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台区图书馆新馆成为本市首个利用“疏整促”腾退空间打造的“政务服务文化服务”相融合的重点项目 本报记者 刘平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阳区小关街道一个长百余米的旧车棚变身便民空间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亮马河畔花园内的春日游园会阎彤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本报记者程功摄

今年是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第十个年头。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大城市病”的诊疗迎来新“药方”:在减量发展下提速疏解,在留白增绿的精细化整治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百姓生活品质。

10年中,列入专项行动的任务不断扩展,既有对违建等城市治理“顽疾”的攻坚克难,也有对桥下空间、铁路沿线、背街小巷等“灰色空间”的整治,更有回应民生关切的精细化社区治理。

铁路沿线脏乱差地带变公园,家门口违建拆除恢复绿地,批发市场转型科创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区……10年间,新“药方”让市民从身边变化中真切感受到大城精治的新“疗效”。

破解沉疴 城市治理“啃硬骨头”

“消防车都进不来,真不敢想象万一发生火灾该怎么办!”广安门外车站东街15号院,居民王女士家楼下,原本的小广场快被一间挨一间的平房填满了。

住在一层的居民在自家阳台凿出门,向外搭出来一间房;楼上的居民则在单元门对面的空地上“圈地”,一家比着一家盖,只留出一条小道,本就不宽敞的院子更显拥挤。

车站东街15号院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20多年前,这个院子特宽敞,小区环境还挺舒适的。”广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二队副队长董禄回忆,2000年之后,原本是国企家属院的小区管理没跟上,私搭乱建日益严重。这个只有13座老楼的小区里,竟存在着190多处违建。

对于广外地区而言,违建治理更涉及铁路沿线的安全——广外街道恰好在京雄城际铁路沿线,违法建设也是临路而建。记者在车站东街15号院看到,临近铁路的几栋老楼周边违建更多,很多仅与铁路一墙之隔。

“风一刮,违建房顶上的杂物就有可能吹到铁路上,影响运行安全;临近铁路,一些临时修建的房子也不结实,隐患很多。”董禄表示。连续几年,广外街道的拆违重点都聚焦在铁路沿线上。

违法建设历来是城市治理的“硬骨头”:铁路沿线的违建年头普遍超过20年,牵扯的单位、居民也多,往往都是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年前,车站东街15号院拆违战役打响。执法队对190多处违建逐一摸排,将时间更长、问题更为复杂的2号楼作为切入点率先探路。

沟通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每家至少得谈十几次才能同意拆除。眼瞅着20多年的老违建一视同仁陆续拆除,配合度不高的住户终于相信,拆违不是一阵风。针对部分居民的实际困难,社区帮他们申请了公租房,对孩子即将参加中考的家庭适当延迟动迁。

“等违建全都拆完,小区将恢复宽敞优美的环境。”广外街道平安办副科长吴岳林说,算上车站东街15号院,今年广外地区已经推进铁路消隐拆违31处,面积超1000平方米。这两年,京雄城际铁路西城段已经整治超过1万平方米。随着违建拆除,铁路沿线不仅干净了,还在合适的地方建设绿地,轨道边的美丽风景每年都在不断延展。

数据显示,本市一体化实施拆违、腾地、增绿,2017年以来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6亿平方米、腾退土地2.5万公顷,支撑城乡建设用地完成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全市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阶段性目标。

源头治理 “问题差生”聚力逆袭

东坝地区金泽家园西侧,曾经长满杂草的荒地已经变成了临时停车场。过去,每天晚上小区里里外外都被居民的私家车围得水泄不通;现在,不少居民选择将车停在一街之隔的临时停车场里。

停车难是困扰东坝居民的一大难题。“只要回家晚10分钟,车位就没了,有时候为了找车位得花半个多小时。”隔壁朝新嘉园小区的居民郭先生说。

居民的心声直接反应在12345热线上,东坝乡的投诉量一度居高不下。“交通治理方面的大部分诉求都是跟停车难有关。”东坝乡平安办副主任庞超说。

去年,东坝乡因为居民诉求多,在全市街乡镇接诉即办排名中名次靠后,被列入“治理类街乡镇”。此前,本市根据12345热线等渠道的诉求,将全市街乡镇分为先进类、进步类、整改类和治理类四类,其中治理类街乡镇是接诉即办的重点和城市治理的痛点,直接接受市级督导,整治过程直通市委市政府。

