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礼立/文 目前我国陆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与通道关联运行阶段和区域辐射能力扩张的阶段,大多数陆港建设基本都处在新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阶段,并逐步走向运产贸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阶段。陆港经济是平台经济的一种,本质是生产性服务。如何充分发挥陆港作为国家和区域物流枢,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功能定位从而聚集相关产业,以产业的新变化与新聚集与商贸物流形成正向闭环是大家关注的核心。打造国际陆港新质生产力我有五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速投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多式联运、港产城融合以及国内国际商贸物流合作是陆港发展的必然方向。陆港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是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为代表的生产力技术和以区块链等生产关系科技作为陆港建设的底座,成为建设未来数字陆港的中坚力量。数字陆港的底座正在以云、智、数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演进。数字智能基础设施逐渐成为陆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必要手段,成为陆港建设的关键驱动力,其战略地位与核心价值日益凸显。另外,加快陆港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基本保障。

二、落地陆港深度智能融合工程。智慧陆港要积极做好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工程这篇大文章,让大数据、AI智能模型、数字平台为陆港产业经济服务,实现陆港产业经济全面数字化。例如,我们可以透过融合工程,打通海关、铁路、企业、场站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实现关铁场企之间的便利性交互协作,并在此基础上将监管流程嵌入到物流作业流程中,整合各方信息为企业提供通关、收发货、订舱、装运、货物运踪等“通关+物流”一站式服务,一次性、一站式精准服务。 这种在不增加物耗的情况下,以生产性服务为驱动,透过融合工程,落地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服务,可为陆港的经济总量和附加值带来显著提升。

三、陆港绿色零碳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基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陆港要积极打造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国内外产业链生态圈,从而激发产业和企业活力。这里需要聚焦统筹规划、建设、运营这三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途径和特点,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减碳目标(低碳或近零碳),制定短、中、长期的目标规划至关重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建设绿色物流体系,引入绿色物流、绿色园区、绿色管理等多应用场景,全力建设绿色陆港。

四、加强全球供应链链韧性和安全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为我国完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开放政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在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产品都在快速本土化和近岸化的今天,国际陆港一方面要抓住全球供应链向绿色低碳化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另一方面要积极依托陆港自身的优势,突破某些供应链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透过数字和绿色科技,加强数字智能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中, 逐步落实供应链内容的数字化,围绕数字产品、数字关税、数据跨境流动、源代码公布、技术转让等,推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内容和管理的国际竞争力。

五、陆港的数智化应用创新。场景驱动是各行业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建设中的关键抓手和普遍经验,现代未来陆港的建设当然也不例外。陆港的装卸流程可视化、吊机实现无人化、可信口岸数字化服务生态圈以及数字大模型办公等等诸多场景构想和实践需要时刻保持同步。数字化、智慧化陆港建设中要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和以价值目标为灵魂的工程思维,这样可以让所有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与思考需要与陆港的场景有机结合发展。陆港经济的创新发展,就是要以商贸物流枢纽建设为核心,运用数字科技构建陆港的平台生态体系和业务模式进行创新。

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成为新发展趋势的背景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已然成为创新引领,成为探寻中国陆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作为双循环互促发展链的重要新平台,国际陆港以推动内陆经济发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球绿色、智能、安全的新供应链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关键作用。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张礼立】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