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城乡路,集聚了现代农业和以文体旅为特征的非农产业,不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不错,经营主体也无不为这一带生产生活新空间的崛起点赞,对经营效益和个人事业发展充满信心。这就是宝山区罗店镇石太路一带,以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为目标的探索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产业和以文体旅为特征的非农产业互促共进,是呈现乡村产业、生态、美学功能价值的重要表征,是很多城郊结合地区的必走路径。因此,都市圈里的乡村先后落子,并各开各花,留下了乡村振兴的精彩场景。

转型引领,乡村价值之光照进现实沿着罗店镇石太路,从天平村村委会到四方村村委会,短短3公里路。自东往西,分布着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天平村,以及金星村、四方村等几个非保留村。沿线南侧,是典型的工业化城镇化区域。沿线北侧,东端是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有序分布着水稻田、种植园以及水产养殖园,上海知名的流光速卡丁车俱乐部、开心农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永大菌业等乡村新业态散布在这一区间,西端是已经成型的罗店乐源慢生活文化村,其间分布着老咖艺术园区等文体旅经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农业一二三产业及非农文体旅产业不仅串点成线,而且还构建起了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吸引了更多崇尚慢生活、创造慢生活新空间的经营主体入驻。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乐源慢生活文化村的运营,吸引了不少优质文体旅运营团队,无动力儿童乐园、萌宠乐园、中古美学摄影空间等项目先后落地,和2018年以来扎根于此的老巴黎西洋家具等经营项目联手为罗店慢生活文化村增光添彩。

“之所以能吸引到这些优质经营主体,除了罗店镇与城接壤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以及区域产业升级对乡村服务业配套需求,更主要的是宝山区‘北转型’的发展战略,以及由此而生的宝山科创后花园乡村振兴思路,是转型发展理念和实践让乡村价值之光照进了现实。”宝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新业态经营主体们有着同样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店乐源慢生活文化村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方是上海乐业集团,该集团的核心目标是“助乐业者成事业”。积累了10多个城市园区项目改造提升、招商运营的成功经验后,集团于2022年着手罗店乐源慢生活文化村项目建设,以此方式开启了集团参与上海乡村振兴的新事业,找到了自身新的发展着力点。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完成了70%的招商任务,集团相信宝山区围绕科创后花园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决策不会变,虽然面临着各种考验,但仍乐在其中。

老巴黎西洋家具创始人韦美阳对转型引领发展的体会更深。过去6年,他始终以市场和行业的视角审视宝山乡村转型,并积极投入其中。2018年,韦美阳抓住宝山区农业产业转型机遇,成功改造了花园式西洋古董家居展示馆。最近两三年,他积极参与罗店慢生活文化村建设,第一时间争取到老咖艺术园区的项目建设运营机会,凭借区域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整体格调及创业者初期投入成本低等优势,顺利引进了摄影空间、艺术策展空间、花艺空间运营团队。

培育新业态,共建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石太路3公里沿线农业和非农产业新业态的集聚,是罗店镇上上下下形成共识之后的成功实践,然而,各界人士的认知并不限于此,而是不断强调构建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镇、村和经营主体通过培育新型业态共建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从而形成“慢乡村”,和“慢湖区”“慢古镇”“慢文化”一起重塑罗店镇的时代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梳理后发现,自2022年以来的引进项目以文体旅为主,开心农场为辅。文体旅项目中,有专业的卡丁车俱乐部,也有无动力儿童乐园、马术俱乐部等,开心农场有以满足亲子研学需求为主,也有为那些崇尚小资又喜爱乡村的消费者准备的各类品质生活空间。在这个全新的生产生活空间里,游客能完成“一条龙”式的体验,而且产业集聚从一开始就因为独特性而不存在无序竞争,反而是互相引流、互利共赢。

四方村支部书记表示,镇、村下决心淘汰原有的低效益非绿色产业,明知道是为新型业态腾出空间,一开始确实心里没底,如今村里起了大变化,到处可见生产生活的朝气,干部群众的信心因此大增,继续腾笼换鸟,引进文体旅项目成为传统经营主体和村民的共同期待。

罗店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了解镇域内各个村的产业振兴的情况,说起最近几年石太路3公里沿线的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感慨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共建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非保留村的全面振兴搞得有声有色,镇、村干部由此意识到,引进培育有竞争力、符合品质生活要求的新业态,对于城乡接壤区域的乡村振兴是多么重要。”罗店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说。

通过采访罗店镇、村两委成员和群众得知,高质量完成农业农村任务的同时,把有限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让渡给新型业态经营团队,引导经营团队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定位开展经营活动,为经营团队创造共享式、抱团式发展环境,是不难构建起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公里城乡路产业兴旺启示经济学原理和实践告诉我们,产业是区域形成人口集聚进而催生文化并不断拓展、更新发展空间的内生动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发达地区,镇、村势必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作新的定位,必然面临着拓展、更新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因此,产业更新是不二的选择。宝山区石太路3公里沿线的产业兴旺,给出了几个方面的启示,值得城乡接壤区域的“三农”工作者思考实践。

01启示一:仅承认有限的农业资源不足以支撑乡村产业兴旺还不够,还要以构建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的战略思维引导区域产业振兴实践。包括宝山区在内的不少“三农”工作者认为,天平村的产业振兴,仅仅得益于适量的建设用地储备,从而引进了卡丁车俱乐部等运营团队,培育出相应的新产业。事实上,如果不是区、镇、村积极引入符合市场需求的文体旅产业,完全有可能跟新型文体旅产业失之交臂。没有构建城乡生产生活新空间的战略思维,石太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美化等投入,大概率无法吸引优质创业团队,更无法引导经营主体共建生产生活新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启示二:引进、培育乡村文体旅新业态的本质和内涵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体旅体验需求,专业化是引进团队的首要考量标准。乡村振兴时期有不少文体旅创业团队入驻乡村,但大多是热闹有余,后劲不足,根本原因是他们只善于利用现有的乡村文化、生态、美学等价值,而不擅长挖掘培育新的乡村空间价值。石太路沿线产业兴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引进的都是专业的团队,是把乡村视为发展而不是生存基础的团队,从而不自觉地形成了差异化产业格局,夯实了生产生活新空间的人、财、物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启示三:城乡接壤区域各级政府应坚定不移引导乡村产业转型,应坚定不移相信,通过美化城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必然能吸引到高质量运营团队共建共享。城乡接壤区域的产业往往以低端工业、商业为主,农业产业则更多的是以共享生态、美学体现价值。石太路3公里沿线坚决贯彻了腾笼换鸟的转型发展思路,通过由点到线再到空间的打造,获得了焕然一新的生产生活空间,这得益于区、镇、村决策管理部门坚定不移引导乡村产业转型,也得益于通过区域规划建设及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出高质量运营团队喜爱的生活和创业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