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届的毕业生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告别学校,告别最珍贵的一段青春时光,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祝贺你们!代表全体国美人祝福你们!

2020年9月,在你们的入学典礼上我讲到:"美院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意识到有不同的世界观,有众多别样的世界,让你们慢慢养成对事物的敏感和洞察、理解与包容,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

四年过去了,我希望每位同学在国美都生活的开心,都能够自由地生长,灿烂地绽放,我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做到开放进取,做到卓然自立。

同学们,无论学的是哪个专业,我希望经历了国美生活的你们,生命中都会保留一份基因,叫做艺术。艺术是生活世界的一面异质的镜子,是新生活的精神准备。国美生活所催生出的这份基因无比珍贵,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悉心守护、精心照料。

同学们,我要祝贺你们,你们的毕业展非常成功,八个展区,满城绽放,万众瞩目,精彩纷呈。开展至今,现场观众超40万,全网阅读量超过8.33亿。不少同学的作品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微博、小红书、B站、Instagram上,每天都有无数观众的热情分享,真诚赞美,无数人被你们的作品震撼、感动、启发。这是你们的成就!这是国美的荣光!

这次毕业展的几个主要展区,我都看了三遍以上。对于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通过这些作品,我体会你们的生命状态,分享你们的现实感觉,共情于你们的困惑和迷惘,振奋于你们的激情与梦想。

大家都说你们是"最卷"的一届,但我从你们身上看到的不是"内卷",而是"内驱"。

从许多同学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一种心气,一种不甘平庸的雄心。

人类有许多天赋,最高等级的天赋就是雄心。这种雄心带来创造之意志、超越之精神,结合你们对现实的关怀,在将来必定会形成一种改变世界的宏大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们,2024年这一届很特殊。在求学过程中,有两个你们切身经历的事件注定载入人类史册,一是全球疫情大爆发,二是人工智能大爆发。我认为,这两个大事件可以为我们身处其中的二十一世纪奠基。你们在大学阶段见证并且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这会是你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经验。

全球疫情大爆发让你们认识到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们真切地领会了鲁迅先生那句话——"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同样,我们也都深切地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坎儿是跨不过去的——世间一切总会春暖花开。

人工智能大爆发改变了教育和艺术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智能甚至人本身的理解。莎士比亚有句话说得好:"上帝给了你一张面孔,你给自己又造了一张";在AI时代,"老天给了人类一个大脑,我们自己却又造了一个"。

这两个事件的巨大意义在随后的历史中会逐渐凸显。我在这里想重点谈一下AI,相信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这次毕业展中,大量作品与AI相关,有些用AI辅助创作,有些以AI作为创作主题,有些则较为深地介入到了生成式AI的内在机理。我们学校对于人工智能一直抱持着积极的态度,这几年,AI正在成为我们许多新型专业的必备素养。

在此,我有三点思考与你们分享:

第一,AI是人自我认知的镜子,以及人类社会意识的镜子。AI不只是模拟、延伸、增强、拓展人的思维,而且对我们理解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它让我们重新反思人类的感知、思考、学习、分析、推理、想象、规划、创造甚至意识本身……究竟是怎样一种智力过程。

第二,AI不只是研究和制造的工具,更是感知和思维的工具。AI是我们生命和未来的一部分,只要你主动使用它,AI就是工具,否则它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掘墓人。

第三,我们使用AI、发展AI,不是为了替代人类既有的能力,而是要以"人+AI"这种从未有过的智能体发明出新的能力。

我一直强调我们有两个AI,一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另一个是Artistic Intelligence,艺术智性。我相信,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及其幻觉工业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从艺术经验而来的感性和感兴就越发可贵。

所以,我们搞艺术的人不要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替代——真正的创造者是不会失业的,能够被替代的就不是真正的创造力。

所以我一直主张"与AI一起进化"。

进化的结果应该是与人工智能水乳交融的全新主体。这个全新的数码主体将在与"人工智能+艺术智性"这两个AI的缠斗、耦合中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能够驾驭算法甚至反超算法的"人+AI"的复合体。

随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这种复合主体将在远超自然人的尺度上学习和创造,在未来漫长岁月中激活人类所有的文明基因,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尺度的"通"与"变"、"智"与"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我经常问自己和同事们一个问题:同学们来到国美,是学专业还是学艺术?

