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获悉,近日,重症医学科接连收治了两名热射病患者:37岁的李先生参加长跑运动后出现高热、抽搐晕厥,经抢救治疗情况已经基本平稳;45岁的刘先生参加马拉松赛跑后出现高热昏迷,经抢救治疗后身体状况已好转。

6月21日即将迎来夏至,气温会进一步升高,天气更加炎热。每年夏季都有不少人被中暑困扰,而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余波告诉记者,热射病是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常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值得警醒的是,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热射病高危环境、高危作业、高危人群有哪些?

最新研究发现,外界环境导致人体体温升高后,高体温并非明目张胆的直接“杀死”我们人体细胞,而是激活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这意味着即使医生能第一时间抢救热射病患者,也很难阻止热射病发展进程。因此,阻断“开机”是关键,即早期识别高危环境、高危作业及高危人群。

余波介绍,当人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均有可能发生热射病。以下“两高”中任一条均可导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高危环境,包括高温、高湿、通风不足的密闭环境、天气图文升温大于等于5至10摄氏度、连续数日高温天气;高危作业,包括与体能不相适应(例如军训、马拉松比赛、大型运动会等)、未在相同的热环境下进行适应训练、选择每天较热的时间段进行作业(如12:00至14:00)。

还有一部分人群认为,身体强壮就不会发生热射病。余波告诉记者,这种想法存在误区。

“平时身强体壮的人,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危环境或从事高危作业时也有发病高风险,尤其是伴有急性疾病(感冒发热、腹泻)、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时。”在高危环境下,有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等)、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自理能力差等弱势群体更是热射病发病高危人群。

怎样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当身体出现“烫”“晃”“晕”“乱”的症状时,就要警惕了。“烫”指的是自觉身体发烫,由内而外发热。“晃”则是异常疲倦、行走不稳。“晕”指的是头晕、意识模糊甚至抽搐,“乱”则是脸色潮红或苍白、心慌气短、恶心、腹泻、腹痛、呕吐等。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立即启动降温措施。其中,快速降温是第一要义。

一脱:脱离制热环境、脱掉衣服;二泡:放置20℃左右冷水的浴盆中浸泡(半小时内温度降至39℃以下,2h体温降至38.5℃);三测:测量体温(建议测量直肠温度,直肠温度较腋温高0.8~1.0℃),有条件可以测量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四补:意识清楚可口服补盐液,救援人员需快速建立双通道,补液;五通:保持气道通畅,如昏迷,将头偏向一侧,呕吐时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窒息。

当出现以下任意情况,均需立即就医诊治:已初步判定为热射病,经以上现场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抢救;现场处理症状无改善(体温仍>40度,昏迷);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人员出现昏迷,即使很快清醒也要立即就医。

余波提醒广大市民,天气愈发炎热,在高危环境中、进行高危作业时需量力而行,时刻留意自己的身体状态,防止热射病的发生。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通讯员唐莉 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