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2月起,英国军情六处(MI6)遇到惊人状况,他们在东欧最有价值的间谍,突然一个个失去联系,无端消失了。

在此之前,军情六处对东欧的情报工作正常,那是他们多年来纵深布建间谍网的结果。

但到年初,情报来源一个个中断了。

军情六处意识到,他们遇到了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先出事的,是东德秘密情报机关“史塔西”的一名叛逃上校。

克里斯托夫··格拉斯曼,原是“史塔西”负责人事工作的一名上校,因为生活作风不检点,格拉斯曼被上级认为是一个隐患,准备让他提前退役。

但格拉斯曼与英国秘密情报人员取得联系,于1953年7月叛逃了。

叛逃之后,格拉斯曼一直住在西柏林,配合军情六处劝降“史塔西”官员。

军情六处为他提供了一处秘密居所,接通了与英国特工联系的警报器,出入有严密保护。

不料,1956年2月初,格拉斯曼不见了,如同人间蒸发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特工检查了格拉斯曼的居所,没有发现异常状况。

第二个出事的,是苏军总参情报局“格鲁乌”的彼得·波波夫上校。

彼得·波波夫,格鲁乌总务局局长,1953年在奥地利被中情局女特工拉下水,向美英提供了大量机密情报。

美英对波波夫非常重视,成立了一个名为“SR-9”的特别分队,专门经营波波夫这条线。

1956年2月18日,波波夫在莫斯科的一辆公交车上突然被捕,1960年1月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由于波波夫是格鲁乌史上第一个叛徒,为了杀一儆百,他被拉到格鲁乌大楼前,当着昔日同事的面,“像对待野兽一样泼上汽油……”

事情还远未结束。

1956年4月22日,几名苏联士兵在维修电缆时,“意外”发现了柏林隧道。他们将隧道顶部炸开,强行闯入。

当时正有3个美国工程师在里面工作,他们在仓皇逃跑时,竟忘记将机器关闭。

柏林隧道的秘密随之曝光。

这条隧道长430米,其中有270米在东柏林,由军情六处和中情局秘密施工,挖到驻东德苏军的通信电缆附近,采用搭线办法,把苏军加密的电讯信号回波收集下来,经过技术处理,还原成清晰的通讯内容,以获取苏军机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项秘密工作代号为“黄金行动”,1953年12月动工,1955年2月25日竣工,耗资2500万美元。

隧道内安置了600多台机器,对应东柏林的600多对电话线路,把全部电讯信号一点不漏录下来。这样,平均每天要使用800 盘磁带,打印至少4000米长的文传打字带。

为了翻译这些材料,安排了50名精通俄语和德语的人员,在一间只有约14平方的密室里从事翻译工作。

英美情报部门相信,柏林隧道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情报源。

但事与愿违,一年多来,他们得到的似乎是苏军事先筛选过的信息,充满陈词滥调,还有很多关于性的粗鲁对话。

柏林隧道曝光后,苏军大做文章,召开记者会,公布英美入侵苏联管辖区、窃取情报的丑闻,还让记者和民众进入隧道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损失像飓风一样迅猛发展,先后失去联系的间谍超过500人,英国战后在东欧建立的情报网几乎被摧毁,甚至连远在埃及的4名间谍也突然失联。

这是军情六处成立以来遇到的最糟糕情况。

军情六处高层坚信,内部出了叛徒。

每当一名英国间谍消失,军情六处高层对自己人的信任就会崩溃一点。

一开始,高层面面相觑,感到惊奇。

后来,他们出离了愤怒,开始歇斯底里。

军情六处着手成立了一个反间谍部门,限期找出叛徒。

班子虽然成立了,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弄得草木皆兵,气氛格外紧张。

他们首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表,根据酗酒、婚姻失败、财务窘境等二十项指标,进行排查比对,筛选内部嫌疑人。

但这个工作量太大了,进展缓慢。

反间谍部门的焦虑日益加大,最终升级为妄想性的内奸搜捕行动,几乎让整个英国情报部门四分五裂。

他们甚至认为,军情五处的头目罗杰·霍利斯爵士是苏联潜伏特工。

妄想症还蔓延到政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间谍部门开始怀疑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是“鼹鼠”,着手对他调查。

正在崛起的工党成员伯纳德 · 弗劳德,被反间谍部门盘问他与苏联的所谓关系,他一气之下,自尽以证清白。

1959年3月,美国驻瑞士大使馆收到一封匿名信,自称“狙击手”,透露英国军情六处内部隐藏着一个十分活跃的苏联间谍,代号“钻石”。

美国中情局分析了来信的文法、打字机和油墨等痕迹,认为对方来自波兰。

中情局随后把情况通报了英国军情六处。

这时,潜伏在军情六处的“钻石”也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向克格勃报告:波兰情报部门有一个为西方效力的间谍,代号为“狙击手”,此人已对“钻石”构成威胁,要求立刻拔掉。

