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6月20日讯(研究员 陈侃迪)自2012年7月《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公布以来,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已连续走过了12年的道路,2018年期间管理规模一度从2000亿元左右跌到1000亿元附近,2020年开始又重新回升至2000亿元以上。

2022年期货资管净资产规模达到历史的3659.25亿元高位,但如今又再次下滑到2700亿左右,这不仅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有关,也与期货公司自身的经营有关。

目前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一对一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二是集合账户资产管理,三是期货投资咨询(CTA)信托。

期货资管可投资的范围包括,期货、期权、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

不过,因起步较晚,目前期货资管仍存在规模小、自主管理能力不足、过高依赖通道业务以及衍生品投资比例不高等特点。

截至中期协最新一期公布的期货行业资管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1月份,所有完成备案的资产管理计划共2074只,资产规模2730.83亿元。

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共有602只,规模1967.21亿元占比高达72%,权益类产品仅有74.82亿元的规模,占比仅为2.7%。

此外,期货资管业务二八分化现象极为严重,第一名中信期货资管规模高达759.02亿元,在150家期货公司中占比27.79%,超过4分之一。

包括中信建投期货、弘业期货、海通期货、光大期货等前10名期货公司在内共计有2089.09亿元,占总规模的77%。也就是说,剩下的140家期货公司要平分余下的641.74亿,而这其中,还有诸多期货公司并未有开展资管业务。

规模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人员储备相较紧张

从整体的规模来看,虽然期货公司的资管规模就本身而言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就整个国内资管市场,其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据中信财富出版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资管规模(AUM)约142.82万亿元。

其中,银行理财产品26.80万亿元,公募基金产品27.60万亿元,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4.89万亿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12.41万亿元,私募基金20.32万亿元,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22.64万亿元(注:信托资产规模截至2023年3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8.16万亿元。

若按该报告数据来算,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共有12.41万亿元,而这其中期货的资管规模仅为0.27万亿元,尚不足一个零头,如与银行理财以及公募基金等头部相比更是有百倍的增长空间。

同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也非常紧缺。根据中期协数据,截止2023年末,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业人员共计9.4万多人,与之对应的是,全国142家券商则有超过45万名从业人员,是期货从业人员的4.6倍。

类通道产品较多,资管产品仍需走出特色

除去规模与人员外,资管产品的种类也较为固定。

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向财联社表示,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在2015年前出现了快速发展,但主要是配套A股市场的股指期货头寸为主,且配资现象较为突出,在2015年整顿之后资管规模大幅回落,后呈现恢复性发展。

结构上,由于期货市场总体容量的缘故,CTA基金占比一直处于低位,固收类产品占据主导。景川强调到,固收类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类通道产品,并且对期货公司利润贡献不大。而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聚焦本业的CTA产品发展缓慢,大部分规模都是通道业务堆出来的“虚胖”。

此外,通道类业务不仅“虚胖”,还容易成为非法金融犯罪活动的幌子。

2023年11月,证监会发布《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就指出,严厉打击以衍生品为“通道”规避证券期货市场监管的行为。将包括禁止通过衍生品交易规避持仓限额制度、信披制度、减持限售制度,禁止通过衍生品交易实施短线交易、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禁止衍生品经营机构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控人、董监高以及减持限售主体开展以该上市公司股票为标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等统一予以规范。

或许对于未来的期货资管行业,更应该从“小而美”出发,做出特色业务,例如今年黄金白银的大行情下,中财期货、中信期货等就抓住机遇发布了与黄金相关的资管产品,一度受市场好评。

着眼于未来,瑞达期货副总经理徐志谋此前向媒体表示,期货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衍生品市场的优势,严守合规和风控底线,寻找业务专业化、差异化、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实现资管业务能力和业务规模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