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京饭店举办了盛大的“开国第一宴”。饭店中座无虚席,众人对着琳琅满目的菜品大快朵颐。

“开国第一宴”最终圆满成功,但却有一人心生不悦。他看到桌子上剩下了许多剩菜,皱起了眉头。

这个人就是毛主席,他对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做出了批评和指正。毛主席怒斥道:“宴请外国人,四菜一汤足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举办完开国大典后,很快就迎来了宾主尽欢的“开国第一宴”。这场盛宴是所有人都十分期待的盛大宴席,它也是建国后首个大规模的宴会。

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为了方便各位来宾到达宴会现场,以免劳顿,最终“开国第一宴”的地点是选定在了北京饭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饭店历史悠久,并且饭店面积足够大,可以容纳近700位宾客到此处用餐。

但北京饭店却是以西式餐点为餐厅特色,国宴更多的是为了展现中国的风味,自然应当以中国菜系为主。

对于此次宴会,我国也是十分重视。因此,最终由周总理主理安排和操办此次宴会。

周总理研究了来宾们的名单,和他们来自哪个国家,让菜色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就是一桩难事。

周总理是江苏省淮安人,当地最具特色的便是淮扬菜。

淮扬菜发展多年,早已经融会贯通了中国南北方菜系的口味。而且,淮扬菜的口味也较为老少皆宜,这一定能俘获来宾们的心。

最终,周总理决定把淮扬菜作为国宴的主打菜。但北京饭店中并没有精通淮扬菜的厨师。

在经过紧急会议后,最后决定寻求“玉华台”的协助。

“玉华台”的创始人马氏兄弟正是江苏扬州人,他们在19世纪20年代初到北京开了店,而店里的老主顾也是十年如一日地光顾店面,好评如潮。

“玉华台”得知国宴欲采用淮扬菜系,自然也是十分欣喜。在了解北京饭店需要协助后,更是派出了店中的主厨,全力援助国宴顺利进行。

面对几十张桌子的上菜要求,厨师们也是苦恼了起来。不仅要让让菜品可以供应得上上菜时间,又要让每道菜都精致美味,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商讨后,最终众厨师们决定,采用烹饪大锅菜的形式来制作每一道菜。这样子可以一次性炒制出多份菜品,但这也考验着厨师的功力。

这总厨朱殿荣不愧是“玉华台”的招牌,只见他站在一口大铁锅前,他的手中拿着一把巨大的铁铲随着锅气翻动。

看着火候到了,主厨抓起各色食材甩进锅中翻炒。行云流水间,一道道热气腾腾的炒菜从锅中盛出。

这些大锅菜不仅美味,在摆盘样式上也不逊色于平日里的小份炒制。

这些主厨都有着自己的拿手好菜。总厨朱殿荣的一道“红烧狮子头”惊艳四座,外宾们都十分喜欢这道菜。

孙久富最擅长制作淮扬汤包,他制作的汤包皮薄馅厚,汤汁鲜美,博得了宾客们的欢心。

后厨中众人忙忙碌碌,服务员们紧锣密鼓地盛上一道道美味佳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服务员们为客人们端出了“八冷”、“八热”、点心等。

这八道热菜别具心裁,有红烧鱼翅、鲍鱼四宝、红扒秋鸭、红烧狮子头、红烧鲤鱼、干焖大虾、鲜蘑菜心、清炖土鸡。

当时的中国物质水平比较低,能够置办出如此多的菜色实属不易。别看这些菜品平平无奇,但其中所花的心思却也不少。

“开水白菜”乍一看只是水煮菜,但却是厨师们精心烹饪的。它以鸡汤为底,但汤色却清清白白,只有客人们经过品尝才知道其中的奥秘。

“开国第一宴”不仅在菜品准备上别具心裁,而且在人员调度和上菜时间上,也是反复地研究。

国宴中,客人的座位和桌子的安排,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此外,一道道美食从后厨到达客人的餐桌的时间,也是经过计算的。这些细节或许不会被客人们所察觉到,但却让他们在无形中感到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宴会上的工作人员,都是精神饱满地服务着宴会上的客人们。

看着来宾们赞叹着菜品的美味、惊讶于中国美食时,他们都十分自豪和骄傲。

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如此盛大的宴会,能够得到客人的认可,也证明着中国如今的姿态。

“开国第一宴”终究是圆满结束了,但桌子上无数的剩饭剩菜也十分显眼。工作人员们在倒掉食物的时候都是于心不忍。

各位厨师们皆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费尽精力制作出如此多精美的食物,但还是出现食物浪费的现象。

毛主席见到这个场面十分不悦。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开办这一次国宴便是耗费无数,但却如此浪费。

毛主席认为不能默许这种情况继续发生。于是在“开国第一宴”后,便要求缩减宴会的菜品数量,至多只能六道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施行并非易事。建国之初,许多国家都和中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为了尽显地主之谊,中国外交部往往会准备一些中国传统名菜。

这些外国人对于中国名菜也都是十分好奇,但有时候并不合他们的胃口,便总是浪费。譬如燕窝之类的珍贵菜品,外国人并不喜欢吃。

在“开国第一宴”圆满结束后,我国继续沿袭着举办国宴的传统。

1953年,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带着代表团访问中国时,我国就精心设立了国宴。

