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6月14日,2024“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创享会在星城长沙举行,2023“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结果也随之发布。在亿万网民共赴的叙事舞台之上,我们应以自身的所见所思所做,把握时代脉搏,写下独属于青年人的书生意气。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事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网络的迅速发展,让联系有迹可循的同时,也在产生新的联系。川流不息的信息洪流之中,青年网络评论员身影崭露。求知欲在多元的媒介工具之下不断被激发,所以,我们发问,我们思考,我们表达。网络评论既可以让信息交互,也可以让思维碰撞。纷繁复杂的信息挑战着我们的信息提取力,提升着我们的思维辨析力,可以说,网络评论的平台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机遇。

网络评论面前,青年是读者,但绝不是看客。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主观的个人感觉和思维倾向。正如冯莉教授在《“幻影公众”的认知实践:后真相时代生活世界的真相建构解读》中指出“后真相时代人的主体认知实践亟需数字素养的提升”。面对信息不断泛滥和情感主导舆论的当下,青年人的批判思维和数字素养在网络评论中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不同观点,青年人不盲目跟风,摒弃无病呻吟,扬弃事实拼贴,在众声喧哗中,搭建起自身的问题视角和认知空间。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在网络评论中,青年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勃勃的生命力。青年评论有历史的余温,看!博物馆里许许多多的故事在岁月更迭中依然熠熠生辉;青年评论有生活的温暖,听!互联网上的命运坎坷被青年以笔共情;青年评论有时代的清风,瞧!寻常百姓的点点滴滴都是青年触摸到的时代脉搏。舆论的广场,青年的声音稚嫩而嘹亮,但是却能让公众感受到青年的认知水位不断升高——“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寻繁花”。

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每一个时代都在呼唤青年的声音。人民日报的评论如在耳畔——“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美好,世间因少年挺身而出而更加瑰丽”。在网络评论中,我们应当扛起青年担当,从自身的视角,去描摹新时代发展的蓝图,去擘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当网络评论与时代同频共振,青年的力量才能振聋发聩。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青年是时代的阅读者,亦是时代的执笔者。网络评论,让青年触摸时代,让时代看见青年——熠熠青春,灼灼其华。(陈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