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玉

编辑 | 苏建勋

36氪获悉,近日杭州星科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科源”)已连续完成种子轮、天使轮超五千万融资。

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险峰长青、麟阁创投、水木清华校友基金、云道资本以及产业端天使投资人联合投资,由云道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融得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产线投入和市场拓展等。

星科源成立2022年1月,是一家高性能锂电硅碳负极材料研发供应商,目前已实现纳米硅的小规模量产、高效硅碳复合材料的实验制备。公司已与多家头部客户达成了初步合作,并具备了向同业小批量供应纳米硅的能力。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用途,也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相比当前主流的石墨类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快充性能好、低温性好等优势,是面向下一代电池应用的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

硅基负极面对的市场包括动力电池、消费电子,其中动力电池用依然以硅氧为主。随着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及海外市场驱动,全球硅基负极需求量2027年或达113.5万吨,市场规模达579亿,CAGR达62.95%。当下,硅碳负极正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凭借在锂电应用中高能量密度、高倍率等优势,硅基负极自2014年来已经在电动工具、消费电子等市场实现批量应用,华为、荣耀、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在旗舰机型上纷纷跟进使用。

在动力电池端,特斯拉力推的4680电池体系中,硅基负极更是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早期由于硅氧负极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更佳,适合应用于动力电池领域,2017年开始陆续应用在特斯拉model 3车型,国内蔚来、智己亦陆续上车;在2022年,Sila、G14两家美国企业相继迎来革命性技术突破,并且面对动力电池客户开始批量供货,据公开信息显示,奔驰电动大G(EQG)已采用Sila生产的硅基负极电池,保时捷也已与Group14 Technologies达成硅基负极供货协议。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开始重点关注以硅烷为原料的硅碳负极制备路径。

目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存在着砂磨法、CVD法、PVD法等多条技术路线,星科源基于团队过去二十多年在纳米材料技术上的深厚沉淀,开创了与目前流行的流化床CVD法差异化的全新一代CVD纳米硅技术,并在该路线上取得了突破。据悉,其自主设计的全新一代CVD设备,可实现粒径数十纳米以内纳米硅颗粒的生产以及硅碳负极材料的原位包覆。

星科源创始人李学耕告诉36氪,星科源是国内外少有的可做到纳米硅粒径10nm以内,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同时实现规模化量产的厂商,且掌握了核心装备与工艺。基于超细纳米硅的硅碳复合材料,可显著提升锂电负极的比容量、首效、循环寿命,并有效解决材料膨胀及快充性能不理想等一系列制约商业化的致命问题。与目前流行的流化床技术相比,星科源技术不需要使用多孔碳作为载体,具有工艺简单、安全,可连续化生产、产品稳定性好等优点,并具有成本优势。

此外,该纳米材料生产技术和设备亦可用于量子点发光材料、靶向药、催化剂、涂料表面改性涂层、及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制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科源产品 图片来源:企业授权

能够实现这一突破,得益于创始团队在纳米材料及硅碳负极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星科源创始团队曾成功完成国家关于硅碳负极的863课题及中试测试,有着丰富的科研、管理和市场经验。

星科源的核心团队在硅纳米材料及电池领域拥有超20年的研究创业经历,创始人李学耕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在布法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著名的纳米材料科学家Mark Swihart教授,曾担任硅谷一家纳米技术初创公司的创始科学家,领导该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同时,CTO等其他核心成员来自于北京大学、MIT、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早年长期任职于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REL)、Exxon Mobil、CABOT等著名国际研发机构及龙头企业,并具有成功的创业经历。

业务进展方面,星科源已具备向同业小批量供应纳米硅的能力。去年公司围绕TOP客户进行送样测试,与多家客户达成了初步合作。李学耕预计,公司将于2025年底前建成100吨纳米硅、250吨硅碳负极复合材料产线。

下一步,李学耕表示,星科源将会继续优化装备性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百吨级别的工业化量产准备,并推出下一代高性能产品。“之后我们将会根据硅材料放量的进程,灵活与下游电芯厂合作搭建产线,或者切入硅基复合材料成品的生产销售。”

投资人观点:

红杉中国合伙人张涵表示:星科源由电池领域资深科学家及连续创业者创办,是下一代负极材料——硅碳负极领域的稀缺团队。我们期待企业未来持续创新,为行业持续提供优秀的产品。

险峰长青管理合伙人赵阳:险峰长青长期关注新能源材料的迭代更新,硅基电池负极材料是我们非常认可的一个发展方向。星科源团队兼备优秀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和连续创业者的实战经验,我们期待在李博和王博的带领下,公司能给产业界持续带来突破性的产品。

麟阁创投表示:麟阁创投对新型材料与工艺在百亿级市场中的持续迭代升级持乐观态度,并期待公司能够开发出性能卓越的产品。麟阁创投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赋能优秀企业家,是科学家的共同创业者,也是创业者的长期陪伴者。

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管理合伙人王学辉: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动力电池持续放量,传统石墨负极已达瓶颈,亟需新一代负极材料技术匹配高容量产品,而硅碳负极材料是重要的技术路线;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CVD设备,是国内唯一量产纳米硅技术,长期降本空间大, 小试产线已运行,已有下游客户初步验证,同时创始人李学耕师兄是连续创业者,学术和企业界经验都较为丰富,且创业决心很强,从“事”和“人”两方面都非常符合水木清华校友基金的投资条件。

云道资本创始合伙人曹稷山:云道资本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和3C产业链中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变革,李总和王博是我们见过该领域中兼具全球化视野和顶尖技术积累的团队。我们坚信星科源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和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带领公司走向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