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入夏,全球就进入“高温炙烤”状态。

5月,印度在内的东南亚诸国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浪,印度首都新德里更是达到了52.9℃的“创纪录高温”;进入6月份,欧洲、亚洲、美洲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让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浪袭击。6月上旬,我国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河南、河北的实况气温图更是热到发红、红到发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河南广播电视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北省整点气温。图源:河北省气象局官方微博

极度高温的天气传递着一个信号:2024年可能成为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1.5℃以上的第一年。

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开始。升温一旦超过1.5℃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如极端热浪、极端降水、干旱等事件的增加,冰盖、海冰和冰川的减少,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变暖加速等。

高温热浪频发,传递着怎样的信号?全球变暖首超1.5℃,背后有怎样错综复杂的原因?未来,地球是否会越来越热?以下,Enjoy:

1

地球升温,挑战着人类极限

“热死了”不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残酷的现实。

今年,在热浪侵袭之下,印度多地持续多日最高温度超过45°C,德里地区一气象站甚至测出52.9°C的惊人高温,超过200人因高温死亡。6月1日,正值印度大选进行如火如荼的时候,33名负责选举事宜的工作人员因中暑死亡,其中包含多名官员。

温度接近50°C的极端高温天气更是让户外工作变成了“高危工作”。建筑工人、人力车司机、农民等各行人员暴晒在高温天气下,一旦得不到及时救治,严重的可能引起肝脏、心脏、肾脏等器官衰竭、永久性脑损害甚至死亡。

极度高温带来的影响绝不止步于此,首当其冲是农业。4月3日,津巴布韦总统宣布,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威胁到该国粮食安全,国家进入灾难状态。他表示,当季夏粮产量预计约86.8万吨,全国粮食缺口近68万吨,需由进口弥补。

澳大利亚农业及资源经济和科学局(ABARES)预计,由于降水减少和干燥高温,该国2023—2024年的小麦产量或将下降34%,大麦产量将下降30%,农产品出口价值将从创纪录水平下降17%。而根据西班牙农业部门的统计,高温与降水不足影响了当地60%的农业地区,超过350万公顷的农作物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一些农场甚至处于颗粒无收的境地。

国际专家曾预测:到本世纪末,农民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可能会减少30%,如果气温继续上升,而技术不进步,到2100年,亚洲的稻米产量可能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50%。

此外,夏季极端高温对电力系统的挑战增大。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电力市场更新报告:2023—2024年展望》,极端高温导致多地电力市场负电价小时数增多。同时,干旱也意味着水电的减少。该报告显示,全球水电年容量系数已从1990—2016年的平均38%降至2020—2022年的平均36%,这意味着全球水电每年少输出约240太瓦时电力。

即便印度空调普及率并不高,但持续高温天气已经给电力供应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在居民夜晚睡觉时段停电,印度电网运营商解释道,这主要是太阳能发电造成的,日落后太阳能发电就停止了运作。但据新华社新媒体报道,印度目前主要依靠煤炭发电,煤炭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约74%。只不过发电技术更新换代慢,电力设施老化严重,发电能力极度有限。

但连续的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更为广泛,森林失火、冰川融化、古细菌复苏等残酷真相,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全球性的危机。

2

今年夏天为何这么热?

一般而言,高温天气多与高压系统密切相关。当强大的高压系统滞留时,会形成持续性晴好天气,使得高温持续。常见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阻塞高压。今年5月下旬至6月初,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系统笼罩了印度次大陆,因而导致东南亚的极度高温天气。

那么,这次超长干热侵袭北方多省究竟为何?天气科普博主“中气爱”分析道,西北和华北受强大稳定的大陆暖高压脊控制,太阳直接暴晒,气温升高。加之,大陆干热气团在西北沙漠戈壁形成,并持续向东输送干热气团,如同热吹风机一样吹向北方各省。华北平原尤其是河北、河南山前平原面临持续热量积累+焚风效应叠加的状况,有可能出现极端高温,是本次高温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但如果极端高温频发,背后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因素构成,既有特殊天气形势的影响,更离不开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增温没有见顶,当务之急是要将盖在地球上的“被子”变薄。

联合国曾用过一个“毯子比喻”,地球身上覆盖着一层毯子——大气层,它含有一种重要成分:稀薄的“温室气体”。它们捕获了太阳的热量,防止其逃回太空,这个过程被称为“温室效应”。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增多,“毯子”不断加厚,造成热量累积。

