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徐利民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他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典型,是倾情文化传承发展的先锋模范,是扎根泥土、心系群众的优秀基层干部。

徐利民,许多读者曾通过《一位宣传战士的上山情怀》一文对他有了更多了解。他的事迹深入人心,令人动容与敬重。

在徐利民的故事里,一万年的上山文化,是最澎湃的音符;落入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的一粒种子,是最温暖的比喻;戴一顶草帽,仍被晒得黝黑,是最真实的形象;为人民谋幸福,为发展鼓与呼,是最诚挚的初心。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今天,我们再忆徐利民,是为了进一步地了解他、认识他、缅怀他,更是为了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走好前行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利民赴乡镇宣讲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一万年上山

《习近平在浙江》记载,2006年11月,浙江省文物局简报《浙江文物要情》第七期发表了一篇信息:《浙江诞生新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上山文化》,讲的是距今一万至9000年的浦江县上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习近平同志看了之后作出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一万年前,上山人走出洞穴,开启村落定居生活。远古的先人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一锄下去,种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泥土里掩埋万年,2000年秋冬之际,这个“伟大的时代”终于破土而出。上山文化从亮相的第一天起,就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

这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世界彩陶早期的重要发现地,是世界农业文化的重要发生地,也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重要源头,还是中国“万年文化”的代表。

“上山”的不凡,意味着任务的艰巨。此后,上山文化虽在保护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成果,但影响力的扩大却是任重道远。2019年,时任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徐利民接过了研究、宣传上山文化的“接力棒”。

是平平淡淡地按部就班,还是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徐利民做出了抉择。他坦言,研究和宣传上山文化对于他而言有一种使命感和神圣感。他始终认为,上山文化应该走向世界。当时,他在日记里留下这样一句话:前方路漫漫,关键要启航。

这一启航,就是雷厉风行、脚不沾地。他想方设法解决了编制、经费等现实问题。2020年,他更是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联合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的4市11县共同申遗。为此,他绘制了一张跨越15年的“申遗与建设路线图”,力争到2035年申遗成功……

凭借一股执着和真诚,徐利民还请到袁隆平、严文明这样的泰斗级人物为上山文化宣传助力;数次进京对接,推动举办“稻·源·启明”国博展,上山文化也由此引起央媒、外媒的关注报道,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考古文化IP……

徐利民就如上山文化的一名使者,奔走呼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期望更多人能读懂上山“稻·源·启明”的启示。一粒米、一片彩陶、一碗曲酒、一座村庄,我们沿着上山人的足迹,可以溯源水稻十万年的演化史,也可以听到中华文明的远古初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山文化遗址 图源:“金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一粒好种子

如今,一粒一万年前的炭化稻米,正静静躺在上山遗址博物馆的展厅内。

这一粒米,引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犹如气象万千的书卷在上山遗址徐徐展开。

如果说,这粒米,作为上山遗址的独特印记,将上山文化的影响力扩展至世界,并被学术界赋予了“世界上第一粒米”的深远意义,那么,徐利民——这位一生致力于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粒稻米价值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粒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种子?

袁隆平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何谓“好种子”?锲而不舍直至破土而出,向上生长不忘向下扎根。“泥土干部”徐利民将袁隆平的这句话记在心里,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做一粒好种子,把自己“种”在了家乡浦江。

不论是推动上山文化进入公众视野、走向世界舞台,还是俯下身子、用心用情为老百姓解决难题,徐利民心中一直深藏对家乡和百姓的热爱。他走遍了浦江的山山水水,蹬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下乡采访,走进直播间帮村民吆喝滞销农货,带领大伙儿克服万难拓荒山修水库……他从一粒种子,逐渐成长,破土而生,将最深的眷恋撒向这片土地。

“好种子”徐利民走了,但是稳步推进的上山申遗事业,以及为民尽责、公而忘私的精神,又何尝不是徐利民播在人民心中的两粒“好种子”?这些种子将继续生根发芽,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继续做好这名基层干部未竟的事业。

一名好干部就是一颗好种子。像种子一样扎根大地无私奉献,是所有党员干部应该有的情怀和追求。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中国共产党志在千秋伟业,要始终不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于上山文化遗址的炭化稻米 图源:“金华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一个实在人

徐利民是一个怎样的人?徐利民的女儿从小在外读书,她也充满着疑惑,父亲走后这几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送别他、缅怀他?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句句他人的话语中。

“这哪是干部,分明就是农民”。徐利民的生活一直很节俭,买了新西装也不舍得穿,平时穿的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便服,脚上不是旅游鞋就是布鞋,鞋子总是沾满了泥土。无论是下基层,还是为访客介绍上山文化,夏天,他总是戴着一顶草帽,却仍被晒得黝黑。在老百姓眼中,这活脱脱就是最朴素的农民形象。

“徐书记就像自家人,说得上话”。在浦江当地,徐利民“泥土干部”的名声是出了名的。前明村的邱源枢前些年家里并不富裕,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靠做点小工贴补家用。徐利民把老邱的事记在心中,常去他家了解困难,坐在门口的破凳子上聊天,像极了老友串门。有一次串门,徐利民还留下了1000元现金。而在更早些时候,徐利民还在浦江县虞宅乡任职时,他也常常邀请来县城赶集的村民到自己家里吃饭,一坐就是两三桌,很是热闹。

“我们没人敢找他‘开后门’”。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有再大困难,徐利民都要去做。他常说:“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对家里人,徐利民却十分“狠心”。他曾对母亲说:“不能以为你儿子当了官,就可以怎么样。”几年前,有亲戚因为违法建筑找他通融,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有人说,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探索。徐利民用有限的时间为他的生命做了最好的注脚: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凡人,他用自己的热心温暖着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他的名字——“利民”。

2022年9月20日,52岁的徐利民倒在“上山”路上,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一个心怀群众、满怀热爱、朴实无华的平凡人。这是徐利民的求索,相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定也能从中感悟一二。

美丽浙江

,赞9956

四、一颗利民心

扎根基层33年,徐利民总是充满了干劲。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病重住院,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就找来被家人收起来的手机布置工作。在手术前夕,他还嘱托申遗专家来浦江指导。

他常说这么一句话——人总是要为什么而燃烧的。在徐利民看来,这种燃烧,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对使命担当的不放弃。

徐利民的事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功成名就的传奇。他用最朴实的拼搏向人们展示了,共产党员那颗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迸发出的能量有多大。

袁隆平去世后,徐利民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缅怀是奋斗。徐利民是这样践行的,而在他之后,接棒的人也是这样践行的。

如今,研究和宣传上山文化已是同舟者众。截至今年3月,已探明的浙江省上山文化遗址达24处。今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布了上山文化重要研究成果,中国作为“世界稻源”获国际权威认证。

利民为民,人如其名。徐利民的事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可以仰望的丰碑,更有值得我们每个人践行的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活得有意义。当我们迷茫时,不妨停下脚步,问问自己要为什么而燃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为什么而活,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