这个问题看似奇怪,它提醒我们——不要透过一道门缝看艺术,更不能从门缝里去看世界。美院是个专业院校,专业院校最容易形成所谓"学院派"。而我一直强调要努力建设一个"没有学院派的学院"。

学院派有许多优点,比如厚基础、高技术、精理法、重传承;但是它也有许多问题,比如不够杂食,不接地气,缺乏野生的力量。

同学们,野生的力量其实很重要。去年9月1号,我们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邀请二十位过去十年间毕业、依然在坚持绘画的同学,回校给我们这些老师上课。这不是"成功学分享",我们的题目是"绘画的理由",既是"开始绘画的理由",又是"坚持绘画的理由"。

我们看到,这些青年艺术家之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艺术状态,能够打拼出一片艺术天地,是因为当初在美院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自主的学习能力、独立的创作意识。毕业后,他们更是像野草一样生机勃勃。

毕业多年后回望学校,这些曾经的国美学子有许多的感受和认知、反思和批判,这是学院中难得听见的声音,对今天的中国美院非常重要。那天我总结发言的题目就是《让我们倾听野草生长的声音》。这些国美校友们带来一种独立艺术家的意识,一种青年人的自由和血性,我们受益非浅。将来有一天,学校也一定会邀请你们回来给老师们上课。

学院派最大的危害是视野的狭窄、心灵的狭隘。中国美院现在有28个专业,26个是"国家一流"专业,无论传统的国、油、版、雕,还是建筑、电影、游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每个专业都有一整套技术、经验、知识,都有了不起的传统,各个专业崖岸自高,特别容易自我循环,画地为牢。

但是同学们,你们身处一个数字智能社会,所有现成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在大数据与AI的反应堆中被迅速分解、吞噬。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职业保障,你们必须养成一种适应变化、开放学习、自我迭代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你们就会在生活中建立起一所终身学习、永不毕业的"我的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们,通过在美院的学习,你们已经在自己身上养成了一些能力,比如细致观察的能力、精准描绘的能力、构造形象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以及大开脑洞的能力……这些能力形成了作为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审美、想象和创造性直觉。

跟一般理工科的知识不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长在你身上的,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仿佛一种本能,谁也夺不走,再也忘不掉,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但我最高兴的是,在你们的身上初步养成了一种"作者之心",一种创造的心志,这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创造的心志会成就开阔、积极的人生,梁启超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廖廓立多时",梁漱溟所谓"人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就艺术而言,创造不是单纯的差异之生产,不是为新而新。创造是新生活之创造、新人之创造,必须扎根大地,必须情系众生。所以我不断提醒同学们——不要只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做世界的艺术家,艺术就不只风花雪月的"修养之学",而是开物成务的"有为之学"。

1938年,我们第二任校长滕固先生对艺专学子们的冀望就是"陶铸一个开物成务的世代,而使之绵延无极……"。这些年,我们倡导"以乡土为学院",就是要打通内外,贯通群我,将学科的知识、生活的知识、社会的知识融为一体,将艺术教育建设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有为之学"。

在6月1日国美毕业季的开幕式上,我跟许江院长不约而同地引用陶行知先生作为对主题"世界树"的回应。

我把陶行知先生1931年和1946年的两首诗拼在一起:"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共写创造诗",就是希望在你们和所有国美学子胸中鼓荡起一种情怀——"用生命的眼光观照世界,从自然的视野理解人,以创造的姿态面对生活"。

同学们,创造不是凌空蹈虚、自我陶醉,而是指向一种扎根现实又意存高远的超越性力量。

身怀"作者之心"的我们,从应接不暇的日常中提炼出来的,不仅是解除困境的具体方法,还有困境所激发的生机与活力。

同学们,艺术从来不止于某种专门的技能,它是用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创造力去面对生活、超越自我、重塑现实的能力。

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无论选择哪种职业,只要你保持创造之心志,生活就永远不会山穷水尽,只要你保持"作者之心",就可以做到化生活为艺术、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资粮。这样,你就一定会活得自觉,活得精彩,你将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和"艺术的生活家"。

艺术创造是经年累月的建构,是漫长的生命历程。艺术赋予我们"作者之心",学院赋予我们创造之精神,并不只是为了生产出作品,更重要的是"为人生而艺术"。所有伟大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伟大目标的副产品,这个伟大目标就是所谓"立人"。

艺术是生命经验的创造性转化,艺术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艺术教育要达到"人"的艺术化才算完满,只有经艺术陶养出的鲜活生动、蓬勃奋发的"人",才是艺术最好的成果,只有人,才是这世间最好的艺术品。正如梁启超所说——固然不能人人都做"美术家",但不可不个个都做"美术人"。

做世界的艺术家,就要去"立人",去努力推动一种"人人的艺术"。

人人的艺术,是为了那些被生产和消费耗尽的、被日常生活磨平了的个人,为的是从他们身上重新发掘出感情与智性、批判和行动的勇气,为的是重新找回众人自我表达和自我更新的力量,重建一种思想与心灵的"艺术时刻"。

