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剧中最完美的一个演员,就是胡宗宪。

他站得高,看得透,有担当,有信念,对局势的预估非常准确,并同时得到了嘉靖帝、严党、清流的认同。

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最后没有进入内阁,反而是不粘锅赵贞吉进入了内阁。

一个这么优秀的人,不能位及人臣,是不是剧情的败笔?

其实不是,按照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他不可能进入内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他有做人的原则,不肯出卖恩师严嵩,换取前程。

同样他不可能和严世蕃一起,胡作非为。

在党争的风口浪尖,他没法得到任何一方的信任,是进不了内阁的。

复杂的朝局

胡宗宪严嵩一手培养起来的官员,在中央做过兵部尚书,之后严党派他去东南消除海上隐患,也是严嵩心中严党合格的接班人。

有胡宗宪在,严党就无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是严党的天下,除了胡宗宪,郑必昌、何茂才都是小阁老的人。

严党要在浙江搞改稻为桑,原本以为是很简单,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严世蕃以及手下没有底线,没有原则,胡宗宪为了浙江大局,硬顶。

在胡宗宪的心中,花个三年时间完成改稻为桑,不会造成浙江的困局。

结果严世蕃绕开胡宗宪,直接命令手下毁堤淹水田,弄得浙江农民要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的胡宗宪不能袖手旁观,下令分洪,淹了一个半县,浙江出了大事,他的责任也是逃不掉的。

改稻为桑1.0失败,胡宗宪无差别斩杀了自己的亲信马宁远,依附于严党的淳安、建德两个知县,还有河道监管太监李玄。

嘉靖紧急召见胡宗宪、谭纶、杨金水,询问浙江改稻为桑情况。

胡宗宪将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报了一个河堤失修,并没有将马宁远的证词呈上。他被撤掉浙直巡抚的职位,专心于军事。

改稻为桑进入2.0,严党派了高翰文做杭州知府,清流则派了海瑞、王永汲做淳安、建德的知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形势更加不受控制,沈一石用织造局的名义买田,之后又改为赈灾。

改稻为桑再一次失败,东南打仗没有钱,只能抄了沈一石的家,弥补。

之后沈一石的账册送到嘉靖处,即将要掀起浙江惊天大案。

嘉靖想法

胡宗宪是嘉靖难得认可的官员,认为他是公忠体国,有才能、有格局。

浙江毁堤淹田发生后,胡宗宪不仅保全了皇帝的脸面,也保住了严党,暂时为它续命,起码朝廷的平衡没有被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心中的想法,在倒严时,把胡宗宪摘出来,让他入阁,做首辅。

当然也不是没有条件的,需要胡宗宪交出投名状,出卖严嵩,这是胡做不到的。

在皇帝心中,胡宗宪平定东南,立下大功;然后脱离严党,这样他就可以及进入内阁,可胡宗宪拒绝了,嘉靖能给到胡宗宪平安退休,就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不适应朝局,不能一心为皇帝做事的人,就不会去用。

严党的想法

胡宗宪是严嵩一手提拔的人,看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严世蕃及其小团伙罗龙文、鄢懋卿是看不惯他的,包括他们在浙江的下属郑必昌、何茂才也不听胡宗宪的。

严嵩希望用胡宗宪保自己的下半生的平安,因为胡是清流和皇帝都认可的人,如果他做首辅,起码可以保住自己的命。

但是严世蕃不愿意,和清流一起反胡宗宪,严嵩最终也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了胡。

胡宗宪在严党内部,只有严嵩的器重,他不在严党的核心圈,严党的人事权在严世蕃手中,那么胡宗宪在严党的影响力也就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嵩如果退休,严世蕃也一定和胡作对,将他架空。

清流想法

清流派谭纶去浙江盯住胡宗宪,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让他为清流所用,做倒严的工具人。

还有一点就是让严党也忌惮胡宗宪,让浙江彻底乱起来。

清流的用心确实不善,这么做将胡宗宪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做了任何不符合严党利益的事情,就会被冠上背叛严党,这样一来,胡宗宪就会被严党排斥。

胡宗宪如果顺势就加入了清流的话,那么胡宗宪就会落下一个叛徒的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要的就是让严党失去对胡宗宪的信任,顺理成章的让严世蕃一党去搞,这些人胡作非为,一定会搞的天怒人怨,甚至逼反浙江。

清流的张居正曾经说过,不如让浙江乱起来,将这个毒瘤切掉。

还是李妃否定了他的想法,要给裕王和世子留下名声。

东南第一明白人

胡宗宪看得透,看得清。

他只要在东南完成平定海上通路,出卖了恩师,就可以拜相回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不想做小人,当然不仅仅是名声的问题,还有他未来的处境会更难。

嘉靖决心倒严,想把胡宗宪摘出来,但是胡宗宪知道,树倒猢狲散,他即便是进入了内阁,封侯拜相,但是他在内阁只是一个摆设,没有人会听他的,说不定会被诬陷。

他明白自己的处境,严党视他为叛徒,清流又不信任他,不如归隐家乡做一个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