东坝的停车难格外具有代表性,是很多治理类街乡镇所面临的共性难题。

这几年,随着地铁、城市道路、住宅区等大大小小工程不断落地,东坝地区进入了密集建设期,一些道路建设未交付,标识标线缺乏,迟迟不具备路侧规范停车条件。再加上辖区内人口众多,此前建设的大量回迁房、保障房并没有考虑到停车问题,导致车位严重不足,一些小区的配比甚至只有0.4∶1。

小区车位不够,路侧车位也十分紧俏。辖区内53条道路中,一度仅有15条路的2183个车位实现了路侧停车管理备案。

被列为治理类街乡镇后,全市多个部门动起来,一起帮助东坝解难题。庞超感到最明显变化是,各级部门从被投诉“追”着跑变成主动“追”着问题解决。

东坝很多土地都是临时闲置空地,产权并不属于乡政府。多方协调产权单位同意后,闲置用地建起了16个临时停车场,提供车位3879个。交通部门也大力推动具备通行条件的道路加速移交,通过加装道路标牌、标识标线等方式新增路侧停车位956个。

综合发力下,辖区内交通秩序终于改善,东坝地区停车管理和交通秩序相关诉求量同比降了66%,解决率不断提升。今年年初,东坝乡退出治理类街乡镇,成功“摘帽”。“即使不是‘差生’了,我们还在按照已形成的机制加速问题解决,到现在车位已经增加到6000多个。”庞超说。

宋庄镇也曾因投诉多而“压力山大”。千章墅等四个小区迟迟未接入市政供水,长期用水难、水质差。一到夏天,徐辛庄片区与“水”相关的诉求量就明显上涨,最高一天达136件。

去年,列入“治理类”的宋庄镇提级“吹哨”,在多方协同发力下终于启动了自来水市政管网改造工程。当年夏天,这几个小区顺利通水,困扰居民多年的大难题宣告解决。

治理类街乡镇多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多区交界、人口密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到去年年底,22个治理类街乡镇的499项年度整治提升任务全部完成。这些“问题大户”的每一次精准治理,都瞄准“老大难”,以一个问题带动一类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不用等居民投诉,社区在源头上就把问题解决了。

不留死角 “隐秘角落”变“金角银边”

每天下午4点多,西二环天宁寺桥下就会吸引来大批刚刚放学的孩子,路边停着不少电动自行车,都是带娃来游玩的家长们的。“一放学,孩子们都嚷嚷着来桥下乐园玩。”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家长口中的“桥下乐园”是利用天宁寺桥约5000平方米桥下空间建设的集亲子、运动、休闲于一身的娱乐空间,也是全市首个既有桥下空间多元复合提升利用试点项目。

天宁寺桥附近老旧小区多,缺乏像样的健身休闲设施。两年多前,天宁寺桥下空间还是仅供周边单位使用的内部停车场。

“桥下空间整治启动时,我们特别想为周边居民打造一处公共空间。”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说,设计时场地被划分为儿童游乐区、综合运动区和配套服务区。如今,每天除了吸引孩子们游玩,还有不少年轻人从几公里外来此打球。

过去几十年,铁路、地铁、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建设在本市形成了千余处桥下空间。市“疏整促”专项办曾对中心城区的600余座桥梁下空间进行调研,发现了私搭乱建、违规乱停车、违规堆料和堆垃圾、设施陈旧、摆摊设点、未贴引导标志、违规转包等7类问题。

“疏整促”专项行动盯上了这些“隐秘角落”,天宁寺桥、雍和宫桥等纳入率先整治提升的试点。

整治的第一步是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桥下空间之所以变成脏乱差的灰色空间,首先因为各方说不清楚桥下空间该是什么样、怎么利用。本市很快为桥下空间量身定制了“八有八无”的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划设计导则,实施动态整治。

天宁寺桥打造桥下乐园的同时,北二环的雍和宫桥则变成服务周边居民的停车场。数据显示,本市目前748处桥下空间已经“打扫”干净,多处桥下空间完成改造提升,丰富了公共服务功能,也满足了周边居民需求。

不仅仅是桥下空间。近年来“疏整促”专项行动陆续列入了揭网见绿、地下空间、城市家具治理等多项任务,让城市的“隐秘角落”不再是治理的死角,而成为越来越靓的“金角银边”。

