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8月,李鸿章结束欧洲之行来到美国,在纽约港受到美国政府和民众的热烈欢迎。

然而李鸿章一行由骑警队护送着前往下榻酒店时,看到眼前的鳞次栉比的大楼,他忍不住感慨万千。

9月2日,《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李鸿章,当问起他看到高楼大厦有什么感想时,李鸿章一句话令人心酸。

李鸿章说了什么话?访美一行又发生了什么趣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规格接待

1896年,人山人海,民众们热情的涌上街头,伸长脖子等待着海面上的消息。

此时的纽约港上,美国海军军舰和汽艇左右列开,在水面上让出一条宽阔的通道。

随着远方海面上汽笛声响起,军舰和汽艇同时按响汽笛,此起彼伏又富有节奏的声音,组成一种美妙的乐曲。

只见远方的游轮缓缓靠近,一面龙旗迎风飘扬。

“咚”得一声轻响,这艘巨轮终于靠岸。在民众们热烈的掌声中,一个身材高挑的男人带着人从船上走下来,只见他脑后留着长辫子,头戴官帽,脚踏皂靴,身上则穿着一件醒目的黄马褂。

此人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也是第一个到访美国的中国高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政府派遣高层官员亲自到纽约港迎,为了约见李鸿章,连总统都放弃度假回来办公。

美国此次对李鸿章采取了超高规格的礼遇,由卢杰将军率队,骑警队护送李鸿章一行人抵达位于纽约市中心的酒店。

李鸿章一路上都在不动声色的观看美国纽约的景色,只见一栋又一栋高楼从眼前经过,他脸上虽然风平浪静,心底里却已经掀起惊涛骇浪。

没有想到美国竟然已经强盛到了这个地步,连房子都能建设到20层楼那么高。

当卢杰将军护送他抵达酒店的时候,李鸿章看到电梯内心的触动更是难以平复。

酒店里到处都是新奇的装备,有电梯游泳池,有现代化的卫浴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哪怕是酒店的总统套房,也没办法和李鸿章在北京富丽堂皇的四合院相比,但这种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现代化对封建化的冲击,让李鸿章内心激荡久久说不出话来。

这里的男士西装革履,这里的女士活泼奔放,这让原本想展现大清风采的李鸿章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攥紧了黄马褂中的拳头,感觉自己仿佛从古代而来的穿越者。

然而可悲的是,他们真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美国给李鸿章带来的震撼远不止如此,尤其当美国官员向他介绍,如今美国正在普及小学教育,男孩和女孩可以共同进入学校读书的时候,李鸿章的内心再次颤动起来。

除了震撼之外,李鸿章此行,在中美文化差异上也擦出了不同的火花,其中最全面的就是《纽约时报》对他的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西文化碰撞

1896年大清早,美国记者来到李鸿章下榻的酒店。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同时在自己的笔记上记录下了采访李鸿章的心得感受。

而他的第一句感悟就是: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位领导人在大清早接受采访。

上午8点30分,李鸿章如约抵达采访现场,和记者进行了简单的寒暄,整个采访一直等到9点才正式开始。

首先,记者询问李鸿章,在抵达纽约的这些天中有什么让他感到失望的事情?

李鸿章率先就美国的盛情招待表示了感谢,然后他提到了美国的政党。他认为美国的政党实在太多了,每个政党都有不同的见解,各说各话。

记者低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他认为李鸿章对美国的理解实在太过幼稚和单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记者询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李鸿章抵达美国之后有什么感兴趣的地方?

