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林琳 苏报通讯员 苏民

昨天,以“携手相助 让救助更有温度”为主题的第12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在苏举行,苏州的救助管理经验和模式获得了全国同行的关注和高度肯定。

近年来,苏州在建好新平台、赋能新内涵、优化新设施,聚力打造“三新模式”中推动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好“新平台”

让精准救助更高效

苏州以“提高救助工作效率、提升受助人员满意度、促进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传统“人力救助”向“信息救助”新模式转变。打造救助指导中心,构建以苏州市救助管理站为区域中心、5个县级市(区)救助管理站、各街面临时救助点为支点的“1+5+N”救助管理模式;打造就业帮扶中心,搭设24小时“能工巧匠”就业信息岗,进一步统筹区域资源、开发新型岗位、完善转介服务;打造救助调度指挥中心,深化以公安为主、城管为辅、民政配合的街面救助工作机制,构建集救助管理综合巡查监管、应急信息搜索、即时视频通话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作格局;打造务工遇困人员综合救助中心,为来苏务工遇困人员提供临时救助、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推动形成多维度、全方位救助服务新模式。

苏州推动数据共享,积极整合市数据局、公安局、城管局、园林局等部门视频信号源,实现对车站、街面、涵洞、公园、闲置建筑等流浪乞讨人员集聚地视频防控“全覆盖”。推广使用“苏州市智慧救助云平台”,实现区域内救助信息可查、业务工作可视、救助风险可控。强化部门、属地、区域联动联防机制,切实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安全性。

赋能“新内涵”

让多元救助更协同

针对救助服务对象数量总体下降,病残人员比例不断上升、专业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等情况,苏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断丰富和拓展救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拓展救助内容。苏州抓实“规范化站内照料”,打造寻亲圆梦工作室,联合公安等部门,运用人脸识别、DNA比对、指纹比对等技术,不断提高寻亲成功率。规范管理措施,制定完善送医救治、站内照料、寻亲返乡、专项救助、安全保障等系列工作制度程序,实现救助管理规范化。近三年,全市提供医疗救治5000多人次,为1500多名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

打造救助品牌。苏州深入开展“救助+就业”“救助+法律援助”“救助+心理咨询”等“救助+”精细化服务,为求助者提供更专业性、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保障,打造“岗好有你”“情暖娄城”“救在江城”等救助品牌。联合人社等部门,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实施“就在苏州,救有温度”项目,为约160名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建强救助力量。苏州重视加强专业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科技寻亲团队、就业帮扶团队、法律援助团队、社工服务团队。近三年投入200多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志愿者团队等方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约1600人次。

优化“新设施”

让真情救助更温暖

苏州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救助管理机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凸显温馨服务保障新高度。

健全组织机构。苏州积极打造“救在苏城,助跑人生”服务品牌,完善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工作网络,将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融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平安苏州建设,加快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功能,协调整合政府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力量等各类资源,确保应救尽救、不漏一人。

完善功能设施。根据有关工作部署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近三年全市累计投入近1.5亿元优化救助管理机构硬件设施。苏州市救助管理新站投入约6600万元,使用面积扩大至4207平方米,救助居室59间,容纳床位200张,设救助照料、未成年人保护、儿童保护处置中心,配备先进救助管理服务设施,增设集文体、娱乐、教育、心理、康复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区。

提升服务质效。苏州为受助对象提供从生活照料、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到护送返乡的无缝衔接服务,构建全面覆盖、精准识别、快速响应、温情关怀的新时代救助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