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井冈巍峨。今日重登,激动魂魄。火把犹燃在林间,枪声仍然在深壑。似吸当年汗气,犹听一路战歌。青春转回,白首忘却。看山花分外鲜艳,望红日更加磅礴……”

1984年,重回故地的陈士榘将军,满含深情、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回井冈山》。看到了如今一片向好的局面,陈士榘由衷地觉得,昔日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一路上栉风沐雨,这些统通都是值得的。

那些年的经历,正如毛主席的诗中写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虽一路走来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曾经体验过的热血却永远难忘。

那些壮丽雄奇的画面,轰轰烈烈,一幕幕都滚动在这位老将眼前。犹记毛主席曾经问过自己:“当年咱们一同上井冈山的,现在还有多少人?”

当时还答了20余人,如今,又更少矣。

这位老将忆起当年,既是怀念,又有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士榘何许人也?

1909年4月,陈士榘出生于湖北荆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后来他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一生骁勇善战,战功赫赫。

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陈士榘就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彼此之间也结下了终生情谊。

这样的情谊,让陈士榘在弥留之际,在妻子李峥问他“你一辈子最爱的人是谁?”时,他用微弱却又坚定的声音说出了那个名字:

“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9月,陈士榘参加了由毛泽东等人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当时,陈士榘还只是秋收起义军的一名战士,从来没见过毛泽东。

每天行军,战士们都能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壮年人出没在战士们的行列中。他经常与战士们谈心,今天在这个连里打转,明天又在另一个连了。

有的战士还以为这个人是周边的老百姓,就拉着他挑担子。

可是这天,他笑着说:“我已给你们挑了好几天了,今天你们连长叫我休息休息。”

碰巧这时,第三营的杨立三走了过来。他告诉大家,大家眼前的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同志,是中央派来的毛委员!

战士们恍然大悟,又惊又喜。

从此,陈士榘就认识了毛泽东。而“毛泽东”这个名字也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收起义曾计划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起义,合攻长沙城。

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这样描述: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路起义军都遇到了强大阻力,进攻受挫,起义部队的人数也从5000锐减到了1500余人。

见局势对己方已经明显不利,时任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当机立断,于9月17日发布命令,让各团向浏阳城东南的文家市集中。

当时,陈士榘所在的第一团在金坪失利。一团的一个师长余洒度拒不执行前委的指示,在遭到了毛委员的严厉批评后,才勉强于19日晚到达了文家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提出放弃攻打长沙城。他表示,部队的当务之急不是要攻打城池,而是想办法把这支队伍保存下来,故而应该要到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去发展。

毛泽东说:“当前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敌人的力量主要在城市,进攻城市只能是以卵击石,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要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同民众运动相结合,以保存和发展我们的力量。”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会议最终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让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0日的早晨,战士们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集合。

毛泽东穿着一身蓝布农民服,腿上打着绑腿,脚踩一双草鞋,满面笑容地走到了部队前面,亲切地向战士们挥手致意,让大家坐在地上。

接着,毛泽东一手叉着腰,背挺得很直。跟战士们说话时,他的声音从容而又铿锵,任谁见着这样的画面都不禁肃然起敬起来。

他说:“我们像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个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不断地去砸他那个大水缸,总有一天会把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打烂的。”

毛泽东的一番话,让官兵们一扫之前的颓废与迷茫,精神为之一振,个个都兴奋起来。

陈士榘也在战士的队伍当中,被毛泽东这样的气魄和远见所折服。他觉得,毛泽东可真是革命军的救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跟着毛泽东,救百姓,救中国,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最后,部队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决定向井冈山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举行了党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次改编,毛泽东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在班、排中设党小组,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发现,党员多的地方,工作就做得好。三湾改编结束后,他决定在部队里物色、吸收一些有革命理想信念的新人,让他们加入到党组织。

陈士榘就是这一次毛泽东决定吸纳成党员的对象之一。

1927年10月的一天晚上,陈士榘在入党介绍人的带领下,走进了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水口街上的一个祠堂里面。

陈士榘来到阁楼上,阁楼里挂着的两张长方形红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入党誓词和3个外文字母CCP。他看到里面有十几个人,各连的党代表们都在现场候着。现场气氛十分庄严,毛泽东和几个同志坐在一起,低声地说着什么。

在这样的氛围下,又心知接下来即将发生什么,陈士榘既紧张,又激动。铁骨铮铮的汉子,被这样的画面和心理暗示,激得简直要落下泪来。

这时,毛泽东站起来,走到大家面前,高声宣布:“人都到齐了,现在开始入党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士榘等6名新党员按顺序介绍了他们的个人情况和入党目的,又有他们的介绍人分别讲述了这些新党员的政治表现。

接着,毛泽东走到这6名新党员的面前,问他们:“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们6人大声回答:“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干革命!”

