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大运河,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南北运输大动脉的重要历史作用,它跨越11个纬度、10个经度,历经2500年的岁月沧桑,是凝结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世界奇迹。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位于全河中段。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记者一探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究竟,揭秘在“运河之都”美名的背后,运河为济宁带来了什么,济宁又为运河赋予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的土木工程最高成就,享有‘北方都江堰’、运河‘水脊’的美誉。”本月初,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城市活动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汶上县举办,会上,汶上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强面对单霁翔、顾玉才等一众文化名家自信地介绍。近年来,汶上县高标准打造南旺枢纽博物馆,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积极推进41公里的大运河步道建设,开通“又见运河·非遗精华之旅”精品旅游路线,焕发运河千年文脉“新活力”,成为济宁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运河之都”,加强运河保护、讲好运河故事,这是济宁肩负的历史文化使命。

大运河济宁段现有世界文化遗产段3个,分别是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世界文化遗产点9个,分别是邢通斗门、徐建口斗门、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枢纽、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利建闸。这些文物既然矗立在运河之都济宁的大地之上,济宁便有理由、有责任妥善保护好它们。近年来,我市坚持守正创新,强力实施文物保护活化工程,着力构建包括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内的“一区两园百馆”文物活化利用格局,建成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孔子博物馆等71家,其中国家一级馆3家。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实施183个重点文保项目,901处文保单位全部落实文物安全员,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推动文物建筑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出台全国首部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地方条例。在全省率先实行文物影响区域评估,高效统筹文物保护和项目建设。设立副县级文保中心和考古研究院,新增文博编制87个,引进高层次人才65人。2023年以来先后召开市委全会和4次专题会进行深入研究谋划,全市形成了持续加力大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格局。

历史上,济宁因运河运输业兴盛繁荣达600多年。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济宁凿通济州河和会通河,三年后(1292年)与凿通的通惠河(又称北运河)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元明清三朝,都将管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河道总督衙门设在济宁,并且在南旺设置都水司主事。明永乐年间,为了解决山东段运河因水源不足无法通航的问题,时任工部尚书宋礼接受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在南旺创建分水枢纽工程,保证了运河漕运在明清两代500余年畅通无阻。

记者走进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这里仿佛跨越了数百年时空,汇集了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创建的前后历程。“南旺分水枢纽的主要水工设施为明代修建,为大运河会通河段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源,解决了‘水脊’缺水的难题,是大运河遗产中最为重要的水利枢纽之一。”汶上县研究运河文化数十载的刘建康讲述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背后的故事,分享了白英征战运河“水脊”的治水智慧。

明永乐九年(1411年),为早日实现运河再次通航,明成祖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重新开浚会通河,千斤重担压在宋礼肩上。宋礼最初按照元代的治河方案,疏浚了会通河河道,但因水源不足,依然无法解决通航问题。据说宋礼一夜愁白了头发。为解决缺水难题,宋礼沿着汶河私访,在汶上彩山遇到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宋礼礼贤下士,诚邀白英参与治河,白英与宋礼一见如故,提出创建南旺枢纽工程的关键点——引汶济运。白英世居汶上,对于汶上周边州县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都非常了解,他准确地勘测出南旺才是整个运河的制高点,只有保证南旺水源充足,才能保证整个运河畅通。

“白英建议借用大汶河水,在东平戴村筑戴村坝,戴村地势两岸夹山,地基比较稳定,又距南旺较近,是引汶济运的最好分水点,通过戴村坝截拦大汶河水,经过人工开挖的小汶河蜿蜒南下,直达南旺。”刘建康介绍说。为调节运河水的南北流量,白英在南旺制高点建造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分水口,先是在小汶河与运河交汇的丁字口,筑砌了一道高4米、长220米的石驳岸,以消减汶水急流的冲击,而后在河底部建造了一个鱼脊状的石拨,即“鱼嘴”,以石拨将汶水分流南北,通过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使之有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美名。2008年,有关学者在对南旺枢纽考古发掘时,发现这段运河中密布木桩,桩间塞满黏土,这是当时为保护河床免遭冲刷而采取的护底措施,同时还发现在分水口两侧的运河堤岸有许多砖护坡岸,这是为了稳定河槽和控制分水流量的工程设施。可以说,南旺枢纽工程遗址的发现为大运河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问题,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济宁牢记嘱托,始终致力于让承载着济宁历史文明脉络的古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5月30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京杭大运河”皮划艇马拉松系列赛(山东济宁站)赛事,在位于任城区太白楼前的古运河水域盛大开启。来自全国的体育爱好者在享受一流体育赛事的同时,真切感受到在古今交融中运河文化所独具的强大生命力。“赛事的举办进一步擦亮济宁市‘体育+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点燃三产、带动二产、促进一产,有效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融合发展,让赛事带来的运动‘流量’,转变为济宁市旅游的‘留量’。”济宁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孔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