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代耀中耀华人要对得起每一个家庭的信任,将教育强国的初心延续下去,将教书育人的责任延续下去。

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总第245期

文_刘煜

编_李嘉祺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潭,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探寻救国之道。年仅16岁的曾楚珩女士在香港创办了第一所耀中耀华学校,以“光耀中华”为初心,践行教育兴国之理想。曾楚珩女士躬身入局,悉心经营,92年结下累累硕果,她对教育的热忱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位耀中耀华人的心中。

20世纪70年代,曾楚珩女士的女儿陈保琼博士继承母亲的教育意志,并开始探索如何将西方教育新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使国际教育能中西融合。

1965年入学的耀中学子的学生证和成绩报告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入学的耀中学子的学生证和成绩报告表

1993年,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下简称上海耀中)落地水城路11号,成为上海首所获批的独立国际学校。

如同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展现出的包容与智慧,上海耀中在过去的30年间营造了自由、开放、多元的教育氛围。其融汇东西方文化精髓的教育体系,吸引了无数在上海的外籍及港澳台家庭子女前来就读。学校的六大校舍坐落于浦西和浦东的黄金地段以及临港新片区,是上海最大的国际学校之一。

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校区幼教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校区幼教部)

5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参观了上海耀中校区。阳光洒满校园,学生们在户外运动场和游乐区自由地奔跑嬉戏。不同肤色、发色的孩子们在一起交谈嬉笑。

经过教室时,看到正在上课的学生们松弛而又热烈地在与教师进行着课堂问答和讨论。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墙上贴着很多中英双语的《论语》经典名句,以及随处可见的大量英文和中文书籍。学生们在休息时间可以随时坐下阅读。而那些陈列于校园各处的艺术作品,更是展现出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YCIS Shanghai) 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YCIS Shanghai) 学生

这里有一种独特的国际融合感,以及生机勃勃的朝气。

92年,传承教育的力量

92年,传承教育的力量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文化,以及培养未来世界公民的重要责任。2024年,正值耀中耀华成立92周年,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更迭,耀中耀华教育体系日趋成熟,而促使其稳固发展的根基是整个家族对于教育事业的恪守与笃定。

参访上海耀中的途中,笔者与耀中耀华教育网络副行政总裁(K-12教育)陈昕生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作为家族中的第三代教育人,陈昕生在年少时便受家里的影响,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奶奶(曾楚珩女士)会给我和姐姐讲述三、四十年代办学的艰辛。那时候社会动荡、物资匮乏,学校校舍几经迁移。其间,还有很多家庭因遭遇变故而陷入经济困境,学校便对这些学生免除了学费。但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奶奶仍然初心不改,一直坚守着这份教育事业”。

饮水思源,不忘桑梓。耀中耀华在建校伊始就设定了教育愿景,致力于以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将全人教育付诸实践,共同创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样的目标驱动使得整个团队长久以来保持着对教育的执着和责任。

“家人们一直都支持我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从未要求过我一定要回到学校从事教育行业。”即便如此,也许是自幼耳濡目染的影响,陈昕生还是在教育与政治两个专业中选择学习了教育专业。2013年,自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陈昕生加入了耀中耀华大团队,开始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耀中耀华副行政总裁陈昕生博士、行政总裁兼校监陈保琼博士、副行政总裁陈丽生博士(从左至右)与“校长婆婆”曾楚珩女士纪念铜像合影。

融东西文化为“一杯茶”

融东西文化为“一杯茶”

国际学校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连接国内外教育资源的桥梁角色,但如何将中西方教育完美融合,如何建立中国孩子的文化认同感等问题困扰着不少国际教育者。

2004年,在德国举办的国际教育联盟会议上,耀中耀华教育网络行政总裁兼校监陈保琼博士重点提出“国际”不等同于“西方”,并阐述了“融汇东西文化”的独特国际教育模式。

她将国际教育比作中式和西式两把茶壶中承载的不同的茶,耀中耀华要做的便是将两把茶壶里的水完美地融合为一杯茶。

上海耀中浦西小学部学生在课间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耀中浦西小学部学生在课间运动

笔者在与陈昕生博士交流时,她也着重强调中西方教育理念融合的重要意义:“国际教育并非‘拿来主义’,它不应该仅仅是将一个西方国家的课程直接引入中国进行教学那么简单。真正的国际教育应该兼容东西方文化,包括语言。我们既要让中国学生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精通中英双语,尊重和欣赏其他多元文化。

同时,我们也致力于使外籍学生不仅精通中文,还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文化。他们未来将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样,国际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公民。”

外籍学生通过多样的课程活动了解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籍学生通过多样的课程活动了解中国文化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很多国际学校里英文课程占比较高,中文仅作为一门普通的语言课程来教授,时间占比很小。这导致很多孩子只学到了中文的皮毛,而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并没有深层次的认知。”陈昕生表示,接受国际教育并不应当以弱化中文学习为代价。

“语言是认知文化的最佳渠道,我们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不仅追求日常无障碍交流,更鼓励他们在第一和第二语言上都能达到母语者的水平,成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者。经过在耀中耀华多年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将至少掌握中英两种语言,并具备使用这两种语言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他们还会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包括外籍学生在内,都会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透过陈昕生坚定的眼神,笔者看到了至今仍火光熠熠的“光耀中华”初心,以及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共融共通的大爱之心。

学子们在课堂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子们在课堂上

上海耀中有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与地区的教师和来自近50个国家与地区的学生,可谓是一个小小“联合国”。