毛泽东听了这样坚定的回复,非常满意。他向这几个新党员解释了英文字母CCP的含义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而后,又对入党誓词作了一番解释和强调。

随后,毛泽东郑重地举起右手,带着6名新党员宣誓入党。由毛泽东领读,6位新党员跟读:

“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庄严而洪亮的声音顿时就响彻整间阁楼。热血翻涌,在场无不动容。

毛泽东同样激情澎湃,他看着这一群新生力量,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共产党员就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团结群众多做工作。”

听了毛泽东的话,陈士榘也是激动非常,暗自发誓要一生对党忠诚,永远跟着党走,走向光明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陈士榘的儿子陈人康后来回忆,“父亲宣誓入党的情景伴随他的一生,他后来告诉我们,从宣读入党誓言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改变入党的初心。”

陈士榘正如当日宣誓一样,在他68年的革命生涯中,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名党员的本色,为了党的事业而不懈奋斗。

最后,毛主席又叮嘱各连、营党代表:“回去后,要抓紧开展工作。以后各连都要像今天这样,分批地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陈士榘谨记毛泽东的教诲,回到部队之后,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11月中旬,部队终于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毛泽东决定派部队到山下去打茶陵。

临行之前,毛泽东跟战士们说:“你们马上就要出发了。我是很想跟大家一起去闹革命的。”

接着他指着自己还受伤未愈的脚,面带微笑,幽默地说:“可是我的脚不让我革命,真叫我没办法!你们看,它到现在也不跟我合作!”

毛主席一边嘱咐战士们,一边步履蹒跚地走向队伍。他走到陈士榘的面前,说:“一定要打胜仗!”

陈士榘立刻向毛泽东立正敬礼,十分坚定地说:“一定听从毛委员的指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9月到1934年夏,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指挥失误,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井冈山,从此也开始了长征。

在进行战略转移之前,红一军团进行了整编,陈士榘担任教导营营长。

在接到命令攻打定番后,陈士榘率领教导营一路连续奔袭20多公里到达赤城镇附近。而此时,国民党军的飞机也飞到了他们的头顶上。

众将士们都紧张起来,凝神屏息,严阵以待。

本以为这一次又是遇上了一场大劫,可是国民党军的飞机却只是在上空盘旋了一阵,并没有扫射进攻。陈士榘松下了一口气,而他也疑惑着,为什么国民党军就这样直接离开了?

他环顾四周,仔细观察了一番。最终发现,原来是赤城镇区公所上方飘着的“青天白日”旗让国民党混淆了。于是陈士榘灵机一动,下令让部队在行军时打起“青天白日”旗。

有了这层掩护,行军可谓是畅通无阻了,教导营就这样迅速而又隐蔽地接近了定番城。虽然队伍最后还是被守城的国民党军识破了,但他们已经为革命争取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由于连续行军的疲惫不堪,再加上一路上气候环境恶劣,陈士榘所在的教导营在非战斗的情况下减员了20多人。作为营长的陈士榘为此受到了“不准骑马”的处分。

战士们在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一些人因长途跋涉体力不支,面对大雪山心理上也有畏惧感,身心俱疲。故而很多人就此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陈士榘看在眼里,他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参加革命之初时在护士班参加过培训,懂得一些救护常识,便亲自教大家在雪山上应该如何做好防护,并将战士们结成互助小组。

在他的悉心教导和有力组织下,战士们越走越有经验,也不再畏惧面前的大雪山了,终于一鼓作气地翻过了夹金山。

听闻这样的事迹,毛泽东见到陈士榘时,很是赞叹,说:“你是下马受罚,但表现不错嘛!”

毛泽东还让陈士榘担任军团的“设营司令”,负责打前站、画路标、搞给养等相关工作。

陈士榘接到任务后,根据草地的特殊地貌条件和部队减员这样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又调查了敌情和社情的形势,提出:“在没有敌情威胁的情况下,最好能缩短行军距离、增加休息时间。”毛泽东很是赞同这一做法。

在陈士榘的带领下,战士们齐心协力。军团主力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体力也都逐渐恢复了,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大为减少。

最终,红军顺利地走出了茫茫大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的中旬,日本华北方面军集中了两个多师团的兵力向晋南、晋西进犯。

