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红歌《映山红》,到春节档电影的热门OST《小美满》;从百折不挠的《敢问路在何方》,到充满情感张力的《诀爱》……日前,《2024影视音乐盛典》在上海举行,老中青三代实力音乐人齐聚一堂。活动梳理了中国影视音乐的历史脉络,带领观众回顾了那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银幕、荧屏佳作中的经典原声音乐,线上直播观看人次破2500万,网络阅读量破10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影视音乐盛典现场,廖昌永、周深

以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与《2024影视音乐盛典》的举办为契机,6月18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影视音乐行业研讨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国内多位影视音乐领域的作曲家、影视音乐工作者、音乐学者和行业专家,围绕持续打造“影视音乐”文化IP、推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展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现场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近代流行乐的发源地之一。“75年来,中国影视音乐历经了辉煌的发展历程,犹如时代的脉搏,跳动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建军说。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致辞中谈道:“从1930年代的萧友梅、黄自、冼星海、贺绿汀到建国以后的瞿希贤、黄准、朱践耳、王酩,再到今天的吕其明、金复载、徐景新、谭盾、张千一等一大批著名的作曲家,都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昌永

历经近百年时光,影视音乐已从最初的简单配乐到如今多元化音乐创作,更对推动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乃至中国影视作品的传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如何更加巧妙和深入地将音乐融入视听语言,使之成为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与会嘉宾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在曾为电影《夏洛特烦恼》《战狼》《山河故人》,电视剧《咱们结婚吧》 《人民的名义》 《欢乐颂2》 等作品创作配乐和歌曲的音乐人董冬冬看来:“如今,影视音乐的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了。音乐流媒体的兴起加速了影视剧原声作品的传播,极大提高了音乐创造者和制作人的曝光度,许多‘爆款’影视原声歌曲相继出现。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视听体验,也推动着影视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冬冬

与此同时,随着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介入,也使影视音乐创作快餐化、模式化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金复载就提出了对影视“罐头音乐”滥用的担忧。他指出:“持续的探索是中国影视音乐的主旋律,广阔的生活画卷是作曲家汲取创作灵感的‘沃土’。影视音乐只有契合画面,顺应情节发展,反映主人公心理状态,才有可能成功,才能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复载

对此,音乐总监、作词人、作曲人陈曦非常赞同:“生活让我们有话可说,而创作让我们可以表达。”从业20年,陈曦创作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终于等到你》《一次就好》等众多影视金曲,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多去拍摄现场沉下心来感受,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与情节的高潮和突转是紧密结合的,这样才能有效增强故事的律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曦

面对影视音乐产业的巨大增长潜力,与会嘉宾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与倡议。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内容合作部副总裁、演出合作中心总经理曾志中将影视音乐形象地比喻成“衣服”,是功能性音乐,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他表示,与影视产业发达国家的音乐投入在影视项目总成本中占比高达8%~10%相比而言,目前中国的影视行业对于音乐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足的,影视与音乐的合作机制也有待完善。因此他呼吁,影视制片方应转变观念,正视影视音乐的重要作用,为影视音乐创作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在重视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影视音乐的传播功能,打通生产与传播链条。

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许镜清,著名导演、编剧陈国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教授,就“AI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展开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当下的AI创作依然无法取代创作者,并呼吁影视音乐的使用应继续健全版权机制,相关机构出台政策,吸引、培养更多年轻人进入行业,让影视音乐走入创作和传播的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镜清

于阳教授还提出,希望未来能联动各方资源,推动“影视音乐+”,打造涵盖“大师班、工作坊、创作大赛、学术研讨会、音乐展演等多维一体”的上海国际影视音乐节。期待这一盛会能早日落地,进一步提升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帮助中国影视音乐行业更好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