”计划期间,他亲自监督领导了156个工业项目的落地,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面对西方国家的敌视,特别是美国的咄咄逼人。周总理协助毛主席,承担起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硬是勒紧裤腰带、保证了前线将士们生存下去的物资供应,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事业面临窘境。周总理亲自兼任外交部长,率领代表团辗转世界各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掷地有声,最终收获台下一片掌声,全世界掀起了与我国建交的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崛起鞠躬尽瘁的态度与实际行动,世人有目共睹。

毛主席曾将周总理比作周公旦,在与民主人士柳亚子的信件往来中盛赞周恩来“一沐三捉发、一餐三吐哺”。由此可见,周总理的的确确担得起“人民好总理”这一称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68年,身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胡志明应邀来到北京进行国事访问,当他看到日渐消瘦的周恩来时,也不禁湿红了眼眶。

两人早在1920年赴法国留学时便结识。当时,胡志明刚刚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成为越南的第一个共产党员。而周恩来也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党的创建者之一。凭借着相同的信仰,两人相识相知,在奋斗历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近50年时光匆匆过去,无情的岁月和繁重的工作,早已让昔日那位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变得那样消瘦。

对此,胡志明情真意切地说道:“恩来同志,希望你每天能够多睡两个小时,身体要紧!”

对于这份苦口婆心的劝说,周恩来只是点头回应道:“我知道,你不必担心。”

“休息”这两个字,对于周总理来说,是极为奢侈的。

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周总理的办公室内是没有椅子的。

这是周恩来的特意嘱咐。

他知道,人只有在站着的时候,才能保持精神的最大集中。通宵达旦的工作之后,一旦坐在椅子上,浑身的疲惫感就会袭来,不知不觉便会睡去,这会耽误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72年5月18日,周总理的身体出现严重的不适,架不住身边同志们的劝说,他才极不情愿地抽出时间做了全身体检。

正是这次体检,周恩来被确认身患膀胱癌。

当妻子邓颖超拿着报告单急匆匆地推开总理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周恩来依旧埋头工作。

“你患上了癌症,你知道吗?”

说完这话,邓颖超便倚着门框、缓缓蹲在地上啜泣起来。

听到这句话,周恩来显然一愣,奋笔疾书的手也停了下来。

缓和了一会儿之后,他走近邓颖超、伸手将她拉了起来,神色十分自然地说道:“先不要着急,我先忙完手头上的工作。”

“再说了,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多久呢?还能再处理多少工作呢?”

看着丈夫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邓颖超无奈之下,直接找到了毛主席。

看过报告单之后,毛主席立即下达命令,请来北京最好的癌症专家成立医疗小组、为周恩来治病。

命令下达之后,毛主席觉得这还不够,他深知周恩来的倔脾气,于是便亲自写了一封信交给邓颖超:“你把这个给恩来看,或许能让他放下担子、专心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毛主席的亲笔信后,周恩来这才同意搬到玉泉山疗养。

可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周恩来是表面上答应疗养,实际上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办公罢了,每天依旧要工作到深夜。

1974年5月,由于过度劳累,周总理体内的癌细胞扩散,身体免疫力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不得已之下,周总理这才同意住院接受治疗。

可惜的是,他的身体已经严重透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病逝于解放军305医院。

2

噩耗传出之后,邓颖超踉踉跄跄地冲进了病房中。

病床旁的心电监测仪早已撤下、输液架也已经挪到了墙角,她的一生挚爱、周恩来的身体也已被白色床单覆盖全身……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邓颖超想要再呼唤一声他的名字,可是却如鲠在喉,只有泪水不自觉地划过脸颊。

她只能踉跄地扑倒在病床前,悲怆地啜泣起来。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之后,党和政府的干部们纷纷赶来、见周总理最后一面。

当天下午3点左右,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周恩来总理的后事料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周恩来生前就曾留下遗愿,希望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

可是,本着对周总理的敬重之情、也为了向全国人民有个交代,中央的领导们不能同意这个要求。

1976年1月9日凌晨,新华社播报了周总理逝世的讣告,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也轮番广播这条消息。

毛主席此时已八十多岁高龄,身体情况也十分堪忧,当他拖着病体、迎着凛冽寒风来到天安门广场,看着面前下降一半高度的五星红旗时,心中百感交集。

良久之后,毛主席嘱咐身边的助手道:“恩来这一生,只有国家、没有自己,治丧委员会应考虑在追悼仪式之前、增加遗体告别活动。”

得到毛主席的建议,治丧委员会当即组织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为期两天、人数控制在2万人以内、且每人瞻仰时间只有1分钟。

1月11日下午4时30分,周总理的遗体被请出满是鲜花簇拥的水晶棺,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当灵车缓慢行驶在路上时,当地的群众冒着严寒纷纷走上街头,驻足目送灵车、直到消失在视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在任的这20多年时间里,呕心沥血,只为让国家更富强、让人民更幸福。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国家、没有自己,只有大家、没有小家。

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好总理,值得万民爱戴。

3

周总理的遗体火化之后,治丧委员会又开始讨论接下来的追悼会事宜。

前期的讨论十分顺利,基本确定追悼会时间为1月12日至14日,地点就定在人民大会堂。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站出来发问:“该由谁来为周总理致悼词呢?”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邓小平。

早在1975年初,邓小平就已经复出参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而且在周恩来总理病重无法工作时,毛主席更是点名让他负责党和政府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在此时,江青却突然站起来说道:“我提议由王洪文同志为周总理致悼词。”

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议论纷纷。

江青的意图十分明显,她就是要刻意打压邓小平同志的政治地位,为自己的“四人帮”集团夺取权力铺垫道路。

身为军人出身的叶剑英元帅当即说道:“我觉得王洪文不合适,以他的资历和职务,还不能给周总理致悼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不少人纷纷附和,认为王洪文没有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洗礼,和周总理没有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让他致悼词确实不合适。

一席话,给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浇了一盆冷水。

为了挽回颜面,同时也为了示好,江青又提议道:“那不如由叶剑英元帅致悼词。”

谁知,叶剑英当即摇头表示:“我和王洪文都不合适。”

紧接着,他又说道:“从资历和职务来看,邓小平同志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提议由他负责这个工作。”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参会大多数人的一致赞同。

会议结束后,邓小平拟好悼词,并在最后写上“请主席审批”,很快便得到同意的批示。

1月15日下午,周恩来总理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灵堂的上方,“沉痛悼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

下午3点左右,随着哀乐响起,悲伤的气氛萦绕着整个会场。

此时,邓小平缓缓走上台,朝着周总理的遗像和骨灰三鞠躬后,哽咽着说道:“1976年1月8日9点57分,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为失掉了我们的总理而感到深切悲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念一句,邓小平都要稍作停顿、平复心情,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崩溃。

纵然是如此克制,在致悼词的过程中,邓小平还是几度哽咽,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直到悼词念完后,邓小平才长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而整个大厅,却已响起一片啜泣声。

追悼会结束后,当晚邓颖超捧着周总理的骨灰,在一行老战友、老同志们的簇拥下,登上飞机来到万米高空。

看着日渐繁荣的华夏大地,邓颖超将爱人的骨灰一捧一捧撒下,虽然心中十分不舍,但她还是小声念叨着:“今天圆了你的心愿,让你和祖国的大好山河永远陪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