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朋友咨询日本“食人菌”的事比较多。

说实在,日本社会,包括我周边的人,对于这一个问题,还没有太多的关注。日本媒体有过报道,可能因为没有形成流行性疫情,所以,大家还没有太当一回事。

日本有关“食人菌”的最新报道,是在5月15日,NHK电视台做了一个专题报道,该报道引用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调查报告称,到5月5日为止,日本国内感染”食人菌”的感染人数达到801人,是去年同期的2.76倍。

随后在6月18日,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再度发表报告,称到6月2日时,感染者增加到977人。而此后一个星期,又增加了42人,达到了1019人,增加速度较快,创下了历年来最多的纪录,因为2023年全年的感染者才941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开始的日本“食人菌”感染者数的变化图

“食人菌”在日本的标准名称是“劇症型溶血性レンサ球菌感染症”,中文译名“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症”,英文写作“STSS”,俗称“食人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微镜下的“食人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供)

今天一大早,我上网查阅了日本、美国、中国有关“食人菌”的报道和资料,做以下的归纳,

供大家参考。

一,“食人菌”是怎么来的?

“食人菌”感染症并非一种新型感染症。“食人菌”最早出现在美国,1987年,美国报告首例病例。日本的第一例感染者是在1992年发现的,当时这名患者入住在千叶县旭中央医院。1999年,日本政府将“食人菌”列入第4类感染症。2003年,更是列入第5类感染症,要求医疗机构发现患者必须向厚生劳动省递交报告。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发现 “食人菌”感染者104人。2012年时为242人。2023年增加到941人。

二,“食人菌”有哪些感染症状?

这种“食人菌”的初期症状一般是咽喉疼痛、发烧以及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还有低血压等败血症症状,继而可出现软组织病变、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衰竭。

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发展为感染部位坏死,进而出现多脏器衰竭,最快的只需要24至48小时,且致死率超过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染“食人菌”后出现腿部肌肉坏死的症状(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三,日本为何会在2024年出现感染者倍增?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教授菊池贤在接受NHK电视台采访时说,“食人菌”的原始病菌“A群溶血性レンサ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其实在不少人身上一直就有,但是,因为免疫力强等因素,一直没有发生感染。最近出现的感染者激增现象,可能因为经过新冠疫情,日本国民的免疫系统出现了弱化,因此整个社会出现了“容易感染”的环境。特别明显的是,带有这种病菌的咽喉炎患者增多。

四,“食人菌”在其他国家的感染情况如何?

“食人菌”并非日本才出现增加,现在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都引发了较多感染。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对9557名感染者的调查,死亡率为38%。

五,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称,“食人菌”感染症多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尤其是以50岁以上人群居多。今年,70岁以上的感染者人数比往年出现了大幅上升。因此,年龄越大的人群越需要防范“食人菌”。特别是有基础疾病和动过癌症等手术、有溃疡性皮肤疾病的人需要格外注意。

“食人菌”感染症的一个特别症状是疼痛,而且多发生于四肢。因此,如果出现喉咙疼痛,高烧和手脚疼痛和肿胀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治疗及时的话,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死亡。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资料显示,应对“食人菌”感染症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类抗生素。

目前,对于“食人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意见是:勤洗手、常漱口、戴口罩,有伤口的话要及时清理。一旦发现有感染症状,应尽快上医院诊疗。

目前,“食人菌”的具体感染途径还不是十分明了,日美医学界的一般认为,是从伤口开始感染的。日本国立病院机构三重医院院长谷口清州在接受NHK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许多人都带有这种病菌,但是,如果这种病菌从伤口侵入身体的话,就很容易重症化。所以,一旦出现伤口,要马上消毒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6月18日发表的最新报告,全国1019名感染者中,最多的是东京都,为150人。其次是爱知县,为69人。随后是埼玉县68人、神奈川县59人、大阪55人、千叶51人。也就是说,人口最为密集的东京首都圈(东京、埼玉、千叶、神奈川)的感染者最多,达到328人,占全国约三分之一。

日本的“食人菌”的死亡率也达到30%,依据这一比例,即使日本在2024年全国感染者超过3000人,死亡人数约为1000人,与全国因流感一年死亡1万人相比,这个数字并不恐怖,这可能也是日本社会并没有对“食人菌”问题产生过多恐惧的原因之一。

至于“食人菌”问题,是不是应该取消计划中的“日本之行”?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与判断,别人很难提出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