等到3月初,日军约 4000 余人由蒲县西进,企图占领大宁和马斗关黄河渡口,对陕甘宁边区构成了巨大威胁。

16 日,三四三旅在午城、井沟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激战。

突然,日军的一发炮弹突然而至。根本不待陈士榘作出任何反应,炮弹就在他的左侧炸响,将他直接掀翻到旁边的壕沟里。

这一次,陈士榘受伤严重。从上到下,多处负伤,他的胳膊上、腿上血肉模糊,整个左侧几乎没有几处好地方了,左耳鼓膜更是直接被震破了。

由于伤势严重,他被转送到了延安后方医院进行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2日上午,江青突然骑着马赶来医院。她是受了毛泽东的委托,要转交给陈士榘一封慰问信和 200 元钱。毛泽东的信并不长,只是让他先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康复好重返战场。

陈士榘看到信后大受激励,也十分感动。

或许这就是在战场上厮杀的男人之间的浪漫。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只需要一句“重返战场”就能让人燃起熊熊斗志来。

9月上旬,日军派遣第一零八师团一部沿汾离公路向西进犯,先后占领了离石和柳林,又进逼军渡、碛口,威胁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

为了迎击日军,三四三旅迅速向汾离公路前进。陈光、陈士榘带领部队,指挥得当,相继取得了汾离公路油坊坪、薛公岭、王家池三次大捷,共歼灭日军 1000 余人,给西犯黄河的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

毛泽东听闻部队连连击溃日军,曾经幽默地说:“二陈(陈光、陈士榘) 拒敌,吾无忧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2月,一一五师师部及三四三旅奉命向东挺进山东,留下了三四三旅补充团与由晋西游击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合编成立的晋西独立支队,下辖第一、第二团,在吕梁山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陈士榘当时担任支队司令员,他一边积极发动群众,加强地方武装;一边与日伪军进行斗争,多次击溃日军。

12 月,阎锡山密谋制造了“十二月事变”,想要袭击晋西独立支队、山西决死第二纵队。

陈士榘指挥晋西独立支队奋起自卫,在水头、石口一带打退了阎部第十九军的进攻,还歼灭了一个部。

次年 2 月,他又率独立支队在贺龙的统一指挥下参加了临县反顽战斗,与坚持晋西北的暂编第一师、决死第四纵队会合后,直接向阎部骑兵第一军发起了反击,很快歼灭了敌军的一个部,让敌军仓皇逃窜。

相继重挫阎部,让敌人节节败退。陈士榘率领的部队创下了优秀战绩,这件事很快传开了。毛泽东听闻后,欣慰地说:“士榘之勇,匪夷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春,在中南海小礼堂的会议厅里,毛主席会见众将领时,亲切地握住了陈士榘的手。

毛主席看见老友,似乎就想起了当年,他有些感叹地说:“陈士榘同志,如果说党内有山头的话,我们还是一个山头呢,都是井冈山的。”

接着,毛主席又问陈士榘:“当年咱们一同上井冈山的,现在还有多少人?”

毛主席口中所说的当年一起上井冈山的人,指的就是第一批同上井冈山的同志们。

陈士榘回答道:“大概还有20多个人。我们这些人能活到现在,都是托了毛主席的福。”

毛主席连忙摆摆手说:“这就不对了,其实是托了共产党的福,我们都是托了共产党的福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两人都已经不再是当年有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了。岁月在两人的身上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尤其是毛主席,他的一举一动都已经显得很吃力了。

我们总是不愿意去相信,这些伟人也会老去。曾经高大伟岸的身躯也会变得佝偻,曾经意气风发,在战场上披荆斩棘的战士,也会显出如此虚弱的样子。

作别之时,陈士榘郑重地向毛主席敬礼说:“祝愿毛主席健康长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每一轮太阳都有它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发展奉献了一生的毛主席还是在1976年9月9日与世长逝了。

1995年4月4日,陈士榘迎来了他的86岁生日。

此前,他心脏病复发。彼时身上又浮肿得厉害。大家都预感到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了。他的老战友、老部下,还有他的子女家人,都很想最后再好好为这个为党为国奔走一辈子的老战士好好祝个寿。

但生日这一天,陈士榘吩咐工作人员端来了一坛清水。他用已经很虚弱的声音跟大家说:“我们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绝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我们共产党人为官就要像清水一样清白。”

就这样,陈士榘以清水为伴,以茶代酒,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希望,这两位好友已经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新聚在了一起,或许谈起从前那些年的激情与奋发,又或许谈起今日已经傲然挺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然后相视一笑。

正如陈士榘将军之子陈人康所言,“虽然父亲那一代人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光辉人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要继承前人的意志,将他们未走完的路继续好好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