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花朵,但是“厕所社交”却在辣手摧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促成“厕所社交”这个杀手锏的幕后主使正是某些家长,打着保护孩子和为孩子好的名义,各种“变态”限制孩子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这是本性,如此限制孩子们的天性真的是为了保护孩子?还是一些家长过分的“控制欲”作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成年人几乎已经成为了抑郁症群体的主干,占比已经高达3成左右,家长和学校成为导致孩子抑郁症的最大诱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厕所社交”不可理喻!

社交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厕所也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这两样东西联系到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不巧的是这两样还就真被人为制造了出来,并且还是中小学校的“特色产物”,我们的孩子正在遭受“厕所社交”的摧残!

厕所社交指的就是在厕所中交流沟通交朋友,在很多中小学生中比较多一些,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癖好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是这些孩子喜欢厕所这个环境,毕竟可没人喜欢在厕所中聊天玩耍,所以这并不是孩子们自愿选择的。

而是被环境给硬生生逼出来的下下策,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家长的“多事”,生怕孩子在学校受伤,因此要求学校在课间也要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课间作为学生们的自由时间,本就是用来自由活动放松的,同时也为两节课之间提供缓冲,这样做是非常合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一天下来课间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时间供学生自由玩耍,可是就这点时间个别家长还得管,生怕自己家孩子因为玩耍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就勒令学校禁止学生课间时间外出,更不允许玩耍,只能在外边长时间停留,只能老老实实的留在课桌前等待下一节课开始。

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放松时间几乎等于被剥夺了,更别说在操场上嬉戏打闹了,差不多就等于除下教室之外的空间全都和学生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就算用去厕所的名义出门,也得接受登记才行,不能擅自前往厕所,这样的规定完全就是在压迫孩子们的自由。

孩子们私下无法沟通,所以就只能趁着上厕所的功夫玩耍和交友,这就是所谓的“厕所社交”,也是学生们反抗如此严苛规定的一种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这也太卑微了,孩子们只能在厕所玩耍,并且通常情况下还只能出去一次,因为有专人负责登记如厕名单,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可言。

这种无理规定的诞生跟某些家长的溺爱脱不开关系,小孩子顽皮一些也是正常,课间嬉戏玩耍受到一些小伤更是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孩子们成长历程中的一部分,大家小时候调皮谁没受过伤,估计给自己玩骨折的人都不在少数,现在这些孩子受这点皮外伤家长们都心疼的不行。

早在以前80后90后上学的时候,受点皮外伤根本就不会在意,家长们也不会如此溺爱,顶多就是帮忙处理一下伤口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本没人想着让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更不会提出如此限制孩子天性的要求。

家长们极个别提出这样的要求看似是在保护孩子,其实本质上会让孩子有“软禁”一般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因为家长的意见和学生的安全考量,竟然也批准了如此行事,简直是离谱,只不过细细想来学校这样做确实可以避免很多事端。

但是,谁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呢?谁又能想象一天到晚被“软禁”在教室中无法正退的感受呢?谁又能去理解一下学生们只能憋在厕所里玩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软禁”式管理催生抑郁

厕所社交是学生们多么无奈的选择呀,如果能够在充满阳光的操场上玩啥,谁又愿意在恶臭的厕所里社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交是人类的本能,这一点属于人性的一部分,人类是群居社会性动物,是需要频繁和同伴沟通的,否则就很容易陷入压抑当中。

如此软禁般的不透风管理,学生是很难受的,本身现在的学生压力就很大,学习强度早已不是家长这个年代的人能够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学生就算按照正常的节奏和知识量来学习,都已经是一件压力巨大的事情,很多东西根本就学不完。

甚至已经有不少学生因为学习的高压出现了崩溃,这种压力会导致孩子们非常抵触学习,这样的高压力学习并不能让绝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更无法沉浸下来钻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高强度课堂的间隙好不容易有一个课间可以休息放松,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缺还要被严格限制,就连上个厕所都要被登记,确实有点不合情理。

孩子们真的很需要课间这段时间来休息和社交,同学之间也需要有私下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我们人类本性需求,学校不应该严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一些存在溺爱心理的家长提出的建议,学校应该谨慎采纳,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适应如此规定。

如果这些家长们实在担心孩子受伤,大可让他们自己教学,不用在呆在学校里担惊受怕的,时时刻刻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多放心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相信这种家长只是少数,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要有那么大的压力,毕竟学习无法和健康相比。

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部分,甚至能够占到一半,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不管学习成绩多么优异,恐怕也难成大才,因为仅仅是心理层面的内耗都够他们精疲力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学校应该酌情考量规定的颁布,也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到底是孩子过于顽皮还是家长们过于敏感,想必大家心中应该是有答案的。

孩子们心中的压力无处无处释放,在家要被家长们死死看着,来到学校又要被学校看着,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这样怎能不抑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天除下最基础的生活就是学习,上学要在课堂上学习,回家还要做家庭作业,小小的年纪就背负上如此沉重的压力,还几乎没有泄压的条件。

真的挺心疼现在的学生们,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几乎看不到以前孩子们的阳光开朗,也看不到满脸的笑容,这种环境下确实很难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不说学生们难过,学校难道就能好到哪里去吗?

我们这代人印象中的学校,上课时间整个校园书声如荼,老师教学之声连绵,下课时间三两同学嬉戏玩耍,欢笑声不绝于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严格限制孩子们外出,哪怕是下课整个学校都是空空荡荡没有一点生机的,难道看起来就不诡异吗?

国家都在倡导给孩子们削减负担,让孩子们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说作用几何,起码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是正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他们小时候的成长历程中丰富多彩,同时也能摸索一些社交能力,是的自己在社会上如鱼得水,不是内向害羞又被动的人。

结语

童年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同时也是我们积攒美好回忆的一个源头,一个美满的童年能使得一个人一生都活在阳光之中。

一个悲惨压抑的童年也会使得一个人终生难逃抑郁的魔爪,小时候的经历实在是太重要了,希望我们能够重视小孩子的需求,同时尽量少的压迫孩子们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