这时候李鸿章对记者笑了笑,他说:“你们美国有很多的楼宇,最高的有20层,我们是造不来的,台风刮过来,房子会站不稳。”

记者对李鸿章的回答有些惊讶,毕竟外交使节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接受采访时一般都会为国家掩饰。

这个问题他原本是不必以这种方式回答的,没想到李鸿章的回答如此直白。

然后,记者询问李鸿章对美国教育的看法。

之前李鸿章已经对美国的男女同校教育有所了解,他表示中美两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也有很多好的学校,但只有少数有钱人家的子弟才会进去读书,贫困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劳作,家里没钱支持他们读书。

在女性教育方面,中国的女性大多都是不读书的,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哪怕达官显贵重视女儿的教育,也会给女儿聘请女教师在家中授课。

为此李鸿章忍不住感慨:“或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

再者,记者询问了《排华法案》相关的话题。

该法案是1855年美国政府通过的,当年中国劳工大量涌入加州市场,由于吃苦耐劳,很快占据了加州的劳动市场,让本土劳工和爱尔兰人感到了竞争压力。

所以官方通过该条法案,对中国劳工过境进行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表示:“我知道报纸在你们的国家很有分量,我希望你们能够为中国劳工发声,你们的总统即将大选,希望下一个阶段能够缓解或废除这项法案。”

李鸿章用廉价劳动力的概念向美国媒体解释,使用中国劳工会加速美国劳工的竞争,改变市场用工环境,而且能够压缩生产成本,让美国的经济更加发达。

最后,记者询问他关于是否欢迎外国资本投资建厂,他笑着回复说:“大清很乐意各国资本来投资建厂,我们有劳动力,也有资源,但一些重要的产业如铁路,通讯还是要让我们自己来控制的。”

采访完李鸿章之后,记者曾经在备忘录中写道:这是一位职业的外交家,并没有想象中达官显贵的傲慢,他的表情全程都是十分平淡的,只有在提到《排华法案》时有些激动,脸皮也开始抽动。

碧路蓝旅复兴路

李鸿章的美国之行为期十天,他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由日本横滨转回国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访美之行,给中美两国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李鸿章亲眼见证到了,而今世界各国是何等的强盛,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是何等的巨大。

而西方国家也亲眼看到了,一个大清大臣迟暮的落寞。

然而李鸿章回国之后,他并没有用自己访美之行的震撼影响到整个清朝政府,清朝的统治阶级还是沉溺在富贵繁荣的生活当中,对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对于飞速发展的欧美各国,一直保持着熟视无睹的态度。

而李鸿章自己也没有做出太多的改变,在不久之后,清王朝又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八国联军侵华。

而李鸿章作为主管外交的大臣,再次坐到了与欧洲列强的谈判场上,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王朝沉醉在美梦中,一年不如一年,而他们派到西方列强的外交官处境更加尴尬。

1903年,一位驻美公使馆清朝外交官在走路时,突然遭遇公然挑衅,对方无端的辱骂以及种种侮辱性的行动,让一再忍让的这位外交官心中悲愤交加。

双方爆发了一些激烈的摩擦,尽管这位外交官常年习武身手了得,还是打不过美国警察人多势众。

他被人扯着辫子绑到桥边的石柱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任人羞辱,大街上所有人都冷漠的看着这一切。

在内心和肉体饱受折磨之后,当地警方以殴打警察的罪名把他关了起来,即便他出示了自己身为外交官的身份,也没办法获得豁免权。

当地华人得知此事之后,拿出一大笔赎金把他救了出来,重获自由之后,他并没有重获新生的感慨,在经过大桥的时候,直接从桥上跳了下去!

这位外交官名叫谭锦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有句古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使者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实力。

如果一个国家积贫积弱,连他派遣的使者都要被人为难,因为没有人尊重这个使者背后的国家。

然而当一个国家拥有崇高的国际地位时,他的使者自然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

国家的强盛并不是一句口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死荣辱,只有国家足够强大,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才有足够的底气。

如今中国经历过百年屈辱,再次回到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的外交官再也不用忍受屈辱,中国代表在出席联合国会议时,完全可以充分的发表国家的观点和看法。

这就是所谓的,当你强盛时,自有大儒为你辩经,而中国从饱受屈辱,到伟大复兴,这一路已经走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