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太平洋科技

今日,OpenAI的灵魂人物伊利亚·苏茨克维(llya Sutskever)宣布成立新公司SSI(超级安全智能Safe SuperIntelligence)。

而就在半年前的OpenAI“宫斗”中,伊利亚作为的主要推动人,将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踢出公司,从而饱受争议。不少网友为奥尔特曼鸣不平。

如今,角色调换。伊利亚成立的AI安全公司获得了网友们的支持,而奥尔特曼却成为了网友口中的“伪君子”。这究竟是为何?

OpenAI:假公益,真赚钱?

这次对奥尔特曼的“声讨”源于一条“OpenAI将转为营利实体的信息”。 奥尔特曼近日向股东表示,打算将OpenAI彻底转向营利实体,不再由非营利性组织控制。

其实每次OpenAI有新动态时,关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intelligence research organization)的说法就会被众网友拖出来讨论一遍。讨论的重点主要在于OpenAI以“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

实际上,早在ChatGPT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奥尔特曼就推动成立了一家限制性营利实体「OpenAI LP」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家公司完全由原OpenAI(非营利性组织)控制,但可以进行营利操作。

同时,奥尔特曼还拉来了众多LP(有限合伙人)进行投资,微软就是其中一员。借助公司营利的属性,有限合伙人可以获得每年的利润分红。而这里的“有限”指的是OpenAI的分红只有上限100倍的回报。也就是说,赚的钱是有定额的,达到了之后就不能继续获取利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奥尔特曼看来,这样的组织架构限制了他的脚步。并且,这一轮的AI竞赛中,“堆数据、堆人才、堆算力”成为公开的取胜秘诀,这三者都需要「钱」来解决。

而商业世界的增长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依靠资本的力量实现规模的扩张;另一种是凭借组织的力量获得持续的增长。显然,为了让OpenAI在这轮AI竞赛中持续占领高位,奥尔特曼打算“双管齐下”——一边拉来新的董事“坐镇”,一边推动OpenAI转向营利组织。

成为营利组织后,“100倍回报”的限制就不复存在了,这样的回报激励能够进一步扩大合伙人范围。同时,如果走向了IPO(公开募股),这家半年时间估值就能翻3倍的明星公司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局。而当前860亿美元的估值(约6244亿人民币)也有可能为奥尔特曼本人带来巨大的财富。

然而,此消息一出,舆论却没有那么乐观。网友纷纷指责奥尔特曼,认为他“高呼着造福全人类的愿景,顶着非营利组织的名头,随意使用数据、资料训练AI模型,结果转头就准备IPO了”。

在网友看来,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更有甚者跑到奥尔特曼账号的评论区大骂他是“liar(骗子)”。专栏作家Edward Zitron在自己的博客中直接写了一篇名为《Sam Altman Is Full Of Shit》的文章。在国外社区reddit,还有网友专门建了一个话题区叫做“为什么奥尔特曼这么讨厌?”,这个话题下引发了网友的百条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在话题下回复

仅仅半年前,奥尔特曼被迫离开OpenAI时,网友们还纷纷为其辩护,认为OpenAI能走到今天,少不了奥尔特曼的付出,他是“天才级的战略家”。然而,如今他却成了“伪君子”“白莲花”。到底是什么让网友们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舆论何时反转?

时间线拉回到2023年3月,OpenAI发布了GPT-4,宣布AI进入新时代。过后不久,围绕AGI潜在危险等问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攻击OpenAI。当时的奥尔特曼选择参加专访来回应这个问题。

在专访中,奥尔特曼专门提及马斯克先前的一个采访。在当时的采访中,马斯克正遭遇着SpaceX的发展困境,主持人在节目中问马斯克:“许多太空先驱都在猛烈地抨击你,反对你,你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马斯克红着眼圈回答“很难受。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奥尔特曼把自己代入了当时马斯克的角色,他说:

“我敬仰马斯克,在成长过程中,他无疑是我的英雄。我知道他感受过不被理解的痛苦,所以他这么做(攻击OpenAI以及上诉等)的时候,我格外难过。”

“我希望他能多来了解一下,能来看看我们正在为自己的愿景付出了多少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专访在YouTube这一个平台上就有高达643万次的观看,在推特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奥尔特曼的感同身受让网友们都开始为他站队,认为马斯克只是“眼红”OpenAI现在的成就。

