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6月20日消息(记者张学龙)20日,在吉林省建设国家级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显威介绍了长春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相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张学龙 摄)

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长春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夯实基础要素建设。全市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35分钟以上,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8%。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队伍共290支,救援人员29600余人,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体系。

二是以绿色低碳产业为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实施一汽新能源、奥迪新能源、一汽弗迪动力电池等一批绿色低碳制造示范项目,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迈出新步伐。

三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编制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景区等6个领域《低碳排放示范区创建与评价指南》,印发《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奥迪PPE零碳园区、启明信息近零碳产业园、中鼎新能源近零碳工厂等16个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四是整合吉大、东北师大、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双碳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组建成立长春市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下设气候适应、碳核算、碳金融等17个学部,聚焦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技术、服务,打造集政府碳智库、企业碳伙伴、社会碳管家功能于一体的科研、教育、培训、咨询平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是协同推进节能降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三五以来,长春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由0.89吨/万元,下降至0.75吨/万元,降幅达15.73%。蓝天、碧水、黑土地、青山和湿地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安全、韧性、宜居、美丽长春为总目标。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知识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应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城市自然系统生态功能、应对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格局。

下一步,长春市将采取6个方面的措施,切实加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任务目标明确、部门按责分工的长效机制。成立部门联合专班,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合力。

二是以指标为杠杆,打造气候适应型城市。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相关指标纳入长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三是突出重点任务,打造全新治理体系。重点实施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10大工程。

四是加大财政资源引导,扩宽发展渠道。发挥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市场运作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五是加快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突发反应能力。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作为长春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把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六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合作交流。加强气候适应型城市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机制,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以专家为主导的开放式科研体系。

落实好以上工作举措,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一定能成为长春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环境标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