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百分之70的部分是被水覆盖着的,然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有大部分地区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

这是因为,我们地球的海水并不能被生物所直接饮用,我们能喝的水称之为淡水,在全球水量中仅仅只占2%,这2%的淡水中还有七成被冰封在冰冷的南极。

这种淡水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世界各国寻找解决方案,而海水淡化技术就是目前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将咸水转化为可饮用的淡水,有助于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45亿人缺水,海水淡化能否解困

8.45亿人缺水,海水淡化能否解困

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45亿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35亿。特别是在中东、北非等干旱地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海水淡化成为获取淡水的关键手段。

尽管地球表面百分之70成以上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仅有2.5%的水是淡水。更糟糕的是,这2.5%的淡水中有接近七成被锁在冰川和永久积雪中,无法直接利用。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饮用水资源实际上仅占总水源的十万分之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这些地区的天然淡水资源极为稀缺,主要依赖地下水和有限的降水补给。然而,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海水淡化技术逐渐进入科学家的考量范围之内海水淡化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生产出符合饮用标准的淡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蒸馏到石墨烯:海水淡化的科技进化

从蒸馏到石墨烯:海水淡化的科技进化

海水淡化技术可不是现代工业的专利,最早的海水淡化尝试是在3400年前一些海边居民通过简单蒸馏获取淡水。具有一定功能的蒸馏装置被设计出来,并安装在远航船上以防止在航行中缺少淡水。

在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第一次描述海水淡化过程的人,是阿佛罗狄尼亚的亚历山大,他在公元2世纪晚期至3世纪早期评论《气象通典》时,描述了采用蒸馏海水的方式获得淡水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代海水淡化主要发展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大致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以简单蒸馏方法为基础的起步阶段;来到21世纪,随着化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以反渗透、多级闪蒸、超滤、微滤等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随着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纳米颗粒、石墨烯成为了海水淡化的新动力,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海水淡化技术和应用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创新。

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反渗透法、多级闪蒸多效蒸馏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渗透法通过半透膜在高压下将海水中的水分子和盐分分离,是一种能耗低、操作简单的技术。然而,它对预处理要求高,且半透膜易受污染

多级闪蒸法则是通过在不同压力的闪蒸室内加热海水,使其部分蒸发成蒸汽后冷凝得到淡水。这种方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适合大规模生产,但能耗较高,设备投资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效蒸馏法利用低压蒸汽或余热作为热源,在一系列压力递减的蒸发室中进行多次蒸发和冷凝,从而得到淡水。它的优点是能耗相对较低,淡化水品质高,但设备成本较高,需要稳定的热能供应。

除了传统的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海水淡化技术也逐渐崭露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材料和纳米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为提高淡化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纳米滤膜可以更高效地去除海水中的杂质,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应用则有望显著提升膜的耐用性和透水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进口到自主

从进口到自主

在全球海水淡化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积极投入资源和技术,致力于提升海水淡化技术水平,为解决水资源瓶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由于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海水淡化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期,我国主要依赖进口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海水淡化设备和工艺,逐步积累经验并实现自主研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突破,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内的多项海水淡化项目规模庞大,技术成熟。

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水淡化工程,是亚洲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之一,每天可以生产20万吨淡水,满足当地居民和工业用水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浙江舟山、广东湛江等地也建成了大规模的海水淡化设施,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的水资源压力,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项目规模和产水量上,更在于技术的创新和成本的控制。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升级,国内的海水淡化成本已经大幅降低,部分项目的淡化成本甚至低于每吨1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水淡化过程中,能量消耗是一个主要的成本因素。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引入高效的能量回收系统,有效降低了能耗

利用能量回收装置将高压浓缩水的压力能转化为动力,重新用于推动海水淡化过程,从而大幅降低了整体能耗。这种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还减少了能源成本,使得海水淡化过程更加经济高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膜技术是海水淡化的核心,我国在新型膜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反渗透膜虽然有效,但易受污染且更换频繁。

我国研发的新型膜材料,如石墨烯氧化膜和纳米纤维复合膜,具有更高的抗污染能力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这些新型膜材料不仅提高了海水淡化的效率,还减少了膜更换的频率和成本,从而降低了整体运营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传统技术的优化,我国还在积极探索新兴海水淡化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通过利用太阳能热能进行海水蒸馏,不仅节能环保,还特别适合阳光充足的沿海地区。此外,电容去离子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这种技术通过电极吸附去除水中的盐分,能效高且适用范围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产能从二十世纪初的每天不到0.3亿吨到如今的每天1亿吨,平均每年增幅百分之7海水淡化造水成本也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美元/吨下降到目前不足1美元/吨。

中国目前拥有海水淡化工程123个,每日可淡化超过252万吨的海水,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海水淡化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方面正从跟跑进入到跟跑和并跑的转型期,自主技术装备水平已然领先于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未来的蓝图中,海水淡化技术不仅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将更加成熟和高效,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期待着,海水淡化技术能够带来的清新甘泉,滋润着每一个角落的土地,满足人们对于清洁、安全水源的需求。