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审美则是对个人系统性人格的培养,所以公共美育的本质就是关乎集体人性的综合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美育”是一个成长性概念,尤其在数智时代,面对社交媒体的快速入局和AI智能的集体倒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审美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至高追求,美育的公共职能亟需被赋予新意义。此背景下,作为人性教育的重要加速器,美育的“公共重构”对于消解各类抑郁和缓解时代症结,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审美是对个人系统性人格的培养

“美育”的本质是什么?

关乎美育的内核,中外都早有评论和丰富实践,并基于世界语境下在高峰时期形成共识。《论语·泰伯》中记载有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视为教育的归宿。“美育”即“审美教育”的概念由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1793年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20世纪初传入中国。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抛出了知名的“美育代宗教”说,并表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王国维也在《论教育之宗旨》中竭力倡导美育,主张以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育书简》

美育的本质便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数千年间,美育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国人,其中的优秀传统将助力我们在当下更好地发挥其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多元功能。

“公共美育”的本质又是什么?

相对个人审美行为,面向大众的美术教育被称为“社会公共美术教育”,即“公共美育”,它基于生活的诸多现实而诞生,目标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和终极幸福的本质关怀。

作为感性与理性的中介桥梁,公共美育的本质便是通过体系化的审美实践完成公众的系统性人格培养,不仅具有辅翼道德的天然属性和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更是新时代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实践领域,公共美育的能量将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多元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实践着心灵情操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多维构建融人性、人格、人情、人能于一体的综合人文体系,真正塑造健全人格,真实促进全面发展。

二、公共美育“大有可为”的时代价值

当下,美育的公共凝视存在诸多不到位的现象,如管理者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多元功能,重应试轻素养、重知识轻文化、重记忆轻创新,缺乏整合的创新协同推进机制等,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经费资源等方面同样缺乏保障。日常美育的缺失更导致大众审美遭遇严峻困境。原创能力与审美判断力息息相关,我们的经济科技实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水平,但在缺少审美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参照其它文化维系自己的生活。

因此,原创精神贫瘠引发的时代危机依然严峻。大众“按部就班”的解题能力普遍很强,但“无中生有”的提问能力很弱。当实用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成为唯一价值取向时,不仅抑制着人的多元发展,泯灭创新基因,更可能破坏和谐稳定,让社会发展走向危险边缘。

我历来提倡反向思维,注重通过重塑方法论的路径,逐步找到专业和大众的平衡点。所以,新时代浙江美术馆实施公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深度参与,提供思考、情绪、行动等多层通道,打破既有惯性思维,防止审美教育的单一化和碎片化,最终实现人的全方位发展。

数智时代,人们更注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对美的需要空前强烈。美育需要与时俱进,公共美育必须不断创新。随着普及性美育认知的提升和数字手段的最强辅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公共美育“大有可为”的时代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6月5日,浙江美术馆与浙大城市学院签署《浙江美术馆、浙大城市学院新时代党建与思政教育研学基地、美育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协议现场,馆长应金飞作题为《美育的公共重构》的主题讲座

三、美育公共重构的底层逻辑

首先,是观众的主动参与。公共美育不是某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项具体的活动,而是一个独立系统。浙江美术馆在公教活动的策划方面既强调“新”,也重视“深”和“全”,期待重塑具有引领作用的激活模式和创新体系。

近年来,浙江美术馆注重在战略层面以创新意识构建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突出“大美育”理念,突破公教只为展览服务的惯性思维,聚焦其从被动到主动、从配角到主角、从小众到大众的多元转化,积极探索美术馆事业与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结合的多维路径。

如2017年启动“拓山印湖”国际艺术计划,以中国传统版画独到的痕迹技艺重新定义公众对客观世界的既定印象和感知方式,联合中国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在杭州的西湖、吴山、云栖等古迹名胜之地完成实地拓印。2018年“拓山印湖”受德国汉堡艺术和设计博物馆邀约参加“水墨字节:数字时代的墨迹”展览,参与项目的艺术家、志愿者在汉堡的城市隧道、教堂、船坞、纪念牌等人文地标展开拓印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拓山印湖全球艺术计划”在德国汉堡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拓山印湖全球艺术计划”在汉堡旧易北河隧道进行

开馆十周年特展《纸上谈缤——中华纸文化当代艺术展》由32000只红色千纸鹤组成的“万羽千言”轰动全城,观众折纸后写上心愿或寄托,这件“千纸鹤”就化身他们深度参与创作的作品在美术馆场域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纸上谈缤—中华纸文化当代艺术”大型公共装置作品《万羽千言》

杭州亚运会期间展出的“博弈论:亚运竞技主题数字艺术展”实施的“星星知我心”公共艺术计划,利用最新的穿戴式人脑电信号检测设备及目前学界通行的技术手段,实时采集从现场观众身上检测到的注意力、放松度、愉悦度、激活度、波段节律等科学数据,结合程序化的电脑编程语言及艺术设计的动画效果转化为各个形状、大小、色彩、风格迥异且独一无二的“星星”数字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弈论:亚运竞技主题数字艺术展”实施的“星星知我心”公共艺术计划

其次,是观众的多维互动。今天,观众来到美术馆,不只有眼睛能看,而是全身都能感知,这个场域里艺术能量的交流和互动是多维的。浙江美术馆在实操层面精准把控“人的系统性审美建设”的底层逻辑,坚守专业底线,突出“差异化”弱化“标准化”,以自主策划为重点、品牌项目为依托、社会参与为途径,强调原创性、学术性和系统性的多元统一,通过沉淀、梳理与提炼,高效实践行业经验与普世体验的相互融合,全新展现中国式美术馆公教机制的新质能量。

以“为什么是速写——典藏速写艺术研究展”为例,观众直接到现场开展实践活动,不仅主动进入,还深度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是速写——典藏速写艺术研究展”现场,观众聚焦在展厅外画速写

直至今日,依然有很多观众在展厅外自发画速写,展览长尾效应不仅拉长,更重要的,是“到美术馆画速写”已经深入人心。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审美是一种世界观,也是系统性的人格建设。我们应当深度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积极承担起公共传播的责任使命,在为公众提供有态度、有引导、有思想的公共美育活动的基础上,以社会美育高效提升文化自信。

(文/应金飞

(来源:浙江美术馆)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金飞,汉族,1967年11月生于浙江仙居,现任浙江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届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