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观望自己走过的路,曾有三次决定人生命运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从黄浦江畔来到西部边陲。1964年高中毕业后,我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编导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天天盼啊天天等,终于等来了通知书:成绩合格,政审未能通过。正在痛苦中煎熬时,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财经干部学校(大专)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我的内心是极其苦闷和矛盾的。高考落榜,脸上无光,低人一等,不如远走高飞,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加上当时国家正大力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内心受到很大鼓舞与震撼,最终踏上了西去新疆的列车。

财干校在新疆石河子,有幢新盖的教学大楼,一个操场,几排用砖块和芦苇把子盖起的拱形窑洞就是我们的学生宿舍。我学的是国民经济计划,大都是我最讨厌的财会知识,尤其反感的是每天要练习打算盘,没有半点兴趣。好不容易熬到1968年毕业,校方领导想把我分配到农八师一家大工厂搞宣传工作。可我不喜欢机器轰鸣的工厂,便主动提出去兵团农三师锻炼的要求。获准后,由我带队率领近30名学生分赴农一师农二师和农三师接受再教育。

第二次,从石河子下沉到基层连队。

当时的农三师刚组建不久,师部在一片胡杨林里。除了每天劳动,早上还要出操、学习、开会。在这里,我与职工打成一片,下象棋,打扑克,还学会了干农活、种庄稼、割麦子、推小车、摘棉花、放渠水、当小工、打土块,吃苦耐劳无怨言,脏活累活抢着干。几年后我被调到四十九团二子校当老师。

在学校除搞好本职工作外,我还深入团部和基层连队采访,积极向新疆日报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喀什日报投稿,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之后被调到团宣教科任专职新闻干事。由于成绩显著,于1981年调至喀什日报社专门从事新闻工作。

从新闻干事到当党报记者,是我的第三次人生转折。

喀什日报是喀什地委机关报,每天用维汉两种文字出版,发行量在五万份上下,很有权威性与影响力。

当时领导让我担任要闻组或经济组的负责人,被我婉言谢绝。我虽然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也写过不少新闻报道,但毕竟初来乍到,缺乏经验且情况不明,应该沉下心,脚踏实地,虚心向大家学习才好。我提出什么也不当,就当一名普通的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得到领导同意后,我于报到第二天就背着海鸥相机,独自一人去各团场采访,一个月内见报稿最多时有45篇,许多稿件被评为国家、自治区、地区级好新闻,还被评为喀什地区首届优秀记者。1994年,我奉地委之命,率五人采访团赶赴泽普县采访因公牺牲的副县长张家骐,写成约六千字长篇人物通讯《无悔人生》,被刊登在同年7月8日人民日报要闻版,推动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入开展,受到地区主管领导的好评。2011年还获得全国散文华表奖,并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之后担任正处级副总编辑和主任记者,现为喀什地区作协顾问、喀什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并出版了散文集。

多年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选择人生就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适合自己的放飞,更是一场历练、一番彻悟和一次践行。(潘蒙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