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为英语,但中文的学习却贯穿学生日常的点点滴滴。除了每日固定的中文课之外,学生们还通过其他多样的课程活动,如每周的中国研习课,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的精髓;通过“中华经典五分钟”环节,领略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更有双语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使用中英两种语言去探索和学习知识。

在这里,中文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与学校课程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在学术语言能力方面得到极大发展。2023年,上海耀中有超过80%的毕业生获得了IB双语文凭,这些毕业生在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都达到了第一语言的水平。而全世界每年获得IB双语文凭的学生比例仅为24%左右。

此外,学校课程中还融汇对世界多种文化的了解、欣赏和思考,并有“中国教室”和“世界教室”这样的校外教学活动带学生们在行万里路的同时,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这种持续的语言和文化学习,不仅令学生们能自信和自然地使用双语学习和交流,也帮助学生形成开放且多元化的全球化视野,以更包容的心态成为完整的人。

外籍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籍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

面向未来,为学生展开无限可能

面向未来,为学生展开无限可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也不例外。当今国际教育面临着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外部因素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着传统教育方式与创新教育方式的碰撞。面对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耀中耀华如何能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做好高品质的教育?

“这90多年来,遇到困难和变化都是常态,我们一直在坚守,也一直在创新。”陈昕生博士以今年新成立的耀中耀华未来教育部为例回应了这个问题,“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与其焦虑于无法预测的未来,不如帮助学生具备步入更广阔的世界所需要的技能和品质,让他们有能力探索无限的可能性。

笔者访校,聆听校区文化介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访校,聆听校区文化介绍中

为此,我们设立了未来教育部,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前沿科技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入真实的环境,在科学家、行业专家和教授的指导下,接触广博、前沿的知识。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同时也会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跨职能部门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通过请教专业人士或借助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此外,得益于耀中耀华庞大的教育网络,学生还可以通过‘耀中耀华元学堂(YCYW Meta)’这一协作混合学习模式,在教师和外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与来自多个耀中耀华学校的学生一同进行科目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突破了地域界限,增加了学习者的多样性,因而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更多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

课堂上热烈的讨论,思维的火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课堂上热烈的讨论,思维的火花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耀中耀华的学生们已经在未来教育部的带领下,前往现代化国际医院,通过短期学习,完成医学检查和实验,并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医疗案例;

在粒子物理大师课上,通过基本粒子实验,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专家探讨交流;

亲身设计、建造自己的水下机器人,并在测试和操纵机器人的过程中,感受深海勘探现场的魅力;

在校园里建立起一座“智慧农场”,自己收集数据,布局管道,用人工智能辅助编程来控制阀门……

这些在真实世界中的探索和学习让学生领悟到了书本上理论的意义,同时,在理论实践中被唤起的好奇心将驱动他们自发性地去探究更多,然后向更高远的目标发起挑战。在尝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强化横向思维,在不同学科中建立关联。这些能力都将帮助他们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在未来教育部的教学项目设计上,我们还与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和研究院合作,让我们的学生在申请大学之前,有机会沉浸式地体验他们所感兴趣的专业领域。

例如今年4月,我们就有一批有志于在大学期间攻读工程和物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耀中耀华与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共同策划的深度科研学术项目。而在刚刚过去的5月,我们另一批计划申请艺术与设计专业的高中学生在同济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并向专业评审做了汇报和展示。”

说到未来教育部,陈昕生博士兴奋地滔滔不绝,“今年暑期,我们还将与中科院的教授及其他机构合作,带着学生跨越中国南北五个城市,在不同领域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沉浸式的学习挑战。学生们将在火星舱内观察生命,在沙漠戈壁挖掘恐龙化石,在张家界学习主题公园商业运营,在深圳基因研究室里探索AI运用和基因科学,在香港探究酒店和旅游管理。我们还在与上海天文馆携手共同开发天文课程。这一课程将巧妙地融合科学、人文、艺术等方面,希望激发学生对无尽星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领略宇宙的奥秘。”

小提琴是耀中耀华学生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必修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提琴是耀中耀华学生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必修课

要让学生们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除了让他们学习学术知识和技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心’,”陈昕生继续补充道,“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品格培养,这是学校和家庭最重要的共同责任。尽管今天的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的智能好像受到了人工智能的挑战。

但是像共情、良善、尊重、勇气这样的优良品质,才是推动世界往更稳定和更可持续发展方向去的动力。知识和技能都只是工具,这些工具会如何被使用,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要看使用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品格了。我们将品格培养渗透在整个课程的方方面面,以帮助学生们在应对未来挑战和在未来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体育与健康亦是耀中耀华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与健康亦是耀中耀华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长期主义工程”

教育是“长期主义工程”

“进入好的大学难道人生便圆满了吗?进入世界顶尖名校并不是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陈昕生认为,教育是长期主义工程,不需要生产完全一样的“标准化产品”。

不少家长与学生用“健康”一词来形容耀中耀华,在这个快餐式、工业化盛行的时代,“健康”反而颇具深意。人们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了出成绩、论排名、拿名校offer上,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对人品格的培养。而教育的价值也并非仅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更在于它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帮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陈昕生强调,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进入大学仅仅是人生中的一个小阶段,而培养孩子具备受益终身的品格和技能,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走过92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一所学校,到如今覆盖多个国际城市的教育网络,耀中耀华不仅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更重要的是,这个由教育家创办,并由教育家们传承和管理的教育机构始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愿耀中耀华之精神,薪火相传,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45期

编辑:李嘉祺

统筹:刘洁

终审:姜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