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莉娅·加利夫/文

谈及判断力强的人,你会想到什么特质?也许你会想到智慧、聪明、勇气或耐心。这些特质确实令人钦佩,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特质,这个特质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

我管它叫侦察兵思维,即能够不受主观意愿影响,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本身。

侦察兵思维能让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找出盲点,验证各种假设并及时做出调整。它会促使你诚实地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在那场辩论中犯错了吗?”“这个风险值得吗?”“如果来自另一个政党的人做了同样的事,我会如何反应?”正如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的那样:“首要原则是我们一定不能糊弄自己,而我们又最容易自欺欺人。”

自21世纪以来,我们自欺欺人的本领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大众媒体和畅销书,如《如何发现并非如此》(How We Know What Isn’t So)、《怪诞行为学》、《为什么人们相信怪事》(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错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你没那么聪明》(You Are Not So Smart)、《否认主义》(Denialism)、《人人都是伪君子》[Why Everyone (Else) Is a Hypocrite],以及《思考,快与慢》都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快的画面—人类大脑天生就善于自欺欺人。我们总为自己的缺陷和错误找理由。我们沉迷于一厢情愿,精心挑选有利证据来支撑自己的偏见和政治倾向。

这幅画面描绘的内容没有错,但它忽略了一样东西。是的,我们经常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但有时我们也会承认错误。有时我们应该改变看法却没有那么做,但有时当我们无力改变看法时,我们却做到了。人类是复杂的生物,有时会学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有时则会选择直面真相。本书将探索已有研究较少触及的一面,即向读者展示那些不自欺欺人的案例,进而探究这些成功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本书的创作始于2009年,当时我从研究生院退学,全身心投入一项自己热爱的工作,并由此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帮助人们分析解决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难题。起初,我认为这项工作需要教会人们概率、逻辑和认知偏见等知识,并向他们展示如何将这些学科应用于日常生活。但是,经过几年的工作坊培训、文献阅读、咨询服务和调查采访,我渐渐明白,学会推理并非我想象的那样能够包治百病。

知道自己应该锻炼并不意味着健康状况就会自动改善,同理,知道假设需要验证并不代表判断力就会自动提升。如果你并非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思维中的偏见和谬误,就算你能脱口而出这些偏见和谬误,也无济于事。制约我们判断力的不是知识,而是态度,这点已经得到研究人员的证实,也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观点,接下来本书将会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就是侦察兵思维的完美典范。我也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也会回避思考问题,对于质疑更会奋力反击。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意识到有的采访实在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一直试图让受访者相信我的观点,而不是尝试去理解他们的观点(讽刺的是,我的采访主题是思想开明,而我自己却思想封闭)。

但现在的我比以前好多了,你也可以比原来更好,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侦察兵思维能力。

第一,深刻认识到真相与其他目标并不冲突。

许多人强烈反对客观地看待现实,因为他们认为追求客观会阻碍自己实现目标。在他们看来,要想获得快乐、成功和影响力,最好通过扭曲的镜头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我写这本书的部分原因就是要纠正这一观点。关于自欺欺人有很多说法,有些说法甚至得到权威科学家的推崇。例如,许多文章和图书都提到,“研究表明”自欺欺人有利于心理健康,客观地看待世界只会导致抑郁。你可能也看到过类似的表述。本书第7章将审视这些说法背后的理据,揭示心理学家如何夸大积极思考的益处来自欺欺人。

或许你也认为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比如创办一家公司,需要盲目自信。但让你惊讶的是,一些全球著名企业家都曾预计自己的公司可能倒闭: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认为亚马逊的成功概率约为30%。埃隆·马斯克评估自己的两家公司—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成功概率仅为10%。第8章将探讨他们评估的依据以及认清困难的重要性。

另外,你也可能和大家一样会这么想:“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或法官,客观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你是一名试图改变世界的活动家,你不需要客观—你需要的是激情。”事实上,在本书第14章,我们会看到侦察兵思维与激情相辅相成。在这章中我们将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艾滋病泛滥时期,侦察兵思维如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帮助艾滋病活动家阻止了艾滋病的流行。

第二,掌握一些能帮助我们看清真相的技巧。

本书介绍了一些具体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侦察兵思维模式。例如,如何判断自己的推理是否公正?这可不仅仅是问自己“我存有偏见吗?”。在第5章中,我们将进行一些思维实验,如局外人测试、选择性怀疑测试和观点一致性测试,以检验我们能否对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进行合理分析。

此外,如何判断自己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确信程度?在第6章中,我们将练习一些内省技巧,这些技巧能帮助我们在0——100%之间定位自己的确信等级,同时让我们体验到提出自己并不真正相信的主张是何种感觉。

你是否曾尝试倾听问题的“另一面”,却因此感到沮丧或愤怒?那可能是因为你走错了方向。本书第12章将分享一些方法,让倾听不同的声音变得更简单。

第三,拥抱侦察兵思维带来的情感回报。

具体的技巧很重要,但我还是希望能提供更多的东西。充满变数和失望的现实可能让人沮丧,但仔细阅读本书后,你会发现书中的“侦察兵们”(在侦察兵思维的某些方面表现出色的人,尽管他们也不完美)似乎很少感到沮丧。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很冷静、开朗、快乐并且果断。

这是因为侦察兵思维会带来情感上的回报,尽管表面上可能看不出。能够抵制自欺欺人的诱惑并且面对令人不快的现实,这让人精神振奋;了解风险并坦然接受所面临的困难,这让人内心平静;任凭证据带着我们自由自在地探索各种想法,不受“应该如何思考”的限制,这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只有欣然接受这些情感回报,才能形成侦察兵思维模式。为此,在写作本书时,我举了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侦察兵思维案例,这些案例鼓舞人心,多年来一直帮助我和其他人逐步培养侦察兵思维。

本书将带领大家遨游科学、商业、行动主义、政治、体育、加密货币和生存主义的世界。我们将初步了解文化战争、妈咪战争和概率战争。在此过程中,我们将解开一系列谜题,例如,为什么查尔斯·达尔文看到孔雀的尾巴会想吐?是什么让专业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改变了立场?为什么一些盲目崇拜的受害者,如传销受害者,能够想方设法让自己脱身,而另一些受害者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本书并非批评大家不理性,也无意对“正确”思考进行说教。本书的目的在于为大家提供一种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自身的存在。这种方式源于对真理的渴求,既实用又让人成就感爆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并未引起太多重视,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

(作者朱莉娅·加利夫为美国应用理性中心总裁、联合创始人;本文为《侦察兵思维》一书前言)

责任编辑:刘锦平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