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熊猫圈养种群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回答了红星新闻记者关于保证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的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

刘定震参加过大熊猫的年度优化配对繁殖专家论证会,他驳斥了网络上有关大熊猫近亲繁殖的质疑。

刘定震介绍,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本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种群得以快速增长。

为保护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第一,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记录了每只圈养大熊猫的个体信息等基础数据。

第二,每年组织专家对种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成年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制定全国圈养大熊猫优化繁育年度配对方案。这个方案是推荐性的。

第三,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繁育机制,促进各繁育机构的种源交流。经科学评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刘定震解释,所谓近亲繁殖,按照国际惯例,是指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动物之间的繁殖。专家在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时,通过计算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我们对熊猫配对的管理,甚至比对人结婚的家系审查还要严格。”

因此,刘定震表示,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果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繁殖。“谱系记得很清楚了,一查就知道。”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潘莉 责编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