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6月14日,创新药企亚盛医药(06855.HK)发布的三则公告让其成为行业焦点:

一、亚盛医药与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下称“武田”)就“第三代格列卫”产品奥雷巴替尼达成合作,亚盛医药将获得1亿美元选择权费用、1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外加按销售金额双位数的销售分成;

二、武田以7000万美元获得亚盛医药7.7%的股份,成为亚盛医药第二大股东,入股价格较交易宣布前20日收盘均价溢价25%;

三、亚盛医药已经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表,开启赴美上市的工作。

创新药行业不乏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之间的授权合作,但这笔交易有许多特殊之处。

首先,交易双方各持有一款“三代格列卫”,在同类产品上是直接竞争关系。收购方的产品是First in class(同类第一),被收购方的产品是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

其次,在授权合作中常见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之外,武田还付了1亿美元选择权费用,这表明潜在买家很多,正式的合同签署有很多步骤,武田先付款锁定自己的优先选择权。

另外,除了产品层面的合作,武田还以真金白银注资。

一位长期关注创新药的分析师记得,亚盛医药在2024年3月公布2023年财报时,受到投资者不少质疑:唯一上市产品奥雷巴替尼的销售不佳,2023年只卖了1.8亿元,低于投资者预期;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26亿元,核心产品的三期临床试验还在进行,支出费用很大,资金承压。

在这位分析师看来,亚盛医药用上述交易回应了市场此前的质疑,跟武田的牵手也有利于其赴美上市。

“三代格列卫”

奥雷巴替尼是国产“三代格列卫”。

2018年,热映电影《我不是药神》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称“慢粒白血病”)的格列卫(一种BCR-ABL抑制剂)带入大众认知范围,电影中的伊马替尼是一代格列卫。

2021年12月,格列卫家族迎来了新成员——中国首个三代格列卫奥雷巴替尼正式上市,由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用于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伴有T315I突变的慢粒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的成年患者。

在格列卫家族中,一代药是伊马替尼;二代药有三个,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和博舒替尼;三代药有武田的普纳替尼和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

据估计,中国存量慢粒白血病病人有接近20万人。随着相关靶向药物上市,针对慢粒白血病的治疗方式得以革新,但获得性耐药一直是慢粒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挑战。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315I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在耐药慢粒白血病中的发生率为25%左右。伴有T315I突变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对所有一代、二代格列卫均无效,因此在过去一直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

三代格列卫的上市打破了这一局面。全球首个三代格列卫——武田的普纳替尼2012年12月在美国上市。2013年10月,鉴于“危及生命的血栓和血管重度狭窄”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武田暂停这款药的销售和推广,这也是首个被要求撤市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不过,因为临床需求太大,FDA最终没有让这款药物彻底退市,而是要求企业在说明书上以黑粗框警告风险。

2021年10月,诺华的阿思尼布在美国获批上市,这是一款变构抑制剂,与普纳替尼形成直接竞争关系。2022年,阿思尼布实现1.5亿美元销售额,2023年销售额超过4亿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阿思尼布卖了1.36亿美元,同比增长83%。诺华预测,阿思尼布的销售峰值将达到20亿美元。

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在从获批上市到2022年底约一个完整销售年的时间内,销售额为1.82亿元。这款药2023年降价61%进入医保,但销售额增量不明显,只卖了1.8亿元,跟前一年几乎持平。这也是投资者质疑最集中的地方。

核心产品卖得不够好,公司现金流继续承压。2022年—2023年,亚盛医药的收入分别为2.09亿元、2.21亿元,年内全面亏损总额分别为8.21亿元、8.9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6.53亿元、-7.26亿元。

2023年报显示,期末亚盛医药账上现金为10.93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为6.16亿元。其关键产品还在开展临床试验,每年还有数亿元的研发投入。

在年报发布后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多位投资者就资金问题提出疑问。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回复,会想尽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资金的来源是有多个路径的,亚盛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的推进。在授权许可交易方面,他表示,会通过各种路径寻找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最好的条件,同时考虑整体平衡。

牵手武田

财报发布后不到3个月,亚盛医药宣布了和武田的牵手。

对于武田来说,普纳替尼因安全性问题商业化表现不佳,2021年的销售额不到3亿美元。而诺华在阿思尼布之外,在慢粒白血病这个适应证上还同时拥有一代药伊马替尼、二代药尼洛替尼,形成了事实上的全覆盖。加上阿思尼布的势头迅猛,武田在这个适应证上面临的压力很大。

奥雷巴替尼是一款Best in class产品,或者说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表现出了足够成为一款best in class产品的潜力,其对普纳替尼、阿思尼布耐药或者无效的慢粒白血病患者有效。或许这是武田出手的根本原因。

奥雷巴替尼2021年在国内获批的第一个适应证是,用于伴有T315I突变的耐药慢粒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患者。2023年11月,这款药获批了第二个适应证,用于治疗对一代和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慢粒白血病。新适应证的获批直接将这款药覆盖的患者群体扩大了3—4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曾庆曙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奥雷巴替尼治疗耐药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普纳替尼相当甚至更优。

临床数据显示,奥雷巴替尼对比普纳替尼用于慢粒白血病慢性期的MMR率(主要分子学缓解率,是评估慢粒白血病患者治疗反应的重要指标)分别为53%和40%,对比用于慢粒白血病加速期的MMR率分别为40%和22%。

从全球临床进展来看,奥雷巴替尼2024年2月获得FDA批准开展针对慢粒白血病慢性期的全球III期注册性临床。根据亚盛医药此前公布的预计里程碑进展,预计2025年12月初步完成。

亚盛医药和武田都没有披露前述交易的更多细节,如果武田行使选择权,上述全球临床试验也可能由武田接管。

对亚盛医药来说,武田在血液领域有着很强的临床团队、销售团队和全球商业化能力,普纳替尼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在美上市,由武田来推进奥雷巴替尼在美国的临床、注册和上市工作,也是合适的选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瞿依贤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健康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医疗、医药、医保、医美等大健康领域的人物、故事、资本,微信号:yixian-er,邮箱:quyixi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