对奥尔特曼的支持延续不久。到了去年年末OpenAI的“宫斗大戏”时,不少网友开始内心对奥尔特曼产生了疑问。

这场“宫斗”的发起者是OpenAI的前首席科学家伊利亚。他是一位公认的有着技术理想的科学家,也是OpenAI能走到今天的灵魂人物。说服董事会开除奥尔特曼的理由是伊利亚“看到了AI的能力”,认为当前并不适合将大众暴露在AI面前。这一点,和奥尔特曼积极商业化的行为大相径庭。

奥尔特曼在这场“宫斗”中,离职又复职。一些OpenAI的员工跳到微软,又跟着奥尔特曼回归。看似什么都没变,但其实自此之后,在公开的场合里,伊利亚再也没有参与过任何公司动态。再次更新动态,就是最近宣布退出了OpenAI公司,成立了新的AI安全公司SSI(Safe SuperIntelligence)。

而“what did llya see?(伊利亚到底看到了什么)”也成为网友们心中的疑问。在伊利亚宣布成立新公司的帖子下仍有网友不停追问这个问题。推特上搜索相关词条,还能看到数千条网友追问的帖子。还有不少梗图在网络上传播。

让OpenAI真正声名鹊起的关键人物其实是伊利亚,但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内斗后,伊利亚被踢下牌桌,奥尔特曼重新掌权,AI安全&商业化之间的平衡彻底打破。但奥尔特曼并不打算止步于此。

最近,OpenAI调整了董事会席位。在四位新加入的董事中,保罗·中松(Paul Nakasone)美国前国家安全局局长来坐镇安全问题。剩下三位——苏·德斯蒙德-赫尔曼博士(Dr. Sue Desmond-Hellmann)、妮可·塞利格曼(Nicole Seligman)、斐济西莫(Fidji Simo),都是有着丰富的IPO经验的董事,其中不少还曾在社交头部应用Facebook中任职。请来这些商业大佬,奥尔特曼似乎是想让OpenAI商业化的这把火,烧得再旺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上的“松绑”和资本上的加持,“双管齐下”的奥尔特曼彻底放开手脚,开始商业化的道路。网友却越来越担心,尤其是当OpenAI宣布和苹果达成合作之时。

不确定性就是奥尔特曼

围绕奥尔特曼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OpenAI和苹果的合作。

在WWDC2024大会之后,库克接受专访时被问到“最近,有一些事情引发了对奥尔特曼判断力以及产品可信度的质疑,您有没有因此感到不安,甚至重新考虑?”

库克的回答十分理性,选择OpenAI合作的原因只是“现在他们有最好的模型”。

库克还补充道:“显然,我们不会永远只依赖某一个人或某个公司。我们也在与其他人合作。”据悉,苹果高管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则暗示未来可能与OpenAI的“劲敌”——谷歌 Gemini 达成协议。

在与OpenAI合作落地之时,以隐私安全著称的苹果也进行了一些微妙的处理:对于IOS 系统无法处理的请求,用户需要明确是自愿选择ChatGPT后,才会调用OpenAI。此举是对用户隐私安全的界限进行了清晰地划分,虽然合作,但苹果有意在将OpenAI和iOS生态之间建立起一道安全围墙。

而当天在WWDC的现场,到场支持的奥尔特曼却始终没有一个上台分享的机会。

在OpenAI初期,作为美国著名创业投资公司的年轻总裁奥尔特曼就是OpenAI最有力的代言人。他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为OpenAI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和马斯克之间的公关战也让不少网友开始相信这是一位AI世界的“屠龙少年”。

然而,随着口碑的转向,OpenAI的各种细节也在网络上不断被放大、审视。“ClosedAI”成为OpenAI如影随形的黑称。网友用“Closed”来讽刺OpenAI不开源,不透明,不负责任地攫取数据,滥用非营利组织的特权。

在这场AI大戏中,Sam 奥尔特曼的个人IP成为了与OpenAI强绑定的符号。

第一幕,OpenAI作为初创公司,在与大公司的博弈中以示弱的姿态平稳度过每一次追问,观众也得以看到了少年改变世界的赤诚和对技术的热忱。

然而第二幕中,随着剧情的推进,在观众眼中的“屠龙少年”似乎还有别的目的。观众心中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个人IP与公司的强绑定就不再是助力因素,而变成了公司发展的巨大隐患“liar(骗子)”“ClosedAI”等词的相继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AI的大戏还在继续,OpenAI能否继续发挥自己的先发优势,占领市场鳌头?奥尔特曼又该如何面对公众的质疑?相信更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