专项行动“不留死角”“不设例外”,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影响城市建设和运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核心区、中心城、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从地上空间到桥下空间,再到铁路沿线,“点”“线”“段”汇聚织就了疏解整治提升的一张网。

协同发力 百姓生活从“有”到“优”

西起东直门外小街,向东北流经酒仙桥,在西坝村东入坝河——全长9.3公里的亮马河,串联起三里屯、燕莎、蓝色港湾等多个潮流商圈。

入夏后,亮马河更热闹了,无论是品尝餐厅美食之后在河边悠然行走,还是乘坐游船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夜北京”的魅力,都别有一番韵味。

在北京众多河流中,位置极佳的亮马河曾经并不出彩。虽然河水经过多年整治逐渐清澈,但这条河与两岸风景并没有太多互动。三年前,本市谋划打造80万平方米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才有了如今的“北京版塞纳河”。

然而,治河容易兴河难。河两岸的风景绿化、商业街区、公共空间、城市道路等涉及太多管理部门,如何在协同发展中形成合力,这正是多年来城市治理的难题之一。

“这次建设,将以往‘政府一家治河,单打独斗’的旧局面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新模式,成功与燕莎、昆仑饭店、奥克伍德、蓝色港湾等沿线企业开展共建,河道空间开放共享、社会共建。”市“疏整促”专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建成后的亮马河滨水空间为市民提供了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成为居住者、就业者和旅游者等多主体的共享之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维共赢。

北京丰台站周边也曾面临类似的治理难题。

全新的北京丰台站是在原站址旁建设,并配套交通枢纽和多条道路。“火车站建好了,周边环境也不能差。”丰台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发现,随着长期以来站区负荷不断增加,站前环境日趋复杂,旅客出行便利性受到影响。为此,周边交通及环境综合整治结合丰台站建设进度,成熟一块、整治一块,分批次实施。通过清脏、治乱,初步实现让丰台站亮出来、靓起来的目标。

从地图上看,丰台站周边需要提升的区域面积格外大,北至丰北路、南至南四环路、西至西四环路、东至南三环路、京开高速,整治任务繁重。

“市区20多个单位协同发力,从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参与进来,安排好施工时序,共同推动该区域整治。”有关负责人举例,一条道路的建设不仅仅是交通上的事,建设前就得把隐蔽工程建好,建设过程中也要与园林绿化打好配合,实现一体化推进。

疏解整治的目标是促提升。本市围绕市民消费、出行、居住等实际生活需要,加大优化提升工作力度,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实现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城市社区全覆盖,中心城区建成334个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20多个传统商圈商场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王府井全国示范步行街揭牌,三里屯太古里西区等消费新地标亮相,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平谷区府前街等林荫路建成投用,完成一千余条代征代建道路移交……市“疏整促”专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病”治理非一日之功,专项行动将用好当前已经建立形成的统筹调度协调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昌平区回龙观鑫地市场疏解清拆后,变成了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区,居民们常来这里的文体会客厅享受假日生活。本报记者邓伟摄

专家观点

“疏整促”重塑城市发展格局

刁琳琳

当前,功能疏解亟须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开放共赢的格局打破已有路径依赖,统筹谋划、分类施策。

每年,列入“疏整促”的专项任务持续丰富,取得不错的效果。究其原因,正是因其所形成的创新机制,把城市治理中的问题“打包”。各部门在同一目标导向下,通过精准的政策设计、具体的整治行动、科学的机制手段集中发力,从而在短期内取得积极效果。

“十四五”时期疏解非首都功能进入涉及领域更宽广、利益层次更深刻、体制机制难题更密集的攻坚阶段,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因此,北京亟须从首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出发,科学论证和动态研究疏解非首都功能大方向和新动能,紧抓关键领域、加强顶层设计、细化政策措施、探索创新路径,建立稳定性、持续性、体系化的常态长效机制,以主动改革创新的办法拓展政策空间、提升制度张力、挖掘内生动力,以不断解决首都发展每一个特定阶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未来如何施策?应以“央地双责”“市区协同”为突破口,建立高位统筹、多级联动的对接机制;以“片区统筹更新”为抓手,创新集中连片重点疏解区域空间治理的政策机制;完善“疏整促”与城市更新行动的协同机制。

(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阎彤

记者:曹政,刘平,武亦彬,程功,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