克格勃通知波兰情报部门,立刻开展内部调查。

令人没想到的是,主管这次调查的米哈伊尔·戈列涅夫斯基,正是代号“狙击手”的间谍,他的真实身份是波兰军事情报局副局长。

大吃一惊的戈列涅夫斯基沉不住气了,三十六计走为上。1959年圣诞节,他借口外出旅游,携情妇到了东德,然后在中情局特工的接应下进入西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波兰有所察觉,他已经到了美国。

1960年1月,英国反间谍人员前往美国,询问有关“钻石”的更多情况。

戈列涅夫斯基提醒英国人,“钻石”是军情六处驻柏林情报站人员,1960 年以后,他突然在柏林消失,联系渠道也中断了。

直到这时,英国人才恍然大悟。

1960年调离柏林情报站的,只有乔治·布莱克一人。

两天后,正在中东搜集苏伊士运河危机情报的乔治·布莱克接到通知,赶回伦敦开会。

当他来到六楼的局长办公室,马上被反间谍部门逮捕。

经过三天三夜的无情审问,布莱克承认自己是一名苏联间谍。

至于乔治·布莱克背叛英国的理由,和钱、女人都没有关系,而是和信念有关,和1929年的大萧条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治·布莱克,1922年11月11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父亲是犹太裔西班牙人,是一位金融学家,做过埃及总督的财政顾问,母亲是荷兰显族后裔。

7岁那年,发生了1929年的大萧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大萧条波及整个西方,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极强,造成的灾难是人类现代史上前所未见的。

布莱克的父亲未能幸免,因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宣告破产。

从此,布莱克的家境一落千丈,饱受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1936年,一蹶不振的父亲自尽了。

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3岁的布莱克离开了母亲和姐妹,被送到埃及,和姑姑一家生活。

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我确信,那些年我经历了一场身份危机。”

16岁时,他又回到了荷兰。第二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母亲和姐妹都在混乱中失散,他加入了抵抗组织。

1943年,布莱克为了逃避盖世太保的搜捕,到了伦敦,在英国海军申请了一份文员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他临时被派去一个工作室,帮忙翻译,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初恋爱丽丝·皮克。

爱丽丝不是个普通的打字员,她在军情六处担任秘书,家世显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决定招募布莱克为MI6的间谍,在她看来,布莱克聪明机警,富有勇气和创造力,拥有多元文化背景,通晓多国语言,没有比他更合适的间谍人选了。

这段爱情因为爱丽丝父母的阻挠,没能修成正果,但布莱克却阴差阳错,成了一名职业间谍。

进入军情六处以后,布莱克对同事整天沉迷于酒和女人感到不安,越来越鄙视英国的社会制度,觉得它正日益走向腐朽。

他主动要求,到剑桥大学唐宁学院学习俄语。

1949年初,布莱克被派往汉城,以外交人员身份作掩护,组建那里的情报机构。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布莱克对英国彻底失望了。

1950年初,布莱克判断战火即将点燃,便申请撤离汉城。

但外交部告诉他,英国将在任何冲突中保持中立,他作为观察员留在原地,不会有危险。

谁知道,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几天后,英国出尔反尔,跟随美国参战了。

布莱克极度震惊,感到自己被英国出卖了,最后一点希望幻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莱克和其他10名英法外交官,作为敌对国参战人员,被人民军关进了战俘营。

在战俘营,发了三本书,一本英文书《金银岛》,大家抢着看,弄得支离破碎;还有两本俄语书——两卷本的《资本论》。

战俘里会说俄语的只有布莱克和霍尔特,两人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书的内容。

那年冬天,因为寒冷和饥饿,一半人在布莱克的身边死去,包括霍尔特。

布莱克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他得出了结论:“如果我必须死去,我想为一个我可以相信的事业而死。”

一个晚上,他秘密地把一张俄文字条交给了看管军官,让其转交苏联大使馆。

六个星期后,在战俘营附近的一个镇上,克格勃官员尼古拉・洛延科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认为布莱克可以信任。

洛延科的理由有三个:

① 毕竟他不是在英国长大的,他对英国名义上的忠诚是有限的。而且,布莱克认为英国和军情六处在战后都沦为了二流,不值得自己为之效力终生。

② 1929年的大萧条摧毁了他父亲的生意和生命,让他对西方社会制度极度失望。

③ 他所有的旧停泊处都消失了,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目标,一种归属感,希望通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目标,寻求活下去的动力。

就这样,布莱克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了一名苏联间谍。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1929年的大萧条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3年3月22日,布莱克被释放回国,与母亲团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休假结束后,他回到军情六处。

