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的文化——大汶口文化红陶背壶

◎崔斌

陶背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特有器型,属于汲水器类。大汶口文化的背壶多为泥质或夹砂的红陶,也有灰陶和黑陶,一般素面无纹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潍坊市博物馆的大汶口文化红陶背壶。(资料图片)

背壶的造型基本是壶形,不同的是壶腹不是圆体,而是一侧扁平一侧圆鼓,肩下有耳穿,鼓腹下部有喙形或鸡冠状的凸钮。目前所见的背壶在造型方面没有多大区别,只有高矮胖瘦之分。从背壶半圆形壶腹和肩下耳穿的造型安排来分析,应是人们出行时背在身上的水具。

大汶口文化时期,虽然是以原始农业为主,渔猎业也占相当的比重,人们无论从事哪种生产活动,体力消耗大,出行时需要补充水分,随身携带水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至大汶口文化晚期,陶背壶的器型越来越小,甚至失去了实用功能,而且多数出自墓中,使人想到在各类器具纷纷随葬的风气之下,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当然不会被人忽略,用于背水的陶背壶成为明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潍坊市博物馆的这件大汶口文化红陶背壶,口径11.6厘米、底径7.2厘米、高25.5厘米。距今6100至4600年。泥质红陶,外表有红色陶衣。溜肩,深腹;肩腹部和耳有红色彩绘,肩部饰一周重叠的三角形纹,下部饰两两对角的三角形纹两组。现纹饰已模糊不清,只可从痕迹上去想象当时的纹饰了。壶的腹部很有特色,一面鼓腹,另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环状耳,鼓腹中部与扁平面相对的部位还有一个凸钮。有这个鸟喙形的凸钮,可将背绳套在凸钮下,穿过双耳,背起背壶。

彩陶,一般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等作为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最终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色的美丽图案,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后来彩陶颜色种类增多,除了黑、红两色外,还出现白、褐、黄三色;纹样图案的色彩组合上,出现两种及以上颜色的复彩,以地色不同可分为原地、白衣地、红衣地和褐衣地。构图手法和形式多样化,除了对称、错位、连续、反复外,着彩层次上还出现了三层彩绘成的花纹;注重色彩对比,纹样图案亮丽,白色运用较多;阴阳花纹在大汶口文化彩陶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彩陶颜色种类主要有黑、红、白、褐四种,以黑彩数量最多,黄彩极少见。纹样图案仍以复彩为主,有四种地色类别,其中红衣地较流行。构图布局条带化,不同的图案之间巧妙地利用某些部件,从而使全图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同风格的纹样图案同时并存。

潍坊市博物馆的这件是泥质红陶,为纯粹泥质的,还有种“夹砂陶”的陶器。烧制陶坯时,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陶坯受热就不易裂开。原理为:陶胎含砂,能提高陶器耐热急变的性能,耐高温,焙烧下不变形,而且制成的陶器再次受热也不碎裂,可作炊器。

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以手制为主,使用泥条盘筑法的成型方法,轮制成型技术已普遍使用。比如:1985年出土于青州市郑母镇王盘石村的红陶黑彩壶,为大汶口文化的遗物,泥质黄陶,上施红色陶衣,侈口,鼓腹,上饰对称的捏塑扁小耳,下腹收敛,小平底。这件器物从制作到彩绘工艺都较粗糙。这是因为当时这种彩陶器多系手工制坯,经慢轮修整。它代表着当时的陶器制作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既注重实用又讲求美观的思想。

从纹饰上来说,陶背壶也是较为丰富多变的,有着地域的差别。如山东博物馆收藏的陶背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墓中随葬品,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泥质灰褐陶,素面,壶口沿涂朱色,耳、钮处饰朱红色圆点。河南省鄢陵县文物管理所从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征集的陶背壶,泥质红陶,通体磨光,绘黑彩,颈下饰两组三周弦纹,其下分别绘不对称的网纹和线纹。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大汶口垂弧纹背壶,用紫红彩在肩部绘复线连弧纹,腹上部绘斜线网格纹,下部绘复线连弧垂挂纹。

尤其华丽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彩陶背壶。1959年出土于泰安市大汶口墓地,红色、高领、圆腹、平底。壶面施彩,图案绚丽。它先以黑彩描绘出花纹,再用白彩在黑彩上勾勒轮廓。图案由上至下分别形成纹饰带。最顶部绘黑白彩同心圆。肩部由平行线构成图框,内填多个黑地白彩涡纹。腹部饰三角纹,正反交错排列,构成连续的纹饰带。底部绘联珠纹,在黑地上加白点。在鼓腹中部与扁平面相对的部位还有带横向穿孔的小钮。这个小钮的特别之处就是穿孔,是空心的,具有了穿过绳索、增强背负稳定性的意义。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特有的水器,可以盛水或用来汲水,固定在背上,行走时不用担心壶内的水溅出或倾覆。背壶腹部的一侧面加工成扁平造型,扩大了壶身与人体接触的面积,既增加了稳定性,又避免了鼓腹对人体的压迫,在实用性与舒适度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