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战国时期有两个著名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说起俩人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小学课本上曾讲过“完璧归赵”“将相和”的故事。

然而我们只知道他们握手言和共同护卫赵国的美谈,却不知他们二人之后的悲催遭遇,那么将相和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二人最后又是怎样的境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相和”的始末

“将相和”的缘由还是因一块巧夺天工的和氏璧引起的。当时仍处于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其中秦国最为强大,而其他六国势弱,当时的秦国国君听闻赵国得到了天下至宝和氏璧。

于是心生歹意,提出由秦国数十座城池来换取此宝,碍于秦国势大,赵国国君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得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廉颇为主的一众朝臣都主张答应秦国国君的要求,因为此时的秦国实力强大,赵国不足以抵挡,为了避免发生国战,只得应允。

只是这出使的使者人选让赵惠文王犯了难,最后在缪贤的推荐下蔺相如奉命出使。蔺相如也不负众望,凭借过人的才智巧妙的完美破解了秦国的诡计,最终将和氏璧安全的带回了赵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同时也落了秦国的面子,蔺相如最终凭借此功也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大夫,地位仅次于廉颇,一时间蔺相如名声四起。

然而也因为这次封赏惹恼了将军廉颇,廉颇本就看不起身份卑微的蔺相如,认为其是一个只会靠嘴皮子功夫上位的人,而自己如今的地位是一次次战功拼出来的,一个只靠嘴上功夫的人一时间竟然于自己地位相当,这是身为武将的廉颇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不管是在私下还是朝堂上,廉颇都和蔺相如唱反调,甚至多次想羞辱对方,但是蔺相如都选择了退让,不反驳、不相见,能忍则忍。

有人曾质问蔺相如为何如此懦弱,不与反驳,蔺相如却解释说他敬重廉颇,赵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赵国团结,如果自己和本国大将产生矛盾,开心的一定是其余诸国,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了家国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廉颇听闻此事心生懊悔,悔恨自己狭隘的同时也敬佩蔺相如的心胸宽阔,于是主动脱去上衣,光着膀子背上了荆条主动去找蔺相如请罪。

蔺相如见到廉颇时不仅没有任何责怪之意,反而是主动搀扶起廉颇,俩人就此也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承担起护卫赵国的重任,本以为在二人的齐心协力下,赵国只会更强大,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一波三折。

将相和之后的二人境遇

秦国在秦昭襄王的带领下势力日益壮大,更有着整个巴蜀为其提供粮草,可谓是兵强马壮。

而赵国此时正值新老交替的时期,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新上任的君王都会有意的提拔自己的亲信,疏远之前的重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手握重兵的廉颇就被新赵王视为眼中刺,肉中钉,几乎天天都在想着如何架空其手中的权力。

反观秦国在听从范雎的建议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吞噬周边的小国势力日渐强大。

当秦国将目标定为韩国时,韩国国君命令上党郡守献上上党向秦投诚。可当时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想投秦,于是便将上党等城池送给了赵国,以求联合赵国一同抵抗秦国。

对于这个提议,新赵王欣然接受,他命人去接受上党,同时派廉颇驻守长平抵御秦国进攻。

秦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即组织军队对赵国发起进攻,赵国最终不敌,廉颇只能退守丹河东岸,大修壁垒,自此坚守阵地,闭城不出,这也让秦王无可奈何,同时廉颇避战的举动也让新赵王心生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新赵王不顾众人反对,主动向秦求和,就是这一举动引起了其余诸国的不满,也断绝了各国想要援助赵国的心。

后来秦国设计了一出反间计,特意放出消息说秦国不怕廉颇而是惧怕前赵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文王听到这话心头一喜,想什么来什么,这就有了撤掉廉颇的借口,于是让没有任何经验的赵括担任主帅统领赵军。

而此时的蔺相如身体早大不如前,如今正卧病在床,听闻此事后,更是拖着病躯连夜给赵王上书讲诉利弊,可是赵孝成王没有理会,仍然启用赵括,而赵括也不出所料的输掉了秦赵这关键一战,赵国先后被杀40余万大军,自此元气大伤,彻底退出争霸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躺在病榻上的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急火攻心,眼看着自己守卫数十年的赵国就这样被击败却没有一点办法,最终病逝家中,郁郁而终。一代名臣,留下千古美名的蔺相如至此落幕,最终落得一个死不瞑目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而此时的廉颇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战败被闲赋在家,终日郁郁寡欢,恨不得君王信任。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在魏楚等国的救助下才得已解围,然后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燕国对这个元气大伤的赵国产生了想法,率军来进攻赵国,而这时赵孝文王才想起那个被闲赋在家的廉颇。

于是廉颇再次披挂上阵,率领赵国所剩不多的残军抵抗燕国,而廉颇也不负众望,最终打败燕国。自此廉颇再次得到了赵国国君的信任,获封信平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一切在赵孝成王去世后又发生了变化,新赵王赵悼襄王上位,而此人又继承了其父多疑的心理,对廉颇百般不信任,提拔自己的亲信乐乘上位,就这样廉颇再次被下放在家。

这一切让本就暴躁的廉颇忍无可忍,一气之下率军主动攻击乐乘众部,虽然战打赢了,气也出了,可同时也惹恼了小赵王,最终廉颇跑到了魏国生活。

虽说后来廉颇被楚国征召,但此时的他仍挂念故国,最后积念成疾,卒于寿春,最后也只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假设赵惠文王没死,蔺相如身体健康,赵国能否打败秦国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赵惠文王没死,廉颇深得主君信任,蔺相如身体健康,名将赵奢死而复生也不足以打败当时的秦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在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等数位国君的不断变法改革,国力与日俱增,到了秦昭襄王继位后更是盛极一时。

秦昭襄王上位后先是重用魏国人范雎,拜起为相,又封白起为大将军,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周边小国展开征讨,一时间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军队武备强大,国力得到迅猛发展。

虽然赵国也在历代君主的发展下有过辉煌,尤其是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的带领下,麾下又有着赵奢、廉颇、蔺相如等一众能臣猛将赵国国势也达到了顶峰。

可是这一切与秦国相比都是远远不够看的,甚至就连引以为傲的顶级战力名将廉颇也比不过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说秦国第一战将白起,就是秦将王龁就曾在长平之战时,正面击退廉颇,攻破赵军防地,逼得廉颇退守单河东岸,避而不战。

当然这不是说廉颇不如王龁,而是说明当时秦赵俩国的军队数量和素质,武备力量是存在差距的,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只是整体硬实力上的差距不是一个人可以弥补的。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历经了数位君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采取的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了时代的趋势,走在了各国前面,这也是秦国最终能统一六国,完成大一统王朝霸业的重要因素。

而赵国的失败则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赵国国君的能力不足,好高骛远且没有清晰的认知,不能亲贤臣而远小人,重用亲信而主动放弃真正有能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就是国内环境的不同,秦国是历经数代君主的洗礼,目标明确就是统一六国,而赵国还沉迷在固守城池的温柔乡之中,缺乏了目标和那种急切感。

最后就是时也命也,在本该奋起的时代,贤王去世,庸主上位,良将蒙尘,能臣短命,只能感叹一声时运不济。

结语

廉颇、蔺相如俩位赵国的双子星一心为国,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惋惜。但是也不得不感慨一句,其实六国本是有机会打败秦国的,奈何因为种种因素,联盟人心不齐,内部各怀鬼胎最终失去的最好的机会。

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还是很重要的,他能给大家掌舵,是大家的指明灯,能让大家团结一心,为一个目标而奋斗。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钱湘健.文臣亦可勇,武将亦有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人物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9(05):83-8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