我们的感受力、批判力和创造力,我们每个人身上潜藏着的智性和情感能力会在这些时刻迸发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们,今年我们发布了"国美百年巨匠"名录,其中有一位先师叫朱家济。

1963年,我校开设中国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朱家济应潘天寿先生之邀受聘为教授,主讲书法与古典文学,是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朱家济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有世家公子的清芬劲节,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在书法史上声名并不显赫。

去年我为他的作品集作序,翻看了许多资料,才真正认识到朱先生的价值。朱先生书法笔致严整细腻,风格隽秀雅正,纳险劲入平和,不求工而自工,使转提按间蕴起落微茫之意,潇洒清健中有金马玉堂之气,不愧大雅风度。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给母亲的上百通信札。

在这些信札中,朱先生以清峻的书法、轻松的语调诉说着日常琐事,点点滴滴之间体现出真切深厚的孺慕之情。

那个时代,六十余岁的他正身处困苦磨难之间。在这等磨难之中,朱先生给母亲的信里却依然是春风满纸、妙语连珠。

仔细品读这些信札,我们会为这位读书人的纯孝与苦心所动容。

他以轻松风趣的语调、俊拔流丽的书法,讲述劳动间歇的一次休憩、大会后简朴的餐食,甚至"除四害"运动时捕鼠的无奈。田间劳作的苦、老疾俱致的苦、窘迫匮乏的苦……种种荒唐、无尽心酸,在他笔下都化为生活的乐趣、人间的清欢,以告慰年迈的高堂。

信中轻松带过的那些点点滴滴,联系到朱先生当时的真实境遇,令读者扼腕叹息,几度潸然泣下。

反复品读这些信札,一个问题涌上心头——书写这些信札的时刻,书法对朱家济先生意味着什么?

书法是身心一体的实践,是真性情的表达,是书家身心状态的真实显现,所以我们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

然而,朱家济先生信札中的书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却都与他的实际处境判然有别。一方面,他以轻松自在的笔调、洒落从容的笔法,竭力掩饰自己每况愈下的现实处境和身体状况,以避免母亲的担忧;另一方面,就其本人而言,这一通通远方的书信,一行行流丽绰约的书写,又何尝不是他最快乐平静的时光。

这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生命仪式的转化,宛如旅途劳顿中的一抹霞光,是对现实苦难的创造性超越。

《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与太史公所谓苦难郁结中发愤之作不同,中国文艺史上自有另一种风情。

嵇康临刑前抚琴一首,感叹的只是《广陵散》从此绝矣。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在儋州更是天涯海角,困厄至极,然而其《渡海诗》中却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张苍水赴死之际,远望青山,赞一声"好山河!"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审美,从容就义。

投笔从戎的现代诗人穆旦,历经最为残酷的野人山战役和恐怖到绝望的雨林逃亡之后,写下《自然底梦》,诗中满是最纯净的赞美……。

历史上这些发人深省、涤荡心胸的故事,莫不标举出一份由艺术激荡出的磊落旷达、一种因创造而成就的精神超越;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春风拂面、静水深流,如片玉珠尘般幽茫闪烁,映照出一肩明月、梦里山河,通达于中国文人的隐微情志,更体现出艺术之于人生的深刻价值——人生以创造而超越,心灵因艺术而通达。

最后,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同学们,我还有一点期待——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创作和生活中更现实一些,更浪漫一些。

更现实些,是希望你们更深地融入社会,更真挚更激烈地去生活,只有深耕社会才能理解现实,只有理解现实才会理解自己,只有最接地气的人生才最深刻、最丰满。

更浪漫一些,是指在你的心中要有种"大浪漫"的激情。

美院是一个创造愿景的艺术共同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创造出愿景的人,只要你始终坚持大浪漫的情怀。只有始终坚持大浪漫的情怀,只有始终保持一颗"作者之心",你才会在人生这场不可逆的旅途中无所畏惧,永不停留。

同学们,国美是一种生活。通过国美生活,我希望你们能够体会到——现实是宽阔的,世界是丰富的,人性是复杂的,自我是开放的。

同学们,几年前你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国美,今天,你们将从国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你们走到哪里,国美之路就延伸到哪里。无论你们走多远,都要记住:国美是你们永远的家园,你们是骄傲的国美人,国美将因你们而伟大!

现在,又到了这个期待已久的时刻。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们的老院长许江教授登台,与我一同主持这个庄严的仪式。

同学们,请大家起立,伸出你的右臂,横在你的前胸,托起金色的绣穗。我们喊"国美",大家一起喊"为艺术战",同时将绣穗抛向身后——在校时你们如麦穗般备受呵护,自由成长,毕业后它将化作一份担当。你们将背负着这份担当,去生活、去斗争,去实现自我!去行动,去创造,去改变世界!

作者:高世名

文: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图: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现场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