因此,许小峰提醒,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大气中温室气体还在增加,全球气温见顶的时刻就还没有到来。英国《自然》网站刊文称,随着人类持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24年可能会出现比2023年更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可见,大气环流叠加全球变暖,使得之前比较罕见的极端高温越来越常见,全球普遍进入高温40℃的新情况愈发常见。

难道,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末日警告将会成为现实?他曾预言,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耗的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进一步影响气候,600年内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团火球

3

气温升高一旦超过1.5℃,将会有哪些连锁反应?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史上最热一年”的纪录总是被刷新。

2024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2023年无可争议地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45℃。可是,这一纪录将会被打破。

此外,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在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也就是1850年至1900年的水平高1.5摄氏度。而2015年全球近200个国家签署的《巴黎协定》提出,在本世纪内,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将被控制在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高2°C以内,最好不超过1.5°C。

为何1.5℃是一个具有警示作用的指标。其实,1.5℃阈值是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期高1.5℃。

而所谓的工业化前期,即人类开始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并显著影响全球气温之前的时期。在气象学上,一般是指1850年—1900年这段时间。这是因为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化石燃料之前,也是最早可以观测到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的时期。

同时,从1850年开始,人类就具备了综合测量、比较地表气温的能力,便开始有效记录气温。根据记录,从那时到现在,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1.1℃。

可随着气候科学发展和环保意识提升,人类开始意识到温室气体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不同的温度阈值来了解这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影响,这些阈值通常在1-2℃之间。

在2015年,195个国家在联合国举办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签署了《巴黎协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约明确指出,世界各国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之上低于2℃,并努力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之上的1.5℃以内”。

选定1.5℃作为临界点也是多番考量的。2018年,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研究了全球气温变化保持在2℃以下与保持在1.5℃以下之间的差异。

他们发现,即便只存在零点几度的差别,都会给地球带来额外的不利后果:它将使海平面平均再上升10厘米;全球小麦产量将减少7%;严重降雨事件的强度将增加2%……从具体地区来看,在地中海地区,升温2°C所导致的淡水供应量下降的幅度是升温1.5°C情况下的两倍;世界上一些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如东南亚,如果气温再升高0.5°C,作物产量的下降幅度将更大;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限制在1.5°C将会避免1.5亿人过早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还表明,地球每升高1摄氏度,就能不成比例地带来生态系统巨大的连锁反应。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中的水分就会增加7%,进而导致更多的暴雨;而水分蒸发流失的地区,将变得更加干燥。同时,热带风暴成为更高级别飓风的几率每十年增加8%,那么,被野火烧毁的森林面积也会翻倍。

那么,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超过1.5℃这个阈值,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便增加。根据IPCC预测,全球气温从1.5℃升高至2℃,可能意味着:

每五年至少一次遭遇严重热浪和洪水的人数将达到17亿;

海平面上升10厘米,海洋将吞噬更多的城市;

多达数亿人将面临气候相关风险和贫困;

全球渔业捕捞量将减少150万吨。

不管你愿不愿接受,极端天气已经成为常态,并切实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极端天气不仅仅包括极端高温天气,还有更为严重的暴雨和洪涝灾害和其衍生影响都更加显著。

从4月份开始,广东省雨天往年多了将近一倍,韶关更是出现了“百年一遇”的超级大洪水。就连深处沙漠的迪拜也罕见迎来暴雨,而肯尼亚更是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最近一段时间,洪涝灾害攻陷了广东梅州、福建龙岩、江西赣江等地,大水滔滔还造成了人员伤亡。

气候专家丁一汇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发生时期,在未来10年、20年、30年,我们都是这样的天气过程。”总而言之,日渐极端的天气条件正在慢慢偷走我们的生活舒适度。

英国《新科学家》发表研究指出,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能与现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住着同样的房子,每日出行开着同一辆车。但我们身处的地球却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正在一步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它可能是一场倾盆而下的大雨,更可能是突如其来的高温天气。

如同纪录片《漂流北极圈:冰上一年》中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能在气候危机中幸免。」气候变化以年为单位不断刷新底线,地球的求救信号已无法被忽视。

但地球或许从不需要人类的拯救,需要拯救的,一直是人类本身。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直面自然的力量。因为,每一场暴雨、一个极度高温的天气,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References

1.13个数据,凸显全球“热灾”严重性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热化了!今夏为何“全球同热”?未来会越来越热吗?来源:海报新闻

3.极端高温天气席卷北半球,全球“沸腾时代”真的已来?来源:东南早报

4.40度高温来了!超长干热将袭北方多省,华南桑拿湿热蓄势待发 来源: 中国气象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