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于范围广、影响大、时间近,大都有一定的程度的了结。但,有人感到疑惑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创始人洪秀全、冯全山等人都是广东人,为何太平天国的起义会在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爆发呢?是巧合还是必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现在的广州市花都区人。农民出身,家庭条件应该不算太差,史书说是“耕读世家”,是读得起书的农民,算是农民中的殷实之家。

洪秀全7岁启蒙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14岁参加县试,名列前茅。老洪家及洪秀全本人,一定寄予厚望,像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幻想着有朝一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希望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从此高官厚、光宗耀祖。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洪秀全从16岁参考院试开始,先后考了15年,一共考了四次,每次都名落孙山,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很多人称洪秀全是落魄的秀才,其实他并没有考取秀才的资格,只能说是一个屡试不中的读书人。

连续四次应试不中,家道中落的洪秀全,无力再走科举之路,不能像一些人那样活到老考到老,只能半途而废,当私塾先生挣钱糊口。

15年的悬梁刺股、寒窗苦读付诸东流,长久以来“鲤鱼跳龙门”的人生梦想彻底破灭,洪秀全倍受打击,一时怒火攻心,大病一场。从此彻底改变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孔圣人由敬转恨,将家中供奉的孔子牌位砸得稀烂,对大清的朝廷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发誓与朝廷势不两立。

对科举绝望,决意与大清决裂的洪秀全,手无缚鸡之力,更无权无势,弱小卑微得如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犯上了臆想症,“他是奉上帝的旨意,到人间来斩妖除魔的天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秀全的这个怪异意念是怎么来的呢?道光十六年(1836年),第二次来广州赶考的洪秀全,在街头闲逛时,得到一本免费派发的《劝世良言》。这是一本摘录《圣经》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屡考屡败的刺激,对科举绝望的洪秀全,开始对这本新奇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病一场之后,头脑里突出出现了“自己是可以拯救天下苍生的上帝之子”的幻想,开始自命非凡起来,开始了走上他的“宗教”造神之路,开启了宣传“教义”,发展信徒的“伟大事业”。

洪秀全与自己的发小冯云山、族弟洪仁一起,在老家广东花县附近的村庄吸收教徒,之后又带领几个年轻的骨干,游走广东广州、顺德、南海、清远等珠江三角洲地区传教布道。

洪秀全的传教布道,并非简单地宣传基督教,他还自我创新,提出了所谓的“罢黜诸神,独尊上帝”,将矛盾直接对准中国读书人的千古圣人——“孔子”和千古绝学——“儒家学说”。每到一个地方“宣教”,都四处敲砸孔子的牌位。他的这一做法,直接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以及几乎所有的读书人,放在了自己对立面上,为后来太平天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曾国藩、江忠源、胡林翼、罗泽南、左宗棠、彭玉麟等天国的掘墓人,全是读书人,甚至是饱读“经子史集”的大儒,孔孟之道的忠实粉丝,他们与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势不两立,死磕到底,态度甚至比清廷还坚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虽远远比不上如今这般富裕繁华,但由于水路交通相对便捷,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商贾云集,虽然清政府腐朽黑暗,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还是相对宽裕,还没有到走投无路不得不冒险造反的地步。

由于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当地百姓子弟自然走读书科举入仕的正途。因此,当地的读书人也较多,也都像后来的湘军将领一样,对孔孟之道的尊崇心理根深蒂固,对洪秀全的这套奇观异说不但无法接受,而且还非常反感。

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在广东地区的传教布道,因此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反而遭致许多当地人的抵触厌恶。

不甘心失败的洪秀全、冯云山,将目光投向了西边的广西地区。两人沿浔江西上,来到了广西桂平一带,边教书边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