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侯乙马甲

重甲骑具是人和马匹全部披上铠甲的重型冲击骑兵,在中世纪的欧洲最为常见的就是穿得密不透风的骑士,而在中国,先秦就已经有给马匹挂上铠甲,诗经/左传上所说介马指的均是披挂身甲的甲马,在曾侯乙、包山、渐川下寺均出土过辕马用的皮甲片,从复原的图片中可以看岀有胄甲、颈甲和身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山马甲

包山出土的马胄由顶梁片、郧侧片、面侧片等6片组成,胸甲和颈由25片组成,身甲由48片组成,长达1.30米,宽0.6米,有华丽的纹饰,不过这是拉战车的辕马所用,战马使用马铠最早见于汉代,不过在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200年的时间里都属数量很少的贵重铠甲,在汉末才较多的使用,三国早期装备有马铠的骑兵的数量只有3%左右(参考曹操所写的《军策令》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型冲击骑兵成为战场上纵横驰骋的主角是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的形象在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的壁画和画像砖中经常出现,麦积山麦察第一二七窟北魏壁画、建义元年左右的河南偃师北魏墓、河北磁县高润墓和太原北齐贺拔昌墓都有当时甲骑具装骑手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骑手普遍装备两当铠,专属重骑兵的装备还应该包括股铠,骑兵与步兵不同,骑跨在马上的时候双腿是完全暴露在外面的,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使用股甲来防护腿部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步兵来说在战斗中双腿是一直在做动作的,穿着这样从两侧保护腿部的股铠反而会使前后运动的双腿暴露出来,可见股铠是骑兵专用的装备。用来保护头部的兜鍪也是这些重装骑兵的制式装备,在发现的甲骑具装的形象中无论是壁画还是陶俑还没有不戴兜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铠组成

南北朝之马铠由六部分组成:罩在马险外的“面帘”,保护马脖子的“鸡颈”挂在马前的“当胸”,挂在马身两旁的“身甲”,保抑马屁股的“搭后”和保护马尾的“寄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在辽宁朝阳十二台乡砖厂的一次发掘中,从一座编号88MI属于东晋前燕的石室墓中,出土了一套较完整的铁制具装。其中人穿戴的兜鍪和一件马胄保存得相当完好,可以复原。其余一千余片各种甲片可分为17种,由于锈蚀、放置散乱,已不能复原了。在17种甲片中有好几种可以明确辨认出是具装铠上的。铁马冑是由护層片、护板、面罩三部分组成的。有面帘、颈、当胸、身甲、搭后,面帘就是马的头部上的一整片铁片,保护马的头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置额部向上竖起,外缘装有一块中间有突出的杏叶的环形甲片;面前端连接一片半圆形層片,两侧各垂一半圆形护板;在面置与护颎板合築处开有眼孔。面置、护唇片、护板均用铁销相连,都能转动折叠,一侧护板上还装有三个带扣,另一侧护板上有与带扣对称的穿孔,似用于穿皮带系结的。鸡颈、当胸、身甲、搭后是长方形身甲,寄生用于保护骑兵的后背,形似扇面竖在马鞍后尻部,这套甲骑具装的出土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次让人们见识到南北朝的重型冲击骑兵实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代骑兵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前赵骑兵30万,后赵骑兵50万,前秦骑兵27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强大冲击力和优异防护性能的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上,披着铁甲的战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挡弓箭与刀枪,如同一战战场上坦克那样基本上无法阻挡。从十六国时代到隋末唐初的300多年的时间的战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昭陵六骏

精甲耀日,旌旗蔽天,少辄数千,多则数万的重甲骑兵组成军团让人望而生畏,魂飞魄散,不过到了唐初,轻骑兵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重甲骑兵速度太慢,用现代一句话形容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高速机动的轻骑兵迫使重甲骑兵普遍卸去具装,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均是不披具装的轻骑,仅人披铠甲的轻装骑兵成为军队骑兵的主力。称雄战场近三个世纪的甲骑具装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