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药物故事——夏枯草治目疼

<!--@@SectionTitle="夏枯草治目疼的故事" Type="norma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珍曰]:一男子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及头半边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夏枯草“发明”。

中文释义

中文释义

关于夏枯草治目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男士,经常出现眼珠疼痛的病症,夜里疼痛加重,连带着眉棱骨也疼痛,慢慢发展到半边头肿痛,十分痛苦。用苦寒的黄连膏外用后疼痛反而加重,随后用了很多药物治疗都没有疗效。便采用艾灸疗法试着治疗,用了品质最好的蕲艾绒灸了厥阴、少阳经穴位,疼痛即可缓解,但过后半天疼痛又会发作,病情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直至后来找到一个以夏枯草为主药的方剂使用后才出现了转机,具体方法是用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研磨成粉,清茶调服,每次服一钱半,第一次服后疼痛即可明显缓解,再服第二次效果显著,总共服用四、五服后病情竟获痊愈。如此神效,连李时珍也觉得神奇。

夏枯草治目疼的机理

夏枯草治目疼的机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枯草

夏枯草

黎易居士用夏枯草可以治疗眼睛疼痛,通常是用砂糖水浸泡一夜后使用,取的是夏枯草治疗内热、降肝火之功效。

楼全善用夏枯草治疗眼珠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加剧者或使用苦寒药外治后加重者效果尤为明显。其机理即在于眼睛属足厥阴肝经,而苦寒药及夜间的阴阳属性皆属于阴,因而足厥阴肝经的眼疾可以在夜间及误用苦寒药物后由于阴气太甚而导致病情加重,此时急需使用阳气偏盛的药物来化解阴霾,而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走足厥阴肝经,正是一味化解足厥阴肝经阴气偏盛的良药,所以用夏枯草治疗目疼有如此神效。

夏枯草得名

夏枯草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枯草是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夏季当果穗半枯时采收,晒干入药,其以穗大、色棕红、摇之作响者为佳。关于其得名,在《本草纲目》有这样的记载:“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可见夏枯草乃由其植株入夏渐枯而得名。

夏枯草的用药历史

夏枯草的用药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载其“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明代《本草纲目》载:“其草易得,其功甚多”

明代《外科正宗》记载有夏枯草汤;

清代《张氏医通》记载有夏枯草散,清代《医宗金鉴》记载有夏枯草膏;

在现代其被制作成夏枯草煎膏剂、口服液、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搽剂等众多制剂,《中国药典》也收载了夏枯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清脑降压片、夏枯草口服液、乳癖消片等。

夏枯草药食两用的"曲折之路"

夏枯草药食两用的"曲折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枯草今天已成为人们广泛认可为药食两用品种,其实夏枯草在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药食同源目录中并没有列入,但夏枯草一直都是岭南地区习用凉茶的主药原料。如著名的王老吉凉茶、黄振龙凉茶、廿四味凉茶等均有夏枯草。因而在2005年广东某知名品牌凉茶就曾遭遇过职业打假人以该凉茶作为食品含有并不属于药食两用品种的夏枯草而提起的诉讼。

为了给法庭提供必要的佐证材料,在该知名品牌凉茶主产地广东的有关部门举行的论证会上,梅全喜教授做了“古今食用夏枯草”的发言,考证了夏枯草在中国作为食物食用也已经有千余年历史:

1.宋代的《本草衍义》记载:“夏枯草……,初生嫩叶时做菜食之,须浸洗淘去苦水。”;

2.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的食用方法:“嫩苗沦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可食。”;

3.明代朱棣《救荒本草》及姚可成《食物本草》等都有食用夏枯草的记载,其中《食物本草》还指出“以作菹茹,极佳美。”

并向会务组提供了历代本草记载夏枯草食用的原始文献复印件,同时,梅全喜教授还把考证的内容整理成文章“古今食用夏枯草”发表在《家庭中医药》杂志2005年第七期上,这些资料为该知名品牌凉茶赢得这场官司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此后,卫生部于2010年发布的第3号公告中明确允许夏枯草等可作为凉茶饮料的原料使用。至此,人们以普遍认可夏枯草作为药食两用品种了。其实,在欧洲夏枯草也经常作为食物或茶被广泛食用。

夏枯草用于化妆品

夏枯草用于化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夏枯草提取物、夏枯草花提取物、夏枯草叶提取物、夏枯草茎提取物被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如茱莉蔻菁萃复颜手霜、体乳、精华素、日霜等均含有夏枯草的不同部位提取物。

壹:皮肤美白剂

夏枯草提取物能保湿护肤,打开黑色素集合斑点,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起到美白祛斑的效果,故有做皮肤美白剂。

