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上海乃至全国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与研究,强化院团管理者、创作者和学术界的交流与互鉴,近日,“剧种特色、地方经验和个性表达: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现状与前瞻”的交流研讨会在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戏曲现代戏现状和未来展望提出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上海舞台涌现不少现代戏创作。其中,根据真实人物改编沪剧《挑山女人》不但“挑”向全国,拿下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22个重要文艺奖项。之后,更相继被豫剧、蒲剧、壮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移植。根据这部沪剧改编的同名戏曲电影更实现了上海地方戏金鸡奖“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讲述劳模故事、再现城市气质的原创沪剧《黄宝妹》也获得包括原型人物——93岁高龄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的在内的专家学者、戏迷观众的认可。然而,也必须看到,现代戏因贴近当下的人物和生活,对编导创作和演员表演提出很高的挑战。

研讨会现场,沪剧《黄宝妹》的导演吴佳斯就直言:“现代戏给予编剧‘发挥’的空间很有限,因原型人物就在身边,人们不可避免要把剧中人和现实生活人物进行比较。”而当时给到主创团队的改编要求是,“不能有一丝夸张,不能有一处杜撰”。“戴着镣铐跳舞”要求主创运用更多编导手法,挖掘现实故事中最动人的那份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现代戏不仅要根植于传统戏的奠基与锤炼,还要与现代生活发生关联,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继承与创造之间寻找一种融合与平衡。不可否认,当下舞台也存在许多平庸之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卢昂指出:“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脱离时代。”以惯性思维和手法“复制”作品,“新题材,旧观念”导致模式化的雷同,失去对具体环境和人物的深入骨髓、细致入微得研磨和把握,因而失去了“现代性的品格”。

在他看来,中国戏曲现代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作品现代性文学品格的开掘与建立。应着重于以现代人的视角深入开掘人性欲望、价值追求与生存环境、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人的生命意义与社会存在的哲理性思考。在他看来,唯有真正认知、掌握中国戏曲丰富的内涵与技法,读懂其艺术规律与优质特长,才能创新与发展。不懂规律的一味“创新”,可能会陷入无知者无畏的张狂与冒进。

无独有偶,中国剧协顾问、一级编剧罗怀臻也表示,现代戏最宝贵的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找到“现代品质”,“越传统,越现代”。他缅怀了刘锦云、郑怀兴、魏明伦等近段时间相继离世的剧作家。并以魏明伦的《四姑娘》《变脸》等作品举例:“他们的作品都是给予时代的回答。每一部都在探索一种现代性,即现代人的人格、现代的价值感、现代剧场的表达方式。”

在他看来,甬剧《典妻》、川剧《死水微澜》、黄梅戏《徽州女人》是具有现代品质的作品,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表现方法,都走出了传统样板戏,走出了以京剧程式化为最高规范的体系。他说:“什么是现代戏剧?什么是戏曲现代戏?对我来说,创作最重要的是时代精神。”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孔培培、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发言指出:“现代戏创作要发挥剧种优势。”

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教授自2018年获批国家社会学科基金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在闭幕式上说,这次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研讨交流活动想实现两个“互动”,一是上海和全国的互动,二是创作界与理论界的互动。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提高。(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