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一天,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如往日的繁忙,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当走到存放着一块白色玉石的玻璃展柜前时,很多人都不禁停下脚步,仔细地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只因为这块小小的玉石被公认为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多时,博物馆里又走进了一位老农模样的人,他衣着破旧、面色黢黑,由于参观者多为白领或知识分子,这让他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和很多人一样,他走到这块玉石前也停了下来,长时间地凝视着展柜里的宝物,眼里似乎闪着泪花,神情也变得有些激动。

这一异常的反应也引来了众人的好奇,有细心的人注意到,这个老农的口袋里还揣着一本烫金的红皮证书,封面上隐隐约约地写着“捐赠”的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块白色玉石究竟有什么来历?它何以能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陕西脱颖而出,成为“镇馆之宝”呢?

而那位老农姓甚名谁?他与这块玉石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意外发现

这位老农名叫孔忠良,出生于1955年,是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村人。

孔忠良的父母都是朴实善良的农民,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他们都希望儿子将来能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忠义贤良之人,因此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孔忠良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上学开始,他就表现得勤奋刻苦、乖巧懂事,是老师眼里标准的好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也有着顽皮的天性,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放学后来到离家不远的一段水渠旁,在里面捡些石头、泡钉子、铜麻钱之类的东西,一方面可以满足童年的好奇心,同时还能给家里淘换一点零花钱。

1968年9月的一天,13岁的孔忠良放学以后,又一次来到了水渠旁边。这一天,对他来说无比寻常。然而,正是这一次稀松平常的“寻宝之旅”,让历史和现实发生了奇妙的时空交汇,也让他的人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转变……

正当他像平时一样,打着赤脚在泥水里来回摸索时,无意间发现水渠边上有一块白色的石头,它约莫有大拇指般长短,在秋日的夕阳下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忠良的心头一动,直觉告诉他,这块石头肯定不同寻常。他看了看四周的旷野,正好没有人经过,就走上前去,将这块陷在淤泥里的“白石头”挖了出来。

他把石头捧在手掌心,抹去上面的污迹,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块乳白色的玉石,底部为正方形,上面刻着几个篆体字,但他并不认识这些字。玉石的顶部,蜷卧着一尊类似于老虎模样的动物。

捡到宝物了!孔忠良赶紧把这块玉石装进书包里,怀着激动的心情跑回了家。

回到家后,他拿出玉石在哥哥面前炫耀,称自己捡到了宝贝,哥俩在一起玩耍了好一会。不过,年幼的他们并不知道玉石的历史身份,更不懂得它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只是单纯地觉得稀罕好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晚上,做农活的父亲回到家后,得知了儿子发现玉石的事情,他接过玉石一看,不由得暗暗吃惊,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但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预感,眼前这块玉石很可能是一枚古代的印章,且印章的主人肯定是身份尊贵之人。

作为汉唐文明的发祥地,陕西西安一直被视为历史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出土的历朝历代珍贵文物数不胜数。考古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在陕西“铁锹往地下挖三尺,就能挖到古代文物。”

而身为世代生活在咸阳塬上的农民,孔忠良的父亲自幼就听了很多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传说,对文物的了解也略知一二,所以才会有以上的预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知道这块玉石很可能价值不菲,自己的家境也很困难,但忠厚老实的他并没有打算将其据为己有。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儿子孔忠良乘车赶到了省城西安。

在陕西博物馆(今碑林博物馆),他们见到了考古经验丰富的文物专家。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见到这块玉石后显得异常的激动,他反复地摩挲着这一方小小的玉印,声音颤抖地说道:

“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宝身世

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一枚由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的玉印,它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印上方雕刻的是一只螭虎,螭虎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于蛟龙类,自春秋战国以来,常被用来作为玉器纹饰,寓意着权势和威严。

玉印底部刻着四个篆体大字:皇后之玺,正是这四个字昭示了它的不凡身份,也就是说这枚玉印并不是普通的印章,而是古代皇后专用的玉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枚玉质通透、造型生动、雕琢精湛的“皇后之玺”,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后所有呢?

