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北京市初三学生将迎来初中学考,为确保初中学考顺利进行,市交管部门提前踏勘考点周边交通条件,完善交通设施,强化交通秩序整治,拓展停车资源。初中学考期间,交管部门将启动高等级上勤方案,加强考点周边个性化疏导,800名铁骑交警全员上岗,成立护考小分队,全力做好初中学考期间本市交通秩序维护保障工作。

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初中学考")将于6月24日至26日(周一至周三)举行,今年初中学考考点多,密度大,考点达到226处,其中城六区的考点占比接近63%。考生年龄小,陪考需求更高,家长接送比例相应增加。此外,考试时间均为工作日,会出现与上下班通勤高峰叠加情况,6月24日是考试的第一天,恰逢周一,早高峰交通路面压力大。为做好初中学考期间交通保障工作,市交管部门提前踏勘每一所学校周边道路情况,"一校一策"制定维护疏导方案。

提前踏勘 "一校一图一策"做好交通保障

交管部门结合考点多且考期与工作日早高峰重叠等特点,加强交通形势研判预测,主动与属地街道、考点学校加强对接,逐校踏勘周边交通情况,"一校一图一策"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细化周边维护措施;逐点位明确责任领导、责任民警、停车位布置、具体管理措施等,预判考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对应方案措施;对影响考试环境的670处占路在施工程,提前要求停止施工;细化落实交通保障方案,确保每处考点周边通行安全、畅通、有序。

完善交通设施 确保考生交通安全

交管部门提前对所有考点门前及周边道路交通设施、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核查,及时补充完善限速、慢行、禁止鸣笛、机动车临时停车等交通标志,增划、复划人行横道线、减速带等交通标线,共计复划交通标线1.5万平方米,调整护栏1.5公里,增设交通标志118面,制作便携式温馨提示牌、停车引导标志650余面,修复解决黄网格、人行横道不清晰问题33处,有效确保考点及周边道路交通设施齐全有效。

拓展停车资源 满足接送考车辆停车需求

针对今年初中学考期间家长驾车接送需求较大的情况,交管部门提前根据各考点周边道路实际,积极会同区政府、区教委、街道等部门最大限度在考点校周边开辟路侧临时停车位。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单位,拓展路外停车资源,并增设停车引导标志、引导考生家长规范停车。

据交管部门统计,今年初中学考期间,全市各考点周边新增临时停车资源7000余个。此外,交管部门还深入考点周边单位及社区强化宣传提示,加强道路两侧停放车辆清理看护,确保考试期间考点门前区域道路停车秩序良好。

铁骑全员上岗 加强路面疏导维护确保事故快清快处

初中学考期间,交管部门将启动高等级上勤方案,在校园周边及车流量大的桥区、路口、路段增加警力部署和岗位设置。民警提前到岗到位。加强对校园周边重要路口、路段社会车辆的指挥疏导,强化对送考车辆的停车引导,提高送考车辆通行效率。同时,800名铁骑交警全员上路,加强突发情况处置确保事故快清快处,强化交通应急保障工作,所有铁骑民警均多携带一个头盔,为可能出现的应急送考情况做好充分准备。考试期间交管部门将加强视频巡视和警车巡逻,并开通全部交通事故远程处理席位及时指导驾驶员自行快速处理交通事故。此外,交管部门将设立护考小分队,遇有考生紧急求助,将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予以帮助。

强化违法清整 确保考点周边交通秩序良好

在考前和考试期间,交管部门将依托"捍卫·2024 春夏平安行动",加大考点门前及周边主要道路违法停车等各类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对于违法鸣笛等车辆噪声相关交通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最大限度降低噪声影响。

北京交管部门提示,广大考生及家长尽量提前出门,预留出充足时间,防止考试当天路上遇到车流量大等情况延误考试。交管部门特别提醒考生及家长,出门前要认真检查准考证及考试用具是否携带齐全。考生及家长赴考途中遇有车行缓慢的情况,请尽量克制急躁情绪,避免发生追尾刮蹭事故。

同时提示广大考生及家长最好提前熟悉考场和路线,有的考点名称相似,但地理位置不同,像十一学校和第十一中学等,请广大考生及家长认真核实准考证上面的考点名称,明确考点的实际地理位置。

另外,从考点分布上看,由于一些城区考点位于居民小区及胡同附近,考点周边停车资源有限,请接送考生家长即停即走。为方便考生入场,交管部门在各考点门口设立临时上下客区域,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考点周边,在不影响交通正常通行的情况下设立临时停车区,交通民警、协管员、志愿者将引导送考车辆临时停放。

交管部门提醒社会车辆,经过考点附近应减速慢行,不鸣笛、不猛踩油门或刹车,减少噪音,并主动配合交通民警工作,服从交通民警指挥,共同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初中学考期间,广大驾驶员可以通过户外显示屏、北京交通广播以及"北京交警"微博、微信等渠道,及时了解交管部门发布的实时路况信息,提前规划出行路线,非送考车辆尽量避开考点周边道路行驶。建议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错峰出行,礼让送考车辆,共同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