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中俯瞰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

华灯初上,悠扬旋律在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响起。音乐、美食、老建筑,升腾着城市“烟火气”,涌动着消费生机。

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是萧山以社会资本撬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创新样本。本期的主人公洪敏,作为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一员,从一位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角度,讲述了她与大运河的故事。

巨大流量背后的坚实支撑

2022年,随着东巢艺术公园的“火爆”,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是在那一年,洪敏担任街区属地北干街道的宣传委员,加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队伍。

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大特点是创新引入社会资本撬动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但引入社会资本,并不代表政府可以做“甩手掌柜”。洪敏向我们分享了“一棵树”的故事——

此前,东巢车辆出入口的一棵梧桐树,影响了车辆动线。能不能移树?当园区运营方提出这个疑问后,街道、交警、城管、住建等多个部门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最终为树木办妥了迁移审批。

在洪敏看来,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能够成为“顶流”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从水电燃气、管网改造,到路灯亮化,街区内的一棵树、一根管线、一盏路灯都是她和同事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年客流量已超300万人次,全年开展活动超200场。每一场活动背后,北干街道和区级部门都通过提前预测、精准部署,为市民游客提供了“管理无感、安全有感”的保障。

“政府的服务是街区巨大流量背后的坚实支撑。”在洪敏看来,面对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政府能做的就是“多服务、少伸手”,给足运营方空间和活力,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

而在街区之外,市民们如何与街区产生关联,也是这位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思考的重点。“大运河保护传承的不仅仅是一条河道,更是沿线居民的幸福生活。”洪敏介绍,目前,借助东巢、萧然山街等新场景,北干街道为社区链接文学、诗歌、音乐、戏剧、手工艺、非遗和宋韵等多元文化活动。“在这里,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一位商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合作伙伴;每一位居民都能尽享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区镇两级还计划贯通运河两岸的绿道,让更多人能够走进运河、亲近运河。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红火的同时,新的使命和责任随之而来。

沿着东巢、萧然山街一路向东,距离萧杭路不远处有一座极不起眼的石拱桥,桥下是内运河。走上石拱桥,宽阔的河面在眼前打开,河畔绿树倒映在水中,一旁是青砖砌成的老建筑,仿佛穿越时空之门。区块内,萧山火车西站货场仓库、铁路房屋建筑群、江南大厦七道仓库建筑群等一大批历史建筑,还有废弃的铁路轨道,都是萧山火车西站繁华变迁的见证者。

这里是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区块内历史建筑众多,也是保护与利用的难点。为了摸清历史街区的“家底”,来到北干的这两年时间里,洪敏和同事们在这里走了无数遍,如今,她已对历史街区内数十个点位的建筑产权如数家珍。

过程不易,洪敏说,背后是各方力量的共同守护——目前,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已由区级平台作为投资主体,启动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去年年底,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已正式“升格”为省级历史街区。萧山也组建了大运河专班,在杭州市萧山区文创产业中心的主导下,举全区之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其中就包括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建设。

从地图上看,杭萧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如同一叶扁舟。随着“船头”历史街区三期的有序推进,萧山之舟扬帆起航,古运河也将在萧山诗意流淌、青春焕发。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