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文明和文化之美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工人日报客户端《彩瓷帆影》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为什么一出版就受到高度关注?“《彩瓷帆影》不只是关于彩瓷的,它也是关于民族、关于文明的一本大书。”6月19日,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彩瓷文化交流暨《彩瓷帆影》版权推介”活动上,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Niranga palipan、《彩瓷帆影》作者纪红建、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吕成龙等嘉宾纷纷表示,长沙彩瓷属于湖南,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它就是前往世界的共赢之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彩瓷帆影》: 描绘了中西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历史图景

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艘名为“黑石号”的沉船被世人发现,船上打捞出的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的57500余件瓷器都是长沙彩瓷,由此震惊的世界。长沙彩瓷在 “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由一片被历史封存千年的瓷片悄然打开。

在中国这个瓷之国,长沙彩瓷鲜为人知。1200年前的它为何火遍世界?为何被誉为是“世界商业的奇迹”?为何在五大名窑的光环下却能作为仅有的两件瓷器代表参加“国家宝藏”?又蕴含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文化、历史和商业密码?

带着关于长沙彩瓷的种种谜团,著名作家纪红建独辟蹊径,以贯穿中西的视角,依托行走、探寻、考古、历史讲述及史料记载,追溯长沙彩瓷如何南北融合、创新突破,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瓷器世界工厂,探秘中国制造远销海外的文化和经济因素,描绘出一幅千多年前中西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历史图景。

《彩瓷帆影》自出版以来,因兼具了题材之“好”和叙事之“美”的基本要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版权办被输出到了斯里兰卡、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还入围了今年的年度“中国好书”,入选了2023年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2023年度中南好书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关于作家:一次洗礼灵魂的远航

纪红建的家乡,就在离铜官窑唐朝窑址不远的地方,因此他自称彩瓷的“娘家人”。他的老家、彩陶源村唐朝窑址、铜官古街上的陶瓷作坊,在地理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植入了我的记忆,甚至灵魂深处。但遗憾的是,我过去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是那么的狭窄,所有对长沙铜官窑的关注与重新审视,都处于被动。”纪红建在创作《彩瓷帆影》之前,从未想过与他对河相望的地方竟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更没想到通过它,竟然会看到一条沧桑而辉煌的人类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道路。

从2017年起,纪红建就以一种“娘家人”的认真,为《彩瓷帆影》积累素材。他探访长沙铜官窑如何南北融合、创新突破,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瓷器世界工厂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再从湘江出发,沿长江、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等,追溯长沙彩瓷走向世界的恢弘历程。

经过无数次的实地探访、采访、资料查阅,纪红建在写作上真正表现出了一种对待家人般的熟稔。在纪红建看来,虽然创作过程艰难,但这对于他来说却也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的历程。随着对长沙彩瓷的了解和理解,他从开始的愧疚与不安,走向了豪迈与悲壮。或许,这是一个长沙彩瓷“娘家人”的所谓文化人的自我反省与灵魂救赎。

关于写作: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连接

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这是一直萦绕在纪红建心里的一个问题。“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历史的呈现,对一件事物的探寻?”显然不够。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纪红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探讨过去,更多的是为了助益当下甚至未来。

他似乎找到了答案,或者说找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当下价值。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并不是封存在那里,任我们随手取到,而是要靠我们去寻觅、理解和重读。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在重读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养分。

毫无疑问,长沙彩瓷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世界贸易史、世界经济史、世界政治史、世界文化史和世界艺术史的一部分。创作中,纪红建始终在努力地将长沙铜官窑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描述。极力让自己的表述既有纵向的时间流动,也有横向的空间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纪红建说,他书写着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连接”。一千余年前的瓷器,与我们当下有什么关系?对我们能有什么启示?作家纪红建从这些问题出发,揭开了鲜为人知的长沙彩瓷的历史。

显然,《彩瓷帆影》的表达很特别,历史流转和现实经纬在这里汇合成一体。《彩瓷帆影》既是长沙彩瓷发现寻访之旅的记写,也是长沙铜官窑历史存在的再现。这两种基本叙事建构起作品文本的主体。在作品中长沙彩瓷的初始叙事和发现寻访叙事,并不是单线独进的,而是通过我往返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种种“穿越”,并且以“闪回”的链接方式,交错融合地展示不同时空中关于书写对象的丰富存在,它既是唐代中国彩瓷艺术辉煌的生动写照,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大历史的情景再现。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