专家查阅了很多历史典籍,最后发现在《汉宫旧仪》上有如下记载:

“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对照孔忠良发现的这枚玉玺,其形制、式样及印文内容都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而“皇后之玺”的发现地,正处于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的长陵封土西侧不远处。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专家最终认定这枚玉玺为西汉的吕后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后是刘邦的皇后,名为吕雉,她曾陪伴刘邦东征西战,建立了大汉王朝,并在丈夫死后独揽大权、先后扶植了多个傀儡皇帝,是封建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而这枚玉玺,正是她权倾朝野的最好证明。

我们知道,玉玺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帝后们最珍视的东西,所以在吕后死后,它理所当然地作为陪葬品一同埋入长陵。那么,在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以后,它又为何出现在荒郊野外呢?

原来,到了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作为农民起义军一部的赤眉军攻入长安,盗掘吕后陵,将随葬的奇珍异宝掠夺一空,这枚玉玺也在兵荒马乱下被遗失,最终散落在了咸阳塬上的凄凄荒草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势熏天的吕后决不会想到,在两千多年以后,象征她至高无上权力的玉玺,会被一个13岁男孩在无意中捡到,这就像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尘封已久的历史,得以照进了现实。

所以,那位老专家才会激动地说:“这就是西汉吕后的皇后之玺,价值连城啊!”

当孔忠良的父亲得知这是珍贵的文物后,质朴的他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将这一国宝无偿捐献给国家。

博物馆的领导深受感动,连忙问他们还有什么要求,但孔忠良的父亲却摆手说他们没有任何要求,这都是应该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行前,博物馆看他们大老远从农村赶来献宝,实在于心不忍,便送给他们20元钱,算是把路费“报销了”。

“皇后之玺”的发现,震动了整个考古界,它为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玉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曾命丞相李斯铸造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在历经千余年王朝兴衰的传序后,这枚象征着封建皇权的玉玺,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中不知所踪,这也就更加凸显出吕后印玺重要的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

此后,“皇后之玺”便一直存放在陕西省博物馆。直到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改建,它又被转移到那里,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5年后的表彰

献完宝以后,孔忠良父子又回到了咸阳农村老家,回归了他们的平静生活。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孔忠良后来没有再继续学业,和父亲一样当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尽管生活比较困难,但他们从没有向政府部门提过任何要求,也没有对外人透露当年捐赠国宝的光荣事迹,日子虽然清贫,但他们觉得心里很踏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在日复一日的农耕生活中,孔忠良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变为了饱经沧桑的老农。

布满皱纹的脸、粗糙干枯的手,谁也无法把这位普通的老人与当年献宝的少年联系到一起,而他自己也逐渐淡忘了那一段往事。因为自从献宝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皇后之玺”,博物馆方面也从没有主动找过他。

2012年底的一天,他还在地里干活时,一名村干部突然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说上级有人来找他。他感到有些纳闷,便来到了村部,当了解到来人的用意时,他忍不住潸然泪下......

原来,在这一年的4月,全国唯一的一家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的主旨就是为了推动汉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基金会在筹备“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总结表彰大会时,负责人听说了孔忠良当年无私献宝的事迹后,深受感动,随后即派人专门到村里寻找他,并邀请他参加表彰大会。

站在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60多岁的孔忠良显得十分激动,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受到表彰。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奖励,只有一本获奖证书,但在他看来,这就是对他主动上交国宝行为的最好肯定。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万分感慨地说道:

“没想到,今天还有人想到我。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我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朴实的话语,令在场的人无不为这位老农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所感动。

会议结束后,孔忠良悄悄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了结自己多年的心愿,那就是再看一看国宝“皇后之玺”的风采。当看到宝物完好无损地存放在展柜里时,他再一次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恍惚间仿佛又回想起了那个秋日的黄昏,想起了老父亲带他献宝时坚定的眼神......

于是,便发生了文中开头的一幕,只不过博物馆里的游人们,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朴素的老农,竟然就是当年发现这一“镇馆之宝”的主人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皇后之玺”仍然是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宝级文物”,被国家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其价值已远不能用世俗意义上的金钱来衡量。

而在孔忠良父子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格,他们虽然出身清贫,但身上却闪烁着无私的人性光辉。这种高尚的精神品格,和“皇后之玺”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的无价瑰宝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