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国外的领导人参加国宴,于情于理都应当精心招待。

所以在粮食还是紧缺的情况下,我国还是为贵宾备上了茅台酒。

茅台酒有着七八百年的历史,也是世界名酒之一。以此待客也表现了我国对于来宾的重视和礼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距离“开国第一宴”十年后,我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二次国宴。

这次国宴的规模,比起“开国第一宴”更加庞大,来宾数量也是之前的数倍不止。

1959年国庆节的国宴,是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内举行的,来宾人数超过了5000人。

由于周总理此前安排过国宴,因此此次国宴依旧由他主办。

先前的淮扬菜很好地符合大部分客人的口味,因此这一次国宴,依旧采纳了淮扬菜的特色和口味。

中国许多菜品都会用到带骨头的鲜美食材,但在大型宴会中,食用带骨头的食物较为不便,并且吐骨头也看起来不够优雅。

并且此次国宴由于参加人数众多,便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但人民大会堂毕竟不是饭店,在菜品制作条件上,还是比不过先前的北京饭店。

因此菜单在经过反复商讨后,最终决定舍弃掉大部分的热菜。

此次国宴菜单以凉菜为主,其中包括桂花鸭、酱牛肉、炝黄瓜等等。

虽然之前办过国宴,但这是每十年一次的盛宴,不容放松。因此这次国宴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置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去邀请先前的“玉华台”各大名厨,还增添了许多著名饭店的大厨,例如“丰泽园”的主厨。

这些主厨各有各擅长的菜色,但是为了这次宴会也是互相磨合,尽力制作出独具特色却又符合大多数人口味的吃食。

此次宴会来宾人数众多,也意味着现场的餐桌需求量也相应增加。为了让现场的秩序井然有序,现场还设置了一套上菜模式。

在上菜路线中设置了交通灯,分为红黄绿三色。服务员们依照灯亮灯灭行事。这套模式简单却又可行,此次超大规模国宴最终完美收官,宾主尽怡。

到了上世纪60年代,距离建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我国的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随着中国展现出大国实力和大国风采,许多国家也和中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建交必定会有来往,因此各类社交活动无法避免。

这厢是国宴的豪华和奢侈,那厢是勉强才能够上粗茶淡饭的平民百姓。

毛主席对国宴中排场越来越大,菜品越来越奢华感到忧心仲仲,对于浪费的现象感到愤怒,以至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由此他提出:“接待外国人,四菜一汤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外交部就接待宾客的规格撰写了一份报告。

在待客形式、菜色安排、招待时间等等繁琐的问题上,都进行了规定,而这份报告也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和沿用。

有一次,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到达第二次来访中国。这一次宴会的菜色比起初次宴请时简单朴素了不少,代表团中也出现了异议。

周总理见此情况,带着他们到达了大寨村中参观。周总理带着代表团看了村落中的情况,并且邀请他们在村子里吃饭。

在看到当地村民和周总理都在吃窝窝头,并且白粥就咸菜之时,阿尔巴尼亚代表团终于是懂得了中国对于宴会规格下降的良苦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酒水方面,在宴会上准备茅台酒早有先例,但在1969年却出现过大问题。

当时的阿尔巴尼亚新任驻华大使,在酒足饭饱后自己开车回使馆,却因此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

茅台酒虽好但是度数较高,饮用过多确实会出现不清醒的情况。

周总理等人得知此事后,要求外交部在之后的宴会中不得再准备茅台酒,而是以低度数的酒取而代之。并且在宴会中也以小酌为主,不提倡劝酒之风。

这一举措也得到了许多官员和百姓们的大力支持。在中国人民们都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确实不应该把财力物力用在华丽的宴会之上。

此后,“四菜一汤”这一宴会标准,被我国遵循了长达几十年。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历届领导人还是听从着毛主席曾经的教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国宴逐渐简化成两国间的友好会面场合。

当有外国来访时,也不再演奏他们国家国歌,而是以本国的代表性乐曲为演奏曲目。

到了1984年,我国还针对国宴的开支进行了规定。

宴会中每个客人的标准为30元-40元,当有重要领导出席时便稍微提升10-20元的标准。在当时,每个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月收入也才40元左右。

到如今,国宴的标准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上涨,但至今也是每人200元为最高标准。

到2022年冬奥会的宴会准备上也是如此,虽然菜色多样,但仍然采用符合各国宾客口味的菜品,力求让每个来宾既能品尝到美味的中国特色菜,又能够吃饱喝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今时今日,国宴的菜品制作耗费的时间,也不再需要数个小时。

但举办国宴仍然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国家领导们亲自参加。这也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对于领导人来说,国宴规模缩小,从各个层面上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然提升,自然是比几十年前发展地好,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意浪费。

在我们可以饱餐一顿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是有贫困地区的人民,还在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上至国宴,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奉行节俭,绝不铺张浪费。我们如今的小康生活都是无数前人的努力才拥有的,更应当懂得饮水思源。

节俭是中国人数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不论是何时何地,都应当践行前人留存下来的精神,铭记毛主席等一众前辈们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