1954年10月,他与军情六处秘书吉莉安·艾伦结婚。

1955年,布莱克被任命为柏林站技术行动部副主任,负责招募苏联官员作为双面谍,这为他的背叛活动提供了理想的掩护。

在之后的4年里,布莱克向克格勃提供了用小型美乐时相机拍摄的数千页的秘密材料,包括MI6在东欧的五六百名间谍的分布情况。

这些人后来全数被捕,又被苏联陆续释放,除了42人下落不明。

布莱克后来回忆:“我不知道我交出了什么,因为太多了。”

由于布莱克提供的情报太多,克格勃甚至要求他少透露一些,以减少暴露的风险,这在情报战中极为罕见。

柏林隧道一开工,布莱克就把这项秘密计划告诉了克格勃,但苏联为了保护他,一直佯装不知,只在线路上说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甚至故意透露一些假情报。直到需要曝光的时候,才设计了一个通信兵一脚踩进隧道的故事。

1959年初,布莱克调回伦敦总部。不久,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英国决定派一位能够掌握多国语言的人到那里工作,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语言大师”布莱克身上。

1961年5月3日,乔治·布莱克在伦敦刑事法院接受审判。

根据1911年的《保密法》,他本以为自己会被判刑14年,这是泄密罪的最长刑期。

没想到,法庭判了他42年,3个14年,这是英国现代史上最长的刑期。

法庭认为,由于布莱克的叛变,导致500余名英国间谍暴露,其中42人死于非命,为此判处他42年徒刑,这相当于每一个被处决的英国间谍的一年刑期。

之后,他被关进伦敦北郊的沃姆伍德·斯克拉布监狱。

布莱克后来回忆道,“很多人愿意帮助我,因为他们认为关这么长是不人道的。”

5年之后,布莱克成功越狱,再次让英国当局蒙羞。

他在狱中认识了肖恩·伯克,一个出生于爱尔兰的轻刑犯,以及迈克尔·兰德尔和帕特里克·波特尔,两个爱尔兰反核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迈克尔·兰德尔(左)和帕特里克·波特尔

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顺利说动了三人。

伯克获释后,决定帮助布雷克越狱。

一些消息指出,该计划是由奥斯卡最佳导演托尼·理查森资助的。

宽松的监狱防备帮助了他的逃跑。

1966年10月22日晚上,星期六,布莱克打破了他牢房走廊尽头的一扇窗户,爬过窗户,滑下门廊,走向围墙,在借助一个绳梯攀爬6米高的围墙时,布莱克重重摔了一跤,手腕骨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候在围墙外面的伯克抢上一步,拖起布莱克,塞进后车门,迅速发动汽车,一溜烟跑掉了。

在伦敦各种各样的房子里轮换躲藏了2个月后,他藏身露营车底部,渡过英吉利海峡,穿过北欧,只身偷越边界到东德,然后去了苏联。

导演希区柯克曾被布莱克所吸引,花了生命中最后十年时间,试图将他的传奇经历拍成电影。

在苏联,作为一个英雄,布莱克受到热烈欢迎,被授予苏联公民资格、克格勃上校军衔和红旗勋章。

布莱克在英国育有3个子女,逃亡苏联后,1968年在莫斯科与伊达·卡列耶娃重组家庭,1971年生下儿子米哈伊尔。

刚到苏联,他从事将俄文著作翻译成荷兰语的工作。1974年以后,就职于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主要研究中东问题。

1990年,68岁的布莱克打破沉默,出版了自传《别无选择》,后来又出了一本《透明的墙》。

退休后,他住在莫斯科郊外的乡间别墅,听力不佳。

2007年11月12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公开为布莱克庆祝85岁寿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受路透的连线采访时,布莱克承认,曾交给前苏联五六百人的英国间谍名单。

但他否认自己导致了42名英国间谍遇害,他说,当时和克格勃谈好了,没有必要加害他们。

布莱克对路透说:“能活到这把年纪,身体还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过着有趣、充实的生活,我觉得非常幸运。”

不久,他在英国的三个儿子,安东尼、詹姆斯和帕特里克,在莫斯科见到了他,这是父子之间时隔47年的见面。

布莱克还有一个俄罗斯儿子,米哈伊尔,是一名大学教师。

随后,布莱克异想天开,给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写信,申请返回英国,会见他的孙辈。

布莱尔首相的答复是:“试试看,你会被逮捕的。”

2020年12月26日,布莱克在莫斯科病逝,享年98岁。

俄罗斯当局公开表示“深切哀悼”,高度赞扬了这位老人所做出的贡献。

英美媒体上,“MI6头号叛徒”、“西方的头号罪人”、“冷战的头号鼹鼠”等字眼随处可见。也有专家认为,他是现代谍报史上宗师级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31日,他的灵柩按军礼下葬。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长纳里什金在悼词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故事被写成书,拍成电影。在情报界,他备受尊重。70年来,他的生活与俄罗斯和苏联的情报工作息息相关,他才华横溢,始终展现出非凡毅力,随时准备承担艰巨任务……他选择了一条果断而不妥协的道路,为人类的理想,为一个公正而自由的世界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