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瘟疫,自古以来与人类社会如影随形,古人虽不明细菌与病毒之理,却熟知瘟疫之名,视之为邪风之侵袭,治疗时强调驱邪扶正。古人困惑瘟疫缘何骤然而至,终将矛头指向无形之风,以及臆想中的瘟神,借助风之力搅扰尘世安宁。这份迷惘与想象,催生了诸如宋代《大傩图》这样的艺术作品,图中生动刻画了人们戴傩面、扮神祇,挥舞各式道具,如水瓢、扫帚、扇、鼓及法器,借舞蹈作法,以期瘟疫远离,人间复归宁静祥和。傩戏由此融入民俗,成为日常生活的欢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傩图

大傩,亦称为“逐疫”、“跳鬼”,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是一种古老的驱邪仪式。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大傩仪式得到了更为系统的整理与传承,成为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宋代宫廷尤为重视,每逢岁末,必行大傩,以期扫除旧岁的不祥,迎接新年的吉祥。

《大傩图》生动描绘了宋朝大傩仪式的壮观景象。画面中,身着奇装异服、面戴狰狞面具的傩舞者占据了中心位置,他们的每一步舞蹈、每一次转身,都仿佛在与看不见的邪灵进行着无声的较量。这些面具,有的模拟猛兽,有的则是传说中的神祇,每一张脸孔背后都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寓意着驱除邪恶、保佑平安。艺术家巧妙运用线条与色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让观者仿佛置身于那场跨越千年的仪式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傩图》局部

画中融入了道家的宇宙观、儒家的礼仪制度以及民间信仰的诸多元素,展现了宋代社会对自然、鬼神的敬畏之心,以及在面对疾病与灾难时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大傩还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戏剧表演形式,使得仪式更加生动有趣,这也反映了宋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开放性。不仅仅聚焦于仪式本身,更捕捉到了民众的情感与行动。

图中,不仅有精心装扮的舞者,还有围观的百姓,他们或虔诚祈祷,或好奇观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传统的尊重。这样的描绘,反映了大傩仪式在宋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它作为社区活动促进邻里团结、增强集体认同感的独特作用。在那个没有现代医疗条件的时代,大傩成为了人们共同抵抗疾病、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大傩图》以其独特的题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探究宋代社会生活与民间信仰的一扇窗口。这幅作品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示,提供了研究宋代社会风俗、民间信仰的珍贵资料,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触动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如何与自然、疾病抗争,以及精神寄托与集体记忆的集中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