贰:防脱发

夏枯草提取物对因雄性激素偏高而产生的脱发有防治作用,可以刺激头发的生长;

叁:其他

还可以作为抗菌剂、抗炎剂、抗皱剂、保湿剂和除臭剂应用于化妆品,均有一定效果。

夏枯草的

临床应用及配伍

临床应用及配伍

临床应用

夏枯草性味:辛、苦,寒。归肝、胆经,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现代常用于淋巴结核、乳痈、甲状腺肿、血崩、高血压、肺结核、口眼歪斜、筋骨疼痛、带下、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及细菌性痢疾等的治疗。

常用配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伍

中医认为其是护肝“圣药”,

清肝明目之要药,

尤善治血虚肝热之目珠夜痛:

1.若为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者,可配伍菊花、黄芩、石决明等以清热平肝。

2.若风温上郁,或风热偏盛,可配伍桑叶、连翘、草决明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

3.若肝郁化火者,可配伍配香附,可加强其解气郁、散火结之功。

4.若阴血亏虚,至夜目珠痛甚,可配伍当归、白芍、地黄等滋阴养血,亦可加枸杞子、石斛等养肝明目之品。

夏枯草还能消炎散结

夏枯草还能消炎散结

对于一些炎症肿大等有较好疗效:

1.用于腮腺炎和乳腺炎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治疗时可以配伍柴胡、浙贝母等,水煎服。

2.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也有出色治疗功效,治疗时可以把夏枯草与玄参、牡蛎、浙贝母一起煎汁服用。

夏枯草的药理作用

夏枯草的药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枯草中主要含有萜类、酚酸类、黄酮类、甾醇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及糖类等成分。其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1.抗菌、抗病毒作用

夏枯草水煎剂及鲜品榨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黄癣菌等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夏枯草水提物可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生存周期,有抗 HIV 活性。

2、抗炎、调节免疫作用:

夏枯草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用于多种炎症。

3、保肝作用:

夏枯草对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ALT、AST有明显降低作用。

4、降血压作用:

夏枯草中含有众多提取物成分,能有效地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帮助。

5、降血糖作用:

可改善糖耐量、增加肝糖原合成等;可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体内氧化应激,长时间作用可显著增加血清胰岛素量。

6.调脂作用:

夏枯草水提物可有效降低肥胖小鼠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调整脂代谢。

7、抗肿瘤作用:

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可用于肺腺癌、乳腺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疾病。

8、其他作用:

夏枯草还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镇静催眠、镇咳祛痰、抑制大鼠尿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及抗抑郁等作用。

夏枯草的民间偏方

夏枯草的民间偏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方

夏枯草不仅可以药用,也可用于食疗,其是广东民间暑夏时常用的煲汤料之一,下面介绍几个夏枯草的偏方:

壹:治疗高血压

夏枯草(鲜)90克,冬蜜30克,开水冲或炖服。

贰:治疗头晕目眩

夏枯草60克,冰糖15克, 开水冲或炖, 饭后服用 。

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夏枯草60克,大枣、白砂糖各30克。将夏枯草与大枣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加白砂糖和水500~600毫升,以文火煎至250~300毫升,早、晚空腹分服。

肆:治疗目赤肿痛、目珠疼痛

夏枯草、菊花、桑叶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伍: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鲜夏枯草30-60克,水煎服。

陆:治疗乳痈初起

夏枯草、蒲公英各等份, 酒煎服,或作丸服亦可。

柒: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用夏枯草1斤,加水2000ml,煎至1000-1200ml,每次口服30-50ml,日服3次。

捌:治产后血晕

鲜夏枯草绞汁服用。

玖:治疗顽固性失眠

夏枯草、姜半夏各12g,薏苡仁60g,珍珠母30g,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拾:治疗足跟痛

夏枯草50克,食醋1000 毫升,将夏枯草放入食醋内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 先熏后洗患处 20分钟, 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 少则3-4剂, 多则7-8剂, 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1.夏枯草性寒清泄,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本草通玄》说:“久用亦防伤脾 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2.药物配伍禁忌:

夏枯草富含钾离子,不宜与钾盐配用,也不宜与螺内酯、氨苯蝶啶等保钾排钠药合用,易致高钾血症。

3.食用禁忌:

夏枯草和富含铁质食品不能一起食用,会影响人体对铁质的吸收。

4.过敏反应:

可能出现皮肤麻疹、丘疹或红斑、全身瘙痒,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腹痛、腹泻、心悸等,一旦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孙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

梅全喜 主任中药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药学部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 孙丽 梅全喜

审核编辑:荆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刘开飞

美术设计:EBLAST 刘家琦

-《本草纲目》中药故事之五十一 :陈皮泻下治冷积

-《本草纲目》中药故事之五十二